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7年,李鴻章說:“國土這么大,新疆就不要了!”左宗棠火了:“160萬平方公里,你可真舍得!不是你家的地就不心疼啊!”
慈禧在態(tài)度上支持左宗棠,但兩手一攤:沒錢!左宗棠一拍大腿:怎么把他忘了!
1827年,年僅16歲左宗棠在“長沙府試”中成功考取第二名的好成績。少時便鶴立雞群的他,卻未能像大家所料想的那樣平步青云。
一開始,左宗棠的仕途并不平順,三次赴京趕考,次次落空未能及第。好在生活是公平的,考場失意的他正是在這個時候遇到了自己的發(fā)妻周詒端。
雖然生長在那個封建的年代,但幸運的是周詒端有一個好母親。在母親的細心的教養(yǎng)之下,她不僅熟讀詩書,而且自身也是一名優(yōu)秀的詩人,是一位才華洋溢的才女。左宗棠于周詒端成婚之后,夫妻二人舉案齊眉、十分幸福。
在左宗棠仕途不順、屢屢落榜期間,周詒端都默默地陪伴在丈夫左右替他打理好家中內務、鼓勵他,讓他沒有后顧之憂的去實現自己的抱負。
1850年,左宗棠與林則徐相約面談,二人聊起了許多時政問題。一向關心西域形式又博覽群書的左宗棠很快便得到了他的賞識,并對他人夸贊左宗棠為“奇才”!
1852年,時年40歲的左宗棠終在友人的勸勉之下出仕。
因其卓越的軍事才能,使得當時的軍政形勢轉危為安,且捷報連連。在平定太平天國運動中立下大功的左宗棠之后的數十年里又接連投入到興辦洋務運動、平定各種戰(zhàn)亂中去。
1874年,功績累累的左宗棠被封為“東閣大學士”,這一年他62歲。或許很多年過六旬的人要么含笑弄孫、享受天倫之樂,要么選擇頤養(yǎng)天年開始悠閑的生活。
但是,大器晚成的他選擇繼續(xù)自己的抱負。1864年,新疆地區(qū)出現豪強割據紛爭,清政府令左宗棠出兵圍剿。
因“同治回亂”余波未平,其深知此時并非遠征的最好時機。在左宗棠看來,想要收復伊犁就必須先要平定烏魯木齊。攻克烏魯木齊后,一是給伊犁敲響警鐘,擺明我方“寸土不讓”的嚴正態(tài)度;還有揚軍威、振軍心之效。
1876年,早已年過花甲的左宗棠在明確了“先南后北”、“緩進速決”的作戰(zhàn)方針后開始為收復新疆做準備。出征新疆的第一個難題就是軍費籌措,有道是“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然而,那個時候各省積欠的軍費數額巨大,面對嚴重的軍費“赤字”情況,再有軍事才華的左宗棠也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為了籌集軍費,左宗棠頂著壓力,前后向洋商借款千萬兩白銀、向華商借款百萬兩白銀。
如此,多方籌措之下,才得以籌足軍費領兵出征。結合實際情況,左宗棠率軍兵分兩路,一路勢如劈竹,很快便拿下濟木薩。其麾下的大將劉錦棠更是未耗費一兵一卒便收復烏城。
1877年,在左宗棠的帶領下西征軍接連又成功收復:達坂城、托克遜城、吐魯番門戶七克騰木、吐魯番等地區(qū),成功打開南疆。一年之后,左宗棠帶領西征軍成功收復南疆。
1880年,再次西征,領兵出征伊犁。此次出征,年近古稀的左宗棠帶著為自己準備的棺槨入疆,可見他收復新疆決心之大!而后,又歷經了數次迂回談判、作戰(zhàn),最終在1882年沙俄才正式交還伊犁,1884年清政府建立新疆省。
左宗棠雖年輕時仕途不順,直到40歲才聲名鵲起,有道是: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行拂亂其所為。
出仕之后,他用自己的大半生堅守初心,始終踐行“終當移孝作忠臣,為我國家扶厄運”;南征北戰(zhàn),堅持“寸土不讓”,他人口中可以“放棄”的疆土,在他那里是不惜攜棺槨出征也要奪回的領土。
他是用生命在捍衛(wèi)國家主權和領域完整、保家衛(wèi)國,用自己的大半生為國為民做出了巨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