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要建立良好的集體,需要紀律的保證——紀律是維系集體生活的紐帶。我為了使學生能認識到紀律的必要性,自覺維護集體榮譽,組織了《紀律—秩序》為主題的班會課,從而使學生認知集體凝聚力是集體良性發展的關鍵,并能主動從實際行動上承擔起建設團結班級的責任。
以下是我的設計流程記錄以及思考、感悟。
流程一:“歷史”照片回顧——回顧進入中學以來的幾項大型集體活動,感悟集體生活需要紀律保證。
2007年7月,學校安排我作為七年級一個新的班集體的班主任,同時需要承擔九年級三個班的學科教學任務。8月份最后一個星期是新生的軍事訓練,需要班主任的全程管理,同時九年級的畢業班也要照常補課。于是,我在校園里跑來跑去,相對其他班而言,我能陪同在學生身邊的機會顯得很少。跨級工作使我整個學年都在奔忙。
我讓學生們想:1、為什么在軍訓演操中我們班在沒有班主任的情況下都表現得不俗呢?
2、在番禺秋游規程中,我們班所乘坐的大巴方向盤壞了,壞得很驚險、很突然。遲了兩個多小時才回來,是全校最后一個班到校的。然而,我們沒有騷亂、沒有抱怨與指責,反而秩序井然,反而樂天知命,反而在意外中享受難得的落日余暉,反而使我們同學們間的友誼增添了許多——即使旁邊就是剛施過肥的農田,悠悠的彌漫著一股不怎么好聞氣味。為什么呢?
3、在早操比賽中,我們沒有增加訓練頻率與強度,由于工作的繁忙,身為班主任的我能夠在場監督的訓練也僅有兩次,然而我們的表現卻名列前茅。是什么讓我們的動作能整齊劃一呢?
當我通過一張張照片幫助學生們勾勒出曾經經歷過的一幕幕情景時,我發現學生們的臉像披上了一層光彩,閃閃的眼睛里泛著天真快樂。隨著照片的一張張切換,學生們的嬉笑聲讓我想起“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的《琵琶行》詩句。
對于我的提問,學生們都似乎迫不及待,爭先恐后的回答說:“因為我們團結!”“因為我們有集體精神!”“因為我們守紀律!”……
我知道,生活是最好的老師,在真實的生活經歷中學生們早已形成自己的感性認知,我們應該做的,就是幫助學生們進行理性提煉構建自己的價值觀——紀律,是豐富多彩的集體生活的保證。
流程二:《嚴守紀律歌》flash,感悟有凝聚力的集體需要鐵一般的紀律來維護。
俗話說“趁熱打鐵”,在學生們快活起來的當兒,我用鏗鏘的強勁旋律和排山倒海的嘹亮歌聲,讓學生們感受——就是在這樣鐵一般的紀律保證下,我國實現了民族獨立、人民解放,我們能在安全的和平環境下集中力量進行強國富民的建設!
在樂聲的熏染下,學生們的表情嚴肅起來,腰桿挺直了,似乎血液也隨著沸騰著。這就是音樂的魅力,我一直認為美好的音樂能穿越人的靈魂。同學們對于紀律的重要性認識,在悄悄的又一次被提升了。
流程三:《井然有序的學習生活》flash,比照自己的校園生活,學生有感而發。
在充滿力量的音樂之后,我安排學生們看一則動畫,學生們安靜了下來,睜大眼睛看著,微笑著,還時不時跟同桌悄悄的交流著什么。在學生們集中關注的過程中,我向學生們介紹了日本松下公司創始人松下幸之助曾經說過的話:“不論是多么賢明的人,畢竟是一人的智慧,無論是多么熱心的人,也僅能出一個人的力量。因此,人與人之間要互相寄托,為更大的效力而結成組織團體,同心努力,集合智慧,團結力量。”
為了強化紀律的價值,我介紹了汽車“大亨”德國的“奔馳”高級小轎車與美國的福特汽車的故事。
學生們沉默了下來,興趣盎然的睜大眼睛聆聽著,眼睛里閃爍的光芒好像在告訴我,他們正在感受著團結的力量。
我一直認為,作為教育教學工作者,我們應該懂得關注學生的生存方式,這種思想應該滲透在工作的每一個細節中。學生在這個時候還是一個孩子,空洞乏味的說教總是些高于生活的理論,然而,這些理論本來來自于生活,我們把它們還原了,學生自然就懂了,不用太多的話,他們能感受的,因為他們已經具備一定的價值判斷。
流程四:學生自編自導自演配樂情景小劇《學習生活中》,分析當中弊端,從中認識到:我們來到學校,學習是我們的終極目標。然而,集體生活不像在家里那樣自由自在,為了保證良好秩序以及教學日程的正常進行,紀律是必不可少的維系集體生活的紐帶。
這個劇的劇本本來就是學生自己寫的,劇本中涉及的情形就是學生們的生活實際。學生們像是在一面鏡子面前照看著自己的日常行為,與之前的課堂環節中所接觸的情形形成一個強烈的對比。他們邊看邊在相互嬉笑著、悄悄的說著“這就是你啦”“你平時就是這樣的”……
在同學們都反觀著自己曾經做過的有違紀律的時候,我安排了一下環節進一步提升學生們的認識。
流程五:《連鎖反應》flash小游戲,讓學生在游戲過程中認識:個人行為將對集體產生很大的影響。
我問誰愿意參與這一個游戲呢?很多學生們高高舉起了手。游戲的設計是,當你按動了其中一顆棋子,這顆棋子就會帶動其他棋子動起來,影響可能會是幾分鐘甚至半個小時——每一顆棋子都或多或少的對整一個棋盤產生影響。
學生們都很愛玩游戲。他們好奇的看著棋盤的變化,并給站在講臺上的同學出建議——按哪個棋子會使棋盤動得更久些。我讓學生們想,只是按了一顆棋子,為什么卻產生這樣的影響呢?
牽一發而動全身。這是對個人影響集體的一個最好的詮釋。學生們懂事的聽著——個人對集體的影響是巨大的。這時候,我舉了一個案例,馬家爵。中國人民公安大學犯罪心理學專家對此案進行全面調查,專門為馬加爵設計了心理問卷進行測試,之后形成的上萬字的《馬加爵的犯罪心理分析報告》指出,真正決定馬加爵犯罪的心理問題,除了他強烈、壓抑的情緒特點和扭曲的人生觀外,最重要的就是他“自我中心”的性格缺陷。他帶給他的集體永遠的陰影,也毀掉了自己的一生。這就是某一行為所引致的一系列連鎖反應。
流程六:讓學生們假設,球場上沒有球賽規則,行不行?
學生們踴躍的說出自己的想法。
這時候,我進一步的問:球賽規則對于我們想好好打球的人來說,是一種保護還是一種約束?學生們回答。
我進而問:規則對什么人才是一種約束呢?……
通過層層遞進的詰問,學生們明白,紀律能讓我們生活得更自由。就好像小鳥自由自在的飛翔在天空,卻不能泡在水里;小魚自由自在的在水里游著,卻不能翱翔在天空。有了約束,反見自由。
流程七: “以自我為中心的表現”以及相應的解決辦法。
這是班會課最后的一個活動環節,讓同學們通過小小的心理測試,看看自己是否存在此類毛病,并引起注意,及時改正。學生們總是對心理測試有著濃厚的興趣。他們饒有興味的做著并相互同學之間對比著。我告訴學生們,在平時的我們要互相監督,讓我們做的更好!
結束語:
紀律,是良好班集體的保證。沒有它,我們的課堂將無法順利進行,活動將無法正常舉行,學業將無法預期完成……為了集體目標的實現,同學們要真正從我做起,自覺遵守紀律!
我讓全體同學們齊頌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