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
第一節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內涵
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二、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三個方面
三、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地位和作用
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既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又同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生產力發展水平相適應。主要是:
1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既有利于發揮公有制經濟在保障廣大人民群眾共同利益、實現共同富裕、鞏固和完善社會主義制度,在關系到國家安全、國民經濟命脈和國計民生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等方面的主體作用,又有利于發揮非公有制經濟在促進經濟增長、優化經濟結構、增加就業、改善民生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從而推動各種所有制經濟取長補短、相互促進、共同發展.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2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既有利于調動廣大勞動者參與生產的積極性,又有利于調動各類市場主體參與經濟活動的積極性,促進各種濟資源或生產要素合理流動,人盡其才,物盡其用使各種生產要素得到合理利用。
3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既有利于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發揮市場機制靈敏有效的機制,增強市場主體活力,保持市場平衡,又有利于發揮黨對經濟工作的統一集中領導,發揮政府在宏觀調控、市場監管、公共服務、生態環境保護和實現共同富裕中的主導作用
第二節社會主義所有制結構
一、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內涵、基本形式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明確指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是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公有制。
二、社會主義公有制的重要作用
公有制經濟
1公有資產在社會總資產中占優勢
2國有經濟控制國民經濟命脈,對經濟發展起主導作用
當前,發揮國有經濟的主導作用,要做到3點:
(1)要推進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把國有資本更多地投向關系國家安全、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
(2)要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加快完善國有企業法人治理結構和市場化經營機制
(3)要形成以“管資本”為主的國有資產監管體制,滿足全體人民的共同需要,保障全體人民的共同利益,實現共同富裕。
非公有制經濟
非公有制經濟主要包括個體經濟、私營經濟和外資經濟等多種形式,還包括混合所有制經濟中的非公有成分
二、非公有制經濟的作用
(一)民營經濟的作用
民營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重要成果,是推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高質量發展、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體,也是我們黨長期執政、團結帶領全國人民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力量。
(二)發展非公有制經濟的任務
從當前的情況來看,在促進國有企業高質量發展、大力治理壟斷、優化營商環境的過程中,必須充分優化非公有經濟,特別是民營企業和小微企業的發展環境,同時也要促進民營企業守法合規經營,提升自身經營管理水平,還要鼓勵和支持民營企業積極履行社會責任,通過社會公益和慈善事業,參與國民收入的第三次分配。
(三)堅持農村基本經營制度
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是指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
1村基本經營制度的核心內容
(1)堅持農村土地農民集體所有,這是堅持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基礎:
(2)堅持家庭聯產承包經營基礎性地位,農民家庭是集體土地承包經營的法定主體,這是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根本,也是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基礎:
(3)堅持穩定土地承包關系,這是維護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的關鍵。
2堅持農村基本經營制度主要任務
(1)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
(2)發展農村集體經濟
第三節社會主義收入分配制度
1.3.1社會主義收入分配制度的內涵
社會產品或國民收入的分配是社會基本經濟制度的重要內容。
實行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是我國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重要內容。
按勞分配為主體是公有制為主體在分配方式上的體現,多種分配方式并存則體現了多種所有制經濟的共同發展。
1.3.2
1要鞏固公有制經濟的主體地位,深化國有企業分配制度改革,貫徹落實好按勞分配制度,既要建立健全激勵機制,避免平均主義的分配方式,也要重視保持合理的分配差距,避免差距過大的分配格局。
2要增加勞動者,特別是生產一線勞動者的勞動報酬,提高勞動報酬在國民收入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實現“兩個同步”,即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同步、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
3要逐步完善技術、知識、數據、資本、土地等要素參與國民收入初次分配的保障及監管制度。
4要完善市場秩序,促進公平竟爭,多渠道增加居民的財產性收入。同時要重視發揮第三次分配的作用,發展慈善等社會公益事業。
第四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1.4.1資源配置的含義及方式
1.4.2資源配置的方式
(一)資源配置方式
將經濟資源有效地分配到社會生產不同部門是人類社會生產活動的首要任務。
馬克思主義的觀點:
資源配置是任何社會制度下都存在的一個客觀規律,但是在不同的社會制度下,資源配置的方式卻是可能不同的。在人類社會的不同發展階段,由于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的不同,資源的種類和稀缺程度可能是不同的,人們的需要以及由這些需要決定的各種資源的用途也可能是不同的,從而就可能使得資源配置方式有所不同。
【提示】
市場對資源配置起決定性作用,就是通過價格機制、供求機制、競爭機制等市場機
制對資源配置發揮決定性作用。社會經濟資源主要是由市場配置,而不是由政府配置或政府的計劃配置;價格主要由市場決定,而不是由政府制定。
1.4.2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內涵和特征
社會經濟制度不同,市場經濟的特點也不同。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建立在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基礎之上的,其存在的制度基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經濟制度。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產生和存在的基礎是市場經濟與社會主義制度的結合。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既要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還要更好地發揮政府的作用,處理好市場與政府的關系,推動有效市場與有為政府的更好結合。
2. 市場需求、供給與均衡價格。
第一節市場需求
2.1.1需求的含義
2.1.2影響需求的基本因素
2.1.3需求函數、需求規律和需求曲線
第二節市場供給
2.2.1供給的含義和影響供給的因素
2.2.2供給規律和供給曲線
第三節均衡價格
2.3.1均衡價格和均衡數量的形成和變動
2.市場供給力量和需求力量相互抵消時所達到的價格水平,即供給量和需求量相等時的價格,即為均衡價格,此時的供求數量為均衡數量。
3.在實際生活中,影響市場供給和需求的因素非常復雜,每一個因素的變化都可能引起供求關系的變化,所以任何市場上供求平衡都是偶然的、暫時的、相對的。每當舊的平衡破壞之后,買賣雙方干方百計適應新的形勢,從而形成新的均衡數量和新的均衡價格。
2.3.2均衡價格模型的運用
第四節彈性
2.4.1需求價格彈性
1.需求價格彈性的定義(簡稱需求彈性)
是需求量對價格的反應程度是需求量變動百分比與價格變動百分比的比率
注意:需求的變動與價格的變動符號相反,因此需求價格彈性系數總是負數,為簡便起見,我們通常把負號略去,取其絕對值
3.需求價格彈性的基本類型
(1)需求價格彈性系數E>1,表示需求富有彈性或高彈性,即需求量的變動率大于價格的變動率。
例如價格下降2%,需求量增加4%。
(2)需求價格彈性系數E=1,稱為需求單一彈性表示需求量的變動率等于價格變動率。
例如價格下降2%,需求量也增加2%
(3)需求價格彈性系數E<1,表示需求缺乏彈性過低彈性,即需求量的變動率小于價格的變動率。
例如價格下降2%,需求量只增加1%。
5.需求價格彈性和生產者或銷售者的總銷售收入的關系
(1)如果E:>1,即需求富有彈性的商品。
1)價格上升會引起更大幅度的銷售量的減少,因此銷售收入會降低;(價格上升幅度小于銷售量減少幅度)
2)價格下降會引起更大幅度的銷售量的增加,因此銷售收入會增加。(價格下降幅度小于銷售量增加幅度
3)因此E:>1,因采取降價的銷售方式這是企業采取薄利多銷的主要理論基礎。
總結:價格變動和銷售收入成反方向變動趨勢
(2)如果E:<1即需求缺乏彈性的商品。
1)價格上升會使銷售收入增加,價格下降會使銷售收入減少。銷售收入與價格變動成同方向變動趨勢。
2)因此采用提價的銷售方式。
(3)如果E=1,即需求單位彈性的商品,價格變動不會引起銷售收入的變動。
2.4.2需求交叉彈性
1需求交叉彈性的定義和公式
需求交叉彈性,也叫需求交叉價格彈性,是指一種商品價格的相對變化與由此起的另一種商品需求量相對變動之間的比率。
2.4.3需求收入彈性
1.需求收入彈性的含義和公式
需求收入彈性是指需求量的變動和引起這一變動的消費者收入之比,用以衡量需求變動對消費者收入變動的反應程度。
3.恩格爾定律:具體研究消費者用于購買食物的支出對于消費者收入變動的反應程度,得到食物支出的需求收入彈性。
通過進一步研究就可以得到恩格爾定律:在一個家庭或一個經濟體中,食物支出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隨著收入的增加而減少
如果用彈性概,念來表述的話,恩格爾定律可表述為,對于一個家庭或一個經濟體來說,富裕程度越高,則食物支出的需求收入彈性就越小;反之,則食物支出的需求收入彈性就越大
2.4.4供給價格彈性
1.供給價格彈性的定義和公式
(1)定義:供給價格彈性是指價格的相對變化與所引起的供給量的相對變化之間的比率。
(3)由于供給規律的作用,價格和供給量是呈同方向變化的,因此E為正值。
3. 生產和成本理論。
第一節生產者的組織形式和企業理論
3.1.1生產者組織形式和目標
生產者:指能夠作出統一的生產決策的單個經濟單位。
【即】企業或廠商
企業是產品生產過程中的主要組織形式
1經濟學家樂不認為追求利潤最大化是人們從事生產和交易活動的唯一動機,因為:
信息的不對稱--所有者不能完全監督和控制經營者的行為,經營者可能會追求銷售收入最大化和銷售收入的持續增長,一味擴大企業規模,以此謀求自身特權和個人收入,提高個人社會知名度。
缺乏準確的資料--企業長期生存的經驗做法是實現銷售收入最大化或者市場份額最大化。
2從長期來看,實現利潤最大化是所有企業在競凈中求得生存的關鍵。
3.1.2企業的形成理論
(一)企業的本質
美國經濟學家科斯認為:
企業是為了節約市場交易費用或交易成本而產生的。
企業的本質特征:作為市場機制或價格機制的替代物。
1交易費用是圍繞契約所產生的成本費用,包括:
(1)簽訂契約時交易雙方面臨的偶然因素所可能帶來的損失。
這些偶然因素或者是由于事先不可能被預見到而未寫進契約,或者能夠被預見到,但因為太復雜而無法寫進契約。
(2)簽訂契約、上 監督執行契約所花費的成本。
2歷史上,從企業產生以后,企業與市場機制就是兩種不同的協調生產和配置資源的方式。社會上就形成了兩種交易【即】企業內部的交易和企業外部的市場交易。
(1)企內部交易是通過一個組織或個業家用行政命令的方式在內部進行的交易
(2)企業外部交易是平等協商基礎上的市場交易,每完成一筆交易,都是談判雙方不斷磋商、協調、通過討價還價的談判而實現的
【結論】兩種交易都需要支付交易費用或成本.當企業交易方式的交易費用小于市場交易方式的交易費用時,企業就應運而生了。
(二)企業存在的根本原因
交易成本的節約是企業存在的根本原因。【即】企業是市場交易費用節約的產物。
企業作為一種組織形式大大減少了需要簽訂的契約數量,可以大量節約交易費用。原因:
1.生產要素所有者與企業簽訂契約,同意為一定報酬在一定限度內服從企業家的指揮,在企業內與其他要素合作時,不再需要與他們簽訂一系列的契約,
2.企業可以生產中間產品,降低交易費用。
3.企業可以與專門技能的雇員簽訂長期契約,比在其他企業購買服務更有利,也相應降低了交易成本。
(三)導致市場機制和企業的交易費用不同的主要因素是信息的不完全性。
由于信息的不完金,契約雙方都會努力設法收集和獲得自己所不掌握的信息,去監督對方的行為,并沒法約束對方的違約行為,這些都需要交易費用。
在不對稱信息條件下的市場交易過程中,以上這些做法的交易費用是很高的,而通過企業這種組織形式,可以使一部分市場交易內部化,從而消除或降低一部分交易費用。
第二節生產函數和生產曲線
3.2.1生產函數
一定時期內,在技術不變的情況下,生產中所使用的各種生產要素的數量與所能生產的最大產量之間的函數關系。
生產函數是生產要素投入量和產品產出量之間的關系。所有企業都有生產函數。
生產函數是最大產量與投入要素之間的函數關系,這是為了使企業的生產函數具有可靠性,體現企業將一定的投入轉變成產出的能力。
2一般假設生產要素在生產過程中是可以相互替代的。
【即】假設可以增加一種要素,而減少另一種要素,來實現相同的產量,比如可以用勞動來替代資本。
3投入可分為可變投入和不變投入。
當各種投入要素可變時,一般是研究企業的長期行為;當某種或幾種要素不可變時,一般是研究企業的短期行為。
3.2.2一種可變要素的生產函數及其曲線
(一)一種可變要素的生產函數——短期生產函數
一種可變要素的生產函數假設只有一種投入可以改變,而其他投入不可以改變,這是對企業短期行為的分析。
一種可變要素的生產函數稱為短期生產函數
假定資本量固定不變時,總產量的變化只取決于勞動量L。隨著勞動量的變化,會引起總產量、平均產量和邊際產量的變動
3.2.3生產曲線
(1)勞動投入小于L,時)企業一般處于資本過剩而勞動不足的狀態,機器設備的作用不能充分發揮,這時增加勞動投入,可以實現勞動分工與協作的效率,勞動的邊際產量遞增,
(2)勞動的分工與協作的效率是有限度的。當勞動投入增加到L,時,人均資本數量達到最優狀態,勞動的邊際產量達到最大,
(3)勞動投入大于L,時,會出現勞動相對過剩而資本不足的情況,勞動的邊際產量開始遞減,
邊際產量是解釋產量變化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
如果確定邊際產量的圖形,就可以得到總產量和平均產量的圖形。
3.3.1規模報酬
規模報酬研究的是企業長期生產決策問題,其內容如下:
規模報酬也稱為規模收益,懸指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企業內部咯各種生產要素同比例變化時所帶來的產量的變化。企業只有在長期當中才能改變全部生產要素的投入,進而影響生產規模。
1規模報酬遞增:產量增加的比例大于各種生產要素增加的比例。
2規模報酬不變,產量增加的比例等于各種生產要素增加的比例。
3規模報酬遞減:產量增加的比例小于各種生產要素增加的比例。
當企業規模較小時,擴大生產規模,報酬遞增,此時企業擴大規模以得到產量遞增所帶來的好處,將生產保持在規模報酬不變的階段。此后如果企業繼續擴大生產規模,就會出現規模報酬遞減。因此多數行業會有一個適度最佳規模或適度規模,此時企業單位生產成本最小。
第三節成本函數和成本曲線
3.1.1成本和利潤的含義
成本又稱為生產費用。是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所支付的物質費用和人工費用。
機會成本:當一種生產要素被用于生產單位某產品時,所放棄的使用相同要素在其他生產用途中所得到的最高收入。
顯成本:企業購買或租用生產要素所實際支付的貨幣支出。
隱成本:企業本身所擁有的、并且被用于該企業生產過程的那些生產要禁的總價格,是自己擁有并使用的資源的成本,它實際上是機會成本,應當從機會成本的角度按照企業自有生產要素在其他用途中所得到的最高收入來支付和計算。
經濟利潤:也稱為“超額利潤
經濟利潤=總收益-總成本=總收益-(顯成本+隱成本)企業所追求的最大利潤,指的是最大的經濟利潤。正常利潤:企業對自己所提供的企業家才能的報酬支付,正常利潤是生產成本的一部分,是作為隱成本的一部分計入成本的,經濟利潤不包括正常利潤。
3.1.2成本函數
1、成本函數的含義和類型
成本函數就是表示企業總成本與產量之間關系的公式分為短期成本函數和長期成本函數。
短期成本函數:
固定成本(在短期內不隨產量增減而變動的那部分成本。【如】廠房設備的折引舊,以及管理人員的工資費用。)
可變成本(隨產量變動而變動的那部分成本【如】原材料、然料和動力以及生產工人的工資費用。)
長期成本函數:可變成本(從長期看一切生產要素都是可變的。)
短期成本函數和長期成本函數的區別在于是否含有固定成本。長期成本函數沒有固定成本,
2、決定短期成本變動的主要因素
(1)勞動、資本等生產要素的價格
其他條件不變,工資和原材料、機器設備等生產資料的價格以及租金的提高,會導致生產成本的相應提高。
(2)生產率
勞動生產率:即平均產量,每單位勞動的產量或產出。
全要素生產率:每單位總投入(包括勞動投入和資本投入)的產量或產出。
生產率即總產出與加權平均投入的比率,可以用勞動生產率和全要素生產率表示。
一般來說,其他條件不變生產率提高會導致生產成本的下降,生產率下降則會導致成本的上升。
決定短期成本變動的因素朝著有利于企業的方向變化。【則】短期成本低,反之亦然。
例如:生產資料價格提高,不利于企業,短期成本會提高:生產率提高有利于企業,則短期成本會下降。
3.1.3短期成本函數分析
1短期總成本、平均成本
2邊際成本MC
增加一個單位產量時總成本的增加額。
由于短期內固定成本是常數,不受產量的影響,因而邊際成本也就是指產量變動引起的可變成本的變動
3.1.3成本曲線
總成本曲線TC和總可變成本曲線TVC的變動規律是一致的。總可變成本:從原點出發,之后隨產量增加而上升。剛開始以遞減的速度上升,產量達到一定水平之后以遞增的速度上升。總固定成本曲線:一條平行橫軸的直線
平均總成本AC、平均固定成本AFC、平均可變成本AVC、邊際成本MC曲線
一勾穿三線,
4. 市場結構理論。
4.1市場結構的類型
4.1.1市場結構的含義
一個行業內部:買方和賣方的數量/規模分布/產品差別的程度/新企業進入該行業的難易程度
也就是某種產品或服務的競爭狀態和競爭程度
4.1.2劃分市場結構的標準
市場類型劃分的標準是市場的競爭程度和壟斷程度。
競爭程度越高
壟斷程度就低
劃分一個行業屬于什么類型的市場結構,主要依據以下三個方面:
1本行業內部的生產者數目或企業數目
一個行業內企業數目越多,其競爭程度就越高,壟斷程度就越低
2本行業內各企業生產者的產品的差別程度
本行業內各企業生產者的產品的差別程度是壟斷競爭市場和完全競爭市場的主要區別
3進入障礙的大小
進入障礙越小,競爭程度越高,壟斷程度越低
依據上述三因素的不同特點,將市場分為完全壟斷市場、寡頭壟斷市場、壟斷競爭市場和完全競爭市場。
4.1.3市場結構的特征
1完全競爭市場:又叫純粹競爭
是一種競爭不受任何阻礙和干擾的市場結構。現實中很難找到這樣的市場
某些農產品【如】小麥、玉米屬于近似的例子
完全競爭市場特征
①市場上有很多生產者與消費者,或買者和賣者,且生產者的規模都很小。每個生產者和消費者都只能是市場價格的接受者,不是價格的決定者,對市場價格沒有任何控制的力量
②企業生產的產品是同質的,即不存在產品質量差別。
③買賣雙方對市場信息都有充分的了解。
④資源可以自由流動,企業可以自由進入或退出市場,沒有任何障礙。
2壟斷競爭市場:是一種既有壟斷又有競爭,但更接近于完全競爭的市場結構。【提示】壟斷競爭是比較符合現實生活的市場,【如】啤酒、糖果等
壟斷競爭市場特征
①具有很多的生產者和消費者
②產品具有,別性,生產者可以對價格有一定的程度的控制,而不再是完全的價格接受者。(這是與完全競爭市場的主要區別)
③進入或退出市場比較容易,不存在什么進入障礙。
3寡頭壟斷市場:少數個企業控制一個行業供給的市場結構。【提示】汽車、鋼鐵等工業部門
寡頭壟斷市場特征
①在一個行業中,只有很少刀個企業進行生產:
②它們所生產的產品有一定的差別成者完全無差別:
③他們對價格有很大程度的控制權;
④進入這一行業比較困難,
4完全壟斷市場:整個行業只有唯一供給者的市場結構。【提示】在實際在活中,公用事業如電力、固定電話近似于完全壟斷市場。
完全壟斷市場特征
①只有一個生產者,因而生產者是價格的決定者,而不是價格的接受者;
②完全壟斷者的產品是沒有合適替代品的獨特性產品;
③其他企業進入這一市場非常困難
5完全壟斷形成的原因
政府壟斷:政府對某一行業實行完全壟斷。例如,我國郵政企業對國務院規定范圍內的信件寄送業務
原材料:對某些特殊的原材料的單獨控制而形成的對這些資源和產品的完全壟斷。
專利權:對某些產品的專利權而形成的完全壟斷。
6自然壟斷:
當行業中只有一家企業能夠有效率的進行生產,或者當一個企業能以低于兩個或更多企業的成本為整個市場供給一種產品時,這個行業就是自然壟斷。自然壟斷與規模經濟有著密切的關系。
規模經濟就是企業或廠商的平均總成本會隨著產量的擴大而不斷下降。
4.2完全競爭市場中生產者的行為
4.2.1完全競爭市場行業的供求曲線及企業的需求、收益曲線
1在完全競爭市場上,價格就是由整個行業的供給和需求曲線決定的,整個行業的需求曲線是一條向右下方傾斜的曲線,供給曲線是一條向右上方傾斜的曲線,兩條曲線交點的價格就是整個行業的均衡價格。
2在完全競爭市場中個別企業無法決定市場價格,只能按照既定的價格,也就是整個行業供給和需求確定的價格出售產品。因此,個別企業的需求曲線是一條平行于橫軸的水平線。
在完全競爭市場上邊際收益=平均收益=單價,
單個企業的平均收益線AR、邊際收益線MR、需求曲線是同一條線。(即三線重合)
4.2.2完全競爭企業產量決策的基本原則及企業的短期供給曲線
1企業在邊際收益=邊際成本點上獲得了最大利潤,但并不是說,在任何情況下,只要企業做到了邊際收益=邊際成本,就一定能獲得利潤。全面的理解是在邊際收益=邊際成本點上,企業可能盈利也可能虧損,如果企業是虧損的,則這時的虧損一定是相對最小的。
不論是盈利還是虧損,企業處于MR=MC時,是最優的產量,所以,邊際成本等于邊際收益既可以作為利潤最大化均衡條件,也可稱為虧損最小的均衡條件。
2在長期生產中,企業實現利潤最大化的決策原則仍然是:邊際收益=邊際成本,即邊際收益=長期邊際成本。
3企業停止生產(或營業)臨界點:市場價格=平均可變成本
企業的短期供給曲線感是處于平均可變成本之上的邊際成本曲線,它表示,企業在每一個價格水平的供給量都是能夠為其帶來最大的利潤或最小的虧損的最優產量。
第三節完全壟斷市場中生產者的行為
4.3.1完全壟斷市場和企業的需求曲線以及企業的收益曲線
1完全壟斷企業的需求曲線
完全壟斷企業的需求曲線就是行業的需求曲線二者完全相同,均是一條向右下方傾斜的曲線斜率為負。
這是完全壟斷企業和完全競凈市場中企業的一個重要區別。
4.3.2完全壟斷企業進行產量和價格決策的基本原則
完全壟斷企業進行產量和價格決策的基本原則
邊際收益=邊際成本
完全壟斷企業根據邊際收益等于邊際成本的原則確定了均衡產量,根據這個產量就可以確定均衡價格
2完全壟斷企業和完全競爭企業的成本曲線是相同的,因為二者在生產要素投入和具體的生產過程方面沒有什么差別
3與完全競爭市場相比較,在完全壟斷條件下,企業向市場供應的產品數量鉸少,而產品價格較高。完全壟斷企業為了獲得超額利潤,把價格定在邊際成本之上,并且往往要對供給量進行限制
4在完全壟斷市場上,完全壟斷企業并不可以隨意提價,在價格決策時,也必須考慮到產品的市場需求狀況。
5完全壟斷市場上,不存在供給曲線(壟斷企業關于供給的決策不僅取決于成本,還受其需求曲線的約束)
4.3.3完全壟斷企業定價的一個簡單法則
1在邊際成本上的加價額占價格的比例,應該等于需求價格彈性倒數的相反數。
2壟斷企業索取的價格超過邊際成本的程度,受制于需求價格彈性。當需求價格彈性較低,即E的絕對值較小時,壟斷者可以確定較高的價格;但是,隨著需求價格彈性的增大,E:的絕對值擴大,則價格將非常接近邊際成本。
4.3.4價格歧視
一、含義
價格歧視也叫差別定價,是指企業為了獲取更大的利潤,對同一產品,規定不同的價格。
一級價格歧視,企業對每一單位產品都按消費者所愿意支付的最高價格出售。也稱作“完全價格歧視”。也就是企業對不同的購買者所購買的每一個批量單位的產品收取不同的價格,因此,所有消費者剩余都被壟斷者占有了。例如:
1個體服裝經營者對于服裝不明碼標價,而是與每位購買者討價還價:
2某些國家醫生根據每個病人的收入和保險狀況估計出他的支付意愿,從而收取不同的價格。
二級價格歧視,指按不同價格出售不同單位產量,但每個購買相同數量的購買者支付的價格相同。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批量作價。壟斷廠商通過對小批量購買的消費者收取額外價格,侵蝕了一部分消費者剩余。
三級價格歧視,建立在不同的需求價格彈性的基礎上,將消費者分為具有不同需求價格彈性的兩組或更多組,分別對各組消費者收取不同的價格。如在我國,大學生寒暑假回家和返校所享受的火車硬座優惠票價。
如果這兩個條件能夠滿足,企業就可以:
對缺乏彈性的市場規定較高的價格,實行少銷厚利;
對富有彈性的市場規定較低的價格,實行薄利多銷,以增加總收益。
四、企業實行價格歧視的基本原則
不同市場的邊際收益相等并且等于邊際成本
第四節壟斷競爭市場和寡頭壟斷市場中生產者的行為
壟斷競爭市場上生產者的行為
壟斷競爭市場上企業的需求曲線
(一)壟斷競爭市場上企業需求曲線的形狀
與完全壟斷市場上的企業相同,壟斷競爭市場上企業的需求曲線是向右下方傾斜的,而不是一條水平線
【結論】
由于壟斷競爭企業之間產品存在一定的可替代性存在競爭關系,所以:
壟斷競爭企業的需求曲線和完全龔斷企業的需求曲線相比化較平而和完全競爭企業的水平形狀的需求曲線相比比較接近。
(二)壟斷競凈市場上企業需求曲線的類型
主觀需求曲線也稱為預期的需求曲線”
表示壟斷競爭市場上,當某一個生業改變其產品價格時,該企業的產品價格和銷售量之間的關系。(該曲線具有較大的主觀性
市場份額需求曲線
(1)如果一個企業降低價格,其他企業會相應地調整自己的產品價格,從而使得整個行業的價格和銷量的關系改變,所以這種需求曲線可以叫作“實際需求曲線”
(2)表示在壟斷競爭市場上單個企業在每一個市場價格水平的實際銷售份額。
(3)如果一個壟斷行業有個企業,不管這些企業將市場價格變動到什么水平,每個企業的實際銷售份額為市場總銷售量或總的需求量的1/n。
二、壟斷競爭企業決策原則
短期內,壟斷競爭企業與完全壟斷企業類似,壟斷競爭企業也遵循相同的利潤最大化原剛,它選擇邊際收益=邊際成本的產量,然后根據需求曲線找出與產量對應的價格。
短期內,壟斷競爭廠商的行為與完全壟斷企業的行為相似,即短期均衡也包括盈利,利潤0,虧損三種情形。
和完全壟斷市場相同,壟斷競爭市場上不存在供給曲線。
寡頭壟斷企業的行為
每個生產者在作出最優決策時,都必須考慮對手如何作出反應。
寡頭壟斷市場上價格形成的模型如下:
協議價格制:生產者或銷售者之間存在著某種市場份額劃分協議條件下,生產者或銷售者之間共同維持一個協議價格,使得行業凈收益最大。其方式是限制各生產者的產量,使行業邊際收益等于行業邊際成本。
價格領袖制:
行業中某一個占支配地位的企業率先確定價格,其他企業則參照這個價格來制定和調整本企業產品的價格,與其保持一致。
領袖企業在確定產品價格時,不能只考慮本企業利益,還必須考慮到整個行業的供求狀況。
與完全壟斷市場、壟斷競爭市場的企業一樣,寡頭斷企業的需求曲線也是向右下方傾斜的,
寡頭壟斷企業的均衡產量和均衡價格之間沒有對應的關系,所以也不存在有規律的供給曲線。
5. 生產要素市場理論。
第一節生產者使用生產要素的原則
一、生產要素的含義與分類
生產要素是指用于生產物品與勞務的投入
勞動\資本\土地\企業家才能等
二、生產要素市場與產品市場的異同
二者均由生產者和消費者的行為共同決定價格,并以此過程調節經濟資源的有效配置
產品市場(如奶茶市場),需求者是消費者或居民;供給者是生產者或廠商
生產要素市場(如勞動力市場),需求者生產者或廠商:供給者是消費者或居民
三、生產者對生產要素的需求是引致需求和聯合需求
引致需求:生產者對生產要素的需求是從消費者對最終消費品的需求中間接派生出來的。也就是說當追求利潤最大化的生產者需要一種生產要素時,其原因在于該生產要素可以使他們生產出消費者現在或將來愿意購買的商品。(引致需求也稱為”派生需求”)
引致需求的概念反映了生產要素市場和產品市場之間的聯系:生產者對生產要素的需求量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消費者對產品的需求量,因此不但消費者需求曲線會影響生產要素的價格,生產者在產品市場和生產要素市場上所處的市場狀態也影響生產要素的需求,并最終影響生產要素的價格。(奶茶店對勞動等生產要素的需求量及價格取決于消費者對奶茶的需求量)
聯合需求:是指生產者對生產要素的需求具有相互依賴性。
各種生產要素要共同發揮作用財能生產最終產品。(聯合需求也稱為”復合需求”)
各生產要素之間存在互補性,同時也存在一定程度的替代性。
生產者使用生產要素的原則
邊際物質產品(MRP)【也稱邊際產量】是指增加單位要素投入所帶來的產量增量
奶茶店多雇1名員工一天多做出20杯奶茶
【則】邊際物質產品為20,20/1=20(杯)
【或者】稱為邊際產量為20杯
邊際收益產品(MRP)是指增加單位要素使用所帶來的收益的增量
假設增加1杯奶茶增加的總收益為10元錢,【即】邊際收益為10元,而增加1名員工增加20杯奶茶,【則】奶茶店增加一名員工而增加的收益額為20×10=200元,【即】邊際收益產品為200元
邊際收益產品=邊際物質產品×邊際收益
邊際產品價值(VMP)是指增加單位要素投入所增加的價值
假設一杯奶茶的銷售價格為10元,奶茶店增加1名員工而增加的奶茶價值為20×10=200元,【即】邊際產品價值為200元。
邊際產品價值=邊際物質產品×產品價格
邊際要素成本(MFC)是指增加單位要素投入所增加的成本
假設增加一杯奶茶增加的成本是3元,【即】邊際成本為3元,奶茶店增加一個員工而增加的成本=20×3=60元,【即】邊際要素成本=60元。
邊際要素成本=邊際物質產品×邊際成本
平均要素成本(AFC)是指平均每單位要素投入的成本
平均要素成本=總成本/要素投入總量
奶茶店一天有2個員工做奶茶,總成本為120元。
【則】平均要素成本=120÷2=60元
二、生產者使用生產要素的原則
生產者的要素需求是引致需求,生產者使用要素的目的是生產出消費者需要的產品,以獲取最大利潤。
所有生產者使用要素的原則
在一定時間內,在一定條件下,根據企業內部的生產狀況和市場情況,確定要素的使用量,以實現利潤最大化,
即:邊際收益產品=邊際要素成本
當邊際收益產品大于邊際要素成本時,每增加一個單位的要素給生產者帶來的收益就會大于給生產者帶來的成本,于是生產者就會使用更多的要素,直至邊際收益產品等于邊際要素成本;
如果邊際收益產品小于邊際要素成本時,每增加一個單位的要素給生產者帶來的成本大于給生產者帶來的收益,于是生產者就會減少要素的投入,一直到邊際收益產品等于邊際要素成本時為止。
第二節完全競爭生產者對性產要素的需求
一、完全競爭生產者的要素供給曲線及要素需求曲線
完全競爭要素市場:指要素市場上的參與者是完全競凈的,要素的供求行為都是完全競爭的。
要素的需求者,即生產者在產品市場上也是完全競爭者,不存在壟斷行為。
2生產者使用生產要素的原則是:邊際收益產品=邊際要素成本,對于完全競爭生產者而言,在每一給定的市場要素價格下,為實現利潤最大化必須滿足邊際收益產品=邊際要素成本。【生產者是沿著邊際收益產品曲線確定要素使用量的,所以邊際收益產品曲線也是完全競爭廠商的要素需求曲線】
二、完全競爭市場的要素需求曲線
在某一價格下的市場要素需求量,一般應該是在該價格下所有生產者需求量求和,但當整個市場上的所有生產者都根據要素價格的變化調整產量時,產品價格就會發生變化,所以生產者的要素需求曲線會變得更陡峭。
第三節勞動供給曲線和均衡工資的決定
一、生產要素供給的分析
經濟學分析的要素包括勞動、資本、土地和企業家才能,要素的所有者既可以是消費者,也可以是生產者。
當要素供給者局限在消費者時,要素供給問題就有一個基本特點,【即】要素數量在一定時間內是固定不變的
【如】每個人每天只有24小時可利用。
所以,消費者要將全部資源在要素供給和保留自用兩種用途上進行分配。
二、勞動的供給原則
勞動的供給和時間的保留自用實際是每個人都必須在工作和閑暇之間作出某種組合的選擇:
【既】可以選擇較多的工作以增加貨幣收入【也】可以選擇較多的閑暇以增加可自由支配的時間。
閑暇是指時間的非市場性質的使用,包括吃飯、睡覺、娛樂等,也包括所有的家務勞動。
經濟學認為勞動的供給和閑暇對于消費者都具有效用和邊際效用。
1勞動的效用與邊際效用
【勞動的效用】勞動可以給消費者帶來收入,勞動的效用實際上是收入的效用。
【勞動的邊際效用】增加一單位勞動所增加的效用。
勞動的邊際效用=勞動的邊際收入×收入的邊際效用
2閑暇可以帶來直接效用也可以帶來間接效用
假設閑暇的效用是直接的,則閑暇的邊際效用就是增加一單位閑暇時間所增加的效用。
3勞動的供給原則
消費者的要素供給的目標是實現效用最大化,其條件:
勞動的邊際效用=閑暇的邊際效用
勞動、土地、資本供給曲線
勞動供給曲線向后彎曲可用工資增加的替代效應收入效應來解釋。
工資增加的替代效應
工資上升,收入增加,消費者用勞動替代閑暇,勞動供給增加
工資增加的收入效應
工資上升,收入增加,消費者更加富有而追求閑暇,減少勞動供給
當工資低而收入少時,工資上升,替代效應大于收入效應,消費者勞動供給增加
當工資提高到一定程度時,消費者相對比較富有,工資增加的替代效應小于收入效應,勞動供給減少
綜上:勞動供給曲線向后彎曲
二、土地與資本供給曲線
1土地的供給曲線是一條垂直線(因為土地的數量一般不變)
2資本的供給曲線在短期內是垂直線,長期來看是一條后彎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