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保加利亞通過九九起義建立了人民政權,從此擺脫法西斯道路走上了人民民主道路。此后在保加利亞祖國陣線政府和工人黨(即共產黨)的帶領之下,保加利亞人民共和國逐漸又走上了社會主義發展道路,開啟了保加利亞歷史新時代......
保加利亞人民民主時期,除了結束二戰、抗擊納粹軍隊外,在工農業建設領域也取得了公認的成就,保加利亞開始從一個落后的農業國走向工業化道路。保加利亞人民共和國就這樣走進了季米特洛夫時代。
二戰結束后,東歐各國相繼從資產階級共和國和資產階級君主政權向人民民主政權過渡。盡管學者們對于人民民主制度存在爭議(主要有三種觀點: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階段;無產階級專政的特殊形式;蘇聯模式專制的包裝),但這段時期的巴爾干半島諸國的確在政治上選擇了人民民主道路。
當時東歐除了南斯拉夫和阿爾巴尼亞是在共產黨的領導下以武裝斗爭形式奪取政權外,其他東歐國家都依靠蘇聯紅軍和流亡莫斯科的共產黨人才走上的人民政權道路。所以戰后的東歐實際上是在蘇聯的幫助下才獲得了新生。
因此東歐各國共產黨主要領導人,如保加利亞的季米特洛夫、南斯拉夫的鐵托、捷克斯洛伐克的哥特瓦爾德、波蘭的哥穆爾卡等人,都立足本國國情和特殊條件,考慮到蘇聯的政治影響和戰后世界環境,并沒有立即提出推翻資本主義、建立社會主義的口號,而是選擇了人民民主政權作為從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的過渡。
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東歐諸國躋身東西大國夾縫之中,境內有英、美、蘇等同盟國的監督委員會,西方又推行“遏制政策”,不允許在東歐國家建立“共產主義政權”。所以人民民主制度成為了東歐各國人民的最佳選擇。
盡管當時東歐各國領導人都十分清楚他們最終的目標就是走向社會主義,但在如何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問題上,東歐諸國跟“老大哥”蘇聯產生了矛盾:東歐諸國主張探索符合自己國情的社會主義發展道路。
但此時的蘇聯卻并不認同,盡管斯大林在戰后初期肯定了人民民主制度,但很快他就將蘇聯建設社會主義的模式作為唯一正確的模式強加給東歐國家,尤其在1947年"冷戰"開始后,斯大林更是脅迫東歐諸國,甚至對堅持獨立自主道路的南斯拉夫進行圍攻。
由此蘇、南關系惡化,跟東歐諸國也出現了分歧與矛盾,人民民主制度的活力也日漸消沉。面對蘇聯的壓力,東歐諸國被迫接受共產黨一黨執政和議行合一的蘇聯政治制度模式。
1948年共產黨和社會黨合并,人民民主專政已被無產階級專政取代,東歐國家已經沒有選擇社會發展道路的任何余地,必須學習蘇聯的榜樣和經驗,接受蘇聯的社會主義模式。就在這樣的歷史大背景之下,保加利亞歷史上的季米特洛夫時代拉開了序幕......
格奧爾基·季米特洛夫(Georgi Dimitrov Mikhailov )是保加利亞共產黨領袖,國際共產主義的杰出活動家,也是周恩來的老師。值得一提的是,季米特洛夫在主持共產國際的8年當中(1935年-1943年),還幫助和指導了中國共產黨的革命運動,指定了毛澤東為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人。
自1923年格奧爾基·季米特洛夫領導發動九月武裝起義失敗后,他就一直流亡國外,如今保加利亞進入人民民主時期,季米特洛夫終于作為革命家和共產黨人回到保加利亞,并擔任國家主要領導人。
而關于東歐特色的人民民主制度,格奧爾基·季米特洛夫的論述最豐富、最全面、也最具代表性:二戰結束后季米特洛夫在蘇聯同庫西寧專門討論了人民民主問題,他認為"有蘇聯作為堅強的支柱存在和工人階級及其政黨的領導作用,人民民主可以導致實現社會主義,而不用通過像在蘇聯那樣不可避免的無產階級專政"。
季米特洛夫和庫西寧得出了一個共同的結論:不實行無產階級專政建立新社會“僅僅是一種可能性,也是最盼望出現的可能性”。而季米特洛夫還指出:實現社會主義有各種各樣的手段。"如果通過人民民主證明是行不通的,那就實行無產階級專政。但是,社會主義應當實現。"
季米特洛夫關于人民民主的一番論述可謂客觀全面,他論述中的人民民主具備三個基本特點:
l 第一,在國家生活中保留多黨執政形式。
l 第二,人民民主國家在經濟領域實行多種所有制形式并存。
l 第三,人民民主國家通向社會主義的道路多種多樣,各國應走自己的道路。
此三點成為了季米特洛夫關于人民民主時期的主要政治思想,甚至一直到1947年8月,季米特洛夫還認為保加利亞可以通過走自己的道路來通往社會主義,可以“不通過無產階級專政”。
但即便如季米特洛夫這樣的“老革命”也阻擋不了當時蘇對保加利亞的影響的日益加深,隨著社會主義陣營內思潮的變動,“既不反蘇,也不反斯大林”的季米特洛夫不得不開始修改自己的觀點......
1943年6月,共產國際在完成歷史使命后自行解散。季米特洛夫直接領導了共產國際自行解散的全部工作和解散后的善后工作。1945年11月4日季米特洛夫終于回到了闊別22年之久的祖國,開始全身心投入到新國家的建設當中。
共
在季米特洛夫的領導下,保加利亞先后召開了工人黨(即共產黨)的九中和十中全會;季米特洛夫還親自領導改組了軍隊,制定了一系列對于鞏固人民民主政權的經濟和政治基礎起決定作用的重要法律,還提出了消滅君主政體和選舉大國民議會的任務。
保加利亞在戰后的民主政治發展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這卻跟蘇聯斯大林的計劃并不完全謀和,當時斯大林準備在戰后派出像季米特洛夫這樣的代理人,把他在雅爾塔會議上分得的地盤(整個東歐)納入蘇聯體系。
結果被斯大林庇護多年的季米特洛夫,其思路理論和實際行動都沒有按照莫斯科的“旨意”行事,甚至斯大林感覺季米特洛夫要在東歐建立一個與蘇聯分庭抗禮的社會主義國家聯盟,這觸動了蘇聯最為敏感的一根神經。
于是在蘇聯方面的敲打和對東歐影響力日益擴大的背景之下,季米特洛夫不得不將自己構建社會主義“巴爾干聯邦”的想法隱藏起來,并修改此前所闡述的理論想法。即便如此,季米特洛夫仍然難逃“清算”。
1949年7月2日,蘇聯對外宣布保加利亞共產黨總書記季米特洛夫因病逝世于莫斯科近郊的巴爾維哈療養院,享年67歲。但季米特洛夫死前,其副手,被看作是其接班人的特洛喬伊·柯斯托夫(Traicho Kostov)就突然被免職,而后又被捕,一夜之間就變成了“叛徒”和“特務”。最終季米特洛夫和他的“巴爾干聯邦”之夢就這樣夭折了。
當然這就是后話了,此時的季米特洛夫才剛剛回國,仍然致力于重建一個嶄新的保加利亞人民共和國......
1944—1947年底,保加利亞首屆祖國陣線政府為建立新的國家政權主要干了三件大事:打碎資產階級國家機器;改組和清理舊政權機構;建立新的人民政權機構。至1945年底,前兩項任務已基本完成,于是乎1946年就成為了保加利亞人民共和國最關鍵的一年。
1946年3月31日,保加利亞成立了第二屆祖國陣線政府。這一屆政府包括共產黨人5名、農民聯盟4人、"環節派"4人、社民黨2人和激進黨1人。政府總理仍由“環節派”的基蒙·格奧爾基耶夫連任,但新設了兩名副總理,分別是保共中央第一書記特萊伊喬·科斯托夫和農民聯盟常設局政治書記亞歷山大·奧鮑夫。
此時保加利亞國內工人黨的領袖實際上已是格奧爾基·季米特洛夫,而根據季米特洛夫關于人民民主的理論和建立新保加利亞的構想,仍然繼續實行的保加利亞君主制無疑成為了最礙眼的一顆釘子。
早在1944年九九起義之后,關于戰后保加利亞實行共和制還是君主制的問題就一直爭論不休,盡管新的政權已經建立,但此事一直未能得出最終結論,所以保加利亞末代沙皇——西美昂二世也就一直存在。
如今格奧爾基·季米特洛夫和新一屆祖國陣線政府終于對殘存的封建君主制下手:希望舉行全民公決,以取消君主制度。1946年,保加利亞就取消君主制和建立人民共和國問題舉行全民公決,最終在95.63%支持建立人民共和國的結果之下,保加利亞資產階級?;蕜萘镁髦品磳π律嗟南M麖氐灼茰纭?/p>
1946年9月15日,第26屆國民議會隆重宣布保加利亞為“人民共和國”(也有觀點認為保加利亞自1944年推翻法西斯政權之后便進入了人民共和國時代)!
保加利亞正式成為人民共和國后,末代沙皇西美昂二世帶著王后和公主一行,攜帶部分財產乘坐火車取道土耳其到了埃及,隨后開始了流亡生活。當然此后西美昂二世又通過合法選舉當上保加利亞總理的傳奇經歷,就是另外一個故事了......
1946年10月27日,保加利亞舉行了第6屆大國民議會選舉,這次選舉之后,保加利亞工人黨(即共產黨)的地位更加鞏固,其他各黨已失去了競爭能力,保加利亞工人黨在議會和國家政治生活中占據了主要地位,而格奧爾基·季米特洛夫也就成為了新生保加利亞人民共和國的實際領導者之一。
1946年11月22日,保加利亞工人黨以中央主席格奧爾基·季米特洛夫為首組織了第三屆祖國陣線政府。這一次政府主要成員中,共產黨有10人、農民聯盟5人、"環節派"2人、社民黨2人和"獨立"人士1人,且 政府總理為季米特洛夫。
可以說此時的保加利亞的政權和行政權都已經由共產黨掌握,而季米特洛夫又將黨政大權集中于一身,既是保共中央主席,還是政府總理、國防委員會主席。季米特洛夫本人隨之被捧為"國家最偉大的社會活動家、政治家和國家領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