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按服務對象,可以分為對外報表和內部報表。
1)對外報表是企業必須定期編制、定期向上級主管部門、投資者、財稅部門等報送或按規定向社會公布的財務報表。這是一種主要的、定期的、規范化的財務報表。它要求有統一的報表格式、指標體系和編制時間等,資產負債表、利潤表和現金流量表等均屬于對外報表。
2)內部報表是企業根據其內部經營管理的需要而編制的,供其內部管理人員使用的財務報表。它不要求統一格式,沒有統一指標體系,如成本報表屬于內部報表。
2、按報表所提供會計信息的重要性,可以分為主表和附表。
1)主表即主要財務報表,是指所提供的會計信息比較全面、完整,能基本滿足各種信息需要者的不同要求的財務報表。現行的主表主要有三張,即資產負債表、利潤表和現金流量表。
2)附表即從屬報表,是指對主表中不能或難以詳細反映的一些重要信息所做的補充說明的報表。現行的附表主要有:利潤分配表,是利潤表的附表;應交增值稅明細表和資產減值準備明細表,是資產負債表的附表。主表與有關附表之間存在著勾稽關系,主表反映企業的主要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附表則對主表進一步補充說明。
3、按編制和報送的時間分類,可分為中期財務報表和年度財務報表。中期財務報表廣義的中期財務報表包括月份、季度、半年期財務報表。狹義的中期財務報表僅指半年期財務報表。年度財務報表是全面反映企業整個會計年度的經營成果、現金流量情況及年末財務狀況的財務報表。企業每年年底必須編制并報送年度財務報表。
4、按編報單位不同,分為基層財務報表和匯總財務報表。基層財務報表由獨立核算的基層單位編制的財務報表,是用以反映本單位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報表。匯總報表是指上級和管部門將本身的財務報表與其所屬單位報送的基層報表匯部編制而成的財務報表。
由于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對公司股價有重要影響,因此對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分析的一些特殊指標,其中主要包括:每股收益、每股紅利、每股凈資產、市盈率和市凈率等的分析,來指導我們做出正確的選擇。大家先別沖動啊,我們現在學習的是以不考慮股價被人為因素造成的波動為前提的。價值投資也是做股票的朋友們必修的課目之一。
1、每股收益(EPS) 它是綜合反映上市公司獲利能力的重要指標,可以用來判斷和評價管理部門的經營業績。每股收益所涵蓋的信息,有住于對公司威力的股利政策和股價走勢作出預測,從而讓你決定是買是賣還是持有的決策,所以,它具有預測價值和決策有用性。
每股收益=(稅后利潤-優先股股利)/發行在外的普通股股數
對股東來說,利潤是一個綜合性的盈利概念,它反映了由債權人、優先股和普通股股東投入資源所形成的公司資產上的投資收益,然而,債權人和普通股以外的投資者在這塊盈利中可以享有的部分只能是一筆固定的金額。根據他們與公司的契約關系,公司債劵與優先股股票通常都規定了利息和股利率,而這些固定的投資收益正是投資這些有價證劵的投資者所期望得到的。
但是,就普通股而言,剩余權益往往意味著盈利下降時,普通股首先會遭受損失,而當盈利上升時,則只能獲得剩余收益。因此,如果債權人和優先股的投資收益首先能確定的話,每股收益率能比較恰當地說明收益的增長或減少。因此該指標實際上是一種對普通股收益的描述,我們應當對所有優先證劵如公司債劵和優先股股票等所產生的投資收益,在公司的盈利中扣除,以便得到屬于普通股股東的投資收益。其中,債劵持有者的利息早就作為一項費用在確定利潤時扣除,所以,需要調整的是將屬于優先股的股利從稅后利潤中減去,以便確定屬于普通股股東的盈余部分。在分析每股收益指標時,應注意公司利用回購庫存股的方式減少發行在外的普通股股數,使每股收益簡單增加。另外,由于企業將盈利用再投資,派發股票或配售股票,就會使企業流通在外的股票數量增加,這樣將會大量稀釋每股收益。在分析公司公布的信息時,應注意區分公布的每股收益是按原始股股數或是按完全稀釋后的股份計算規則計算的,一面使自己受到誤導。
2、每股股利 是公司股利總額與公司流通股數的比值
計算公式:每股股利=股利總額/流通股數
每股股利反映的是上市公司每一普通股獲取股利的大小,每股股利越高,則公司股本獲利能力就越強,反之,則越弱。但值得注意的一點是,影響上市公司每股股利發放多少的因素,除了上市公司獲利能力大小以外,還取決于公司的股利發放政策。如果公司為了今后的再生產工具,現在多留公積金,以增強公司發展的后勁,則當前的每股股利當然會減少,反之,則當前的每股股利會增加。并且,每股股利通常抵消每股收益,這是由于企業所獲利潤并不會全部用于支付股利,其中一部分作為留存利潤用語企業自我積累和發展,其余額才被用來發行股利。
3、每股凈資產它 又稱為每股帳面價值,是指公司凈資產與發行在外的普通股份之間的比率。對投資者來說,每股凈資產是進行投資決策的重要參考依據,它反映每一股份于會計期末在公司帳面上到底值多少錢。
企業期末的所有者權益金額“不等于或不代表”凈資產的市場價值。
總資產是指某一經濟實體擁有或控制的、能夠帶來經濟利益的全部資產。
一般可以認為,某一會計主體的總資產金額等于其資產負債表的“資產總計”金額。與聯合國SNA中的核算口徑相同,我國資產負債核算中的“資產”指經濟資產。所謂經濟資產,是指資產的所有權已經界定,其所有者由于在一定時期內對它們的有效使用、持有或者處置,可以從中獲得經濟利益的那部分資產。
5、每股公積金 就是公積金除股票總股數。
公積金分資本公積金和盈余公積金。
公積金:溢價發行債券的差額和無償捐贈資金實物作為資本公積金。
盈余公積金:從償還債務后的稅后利潤中提取10%作為盈余公積金。
6、每股未分配利潤=(公司累計總利潤-已分發總紅利)/總股本=企業當期未分配利潤總額/總股本
未分配利潤是企業留待以后年度進行分配的結存利潤,未分配利潤有兩個方面的含義:
一是留待以后年度分配的利潤;二是尚未指定特定用途的利潤。
資產負債表中的未分配利潤項目反映了企業期末在歷年結存的尚未分配的利潤數額,若為負數則為尚未彌補的虧損。對于如何提取未分配利潤來說,是沒有固定的依據的。一般情況下,提取盈余公積是在有所得稅后的凈利潤的情況下進行的,如果當年凈利潤未分配光,留下后便形成了未分配利潤,這部分未分配利潤在其形成時已提過盈余公積,所以本年按未分配利潤的貸方余額不再提取盈余公積。如果虧損不提。
上市公司的凈資產主要由股本、資本公積金、盈余公積金和未分配利潤組成;所以每股資本公積金及每股未分配利潤包括在每股凈資產里面的。
7、每股現金含量=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與總股本之比。這一比率反映每股資本獲取現金凈流量的能力,比率越高,說明企業支付股利的能力越強。為什么每股現金流不用經營、投資和融資三項現金流的余額總合來計算,而只用經營性現金流,原因是這個指標是用來驗證同期每股收益(EPS)的質量如何,本質上仍是一個盈利指標。
每股收益和每股現金流。每股收益(EPS)0.7元,說明企業盈利,每股現金含量-0.15元,說明企業資金周轉出現問題,入不敷出,可能是銷售回款率低,或是特殊原因備貨備材料,采購支付材料款較大。如果EPS遠高于每股現金流,說明公司當期銷售形成的利潤多為賬面利潤,沒有在當期為公司帶來真金白銀的現金,即利潤或EPS的質量很差,嚴重點說是虛假繁榮。導致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一是公司銷售回款速度慢,賣出貨后沒收回錢,你去查資產負債表里的應收賬款,必定期末較期初數有大幅上漲;二是存貨出現積壓,大量采購來的原材料尚未形成產品或產品尚未銷售。如果我們發現連續兩個季度以上的每股現金流都明顯低于EPS且較上一年度同期的情況惡化或不正常,很難不讓投資者擔心公司業務在遭受壓力甚至出現危機。連續多個季度每股現金流表現不佳的結果是公司運營資金吃緊(如果此時公司負債已高,情況更差),往往預示著未來EPS會走差。反之亦然,如果每股現金流連續高于EPS,則預示著未來EPS的增長,因為這多數是由一些還未計入收入但已簽單收到現金(定金)帶來的,未來這些銷售正式入賬后將會增加EPS。所以,看公司業績不能只看EPS,還需看每股現金流是否匹配,這個指標還經常能揭示未來業績的走向。一家公司的每股現金流量越高,說明這家公司的每股普通股在一個會計年度內所賺得的現金流量越多;反之,則表示每股普通股所賺得的現金流量越少。雖然每股現金流量在短期內比每股盈余更能顯示公司在資本性支出和支付股利方面的能力,但每股現金流量決不能用來代替每股盈余作為公司盈利能力的主要指標的作用。
8、長期資產適合率=(權益+長期負債)/(固定資產+長期投資)×100%
等于1最合適
9、利息保障倍數 又稱已獲利息倍數,是指企業生產經營所獲得的息稅前利潤與利息費用的比率。
它是衡量企業支付負債利息能力的指標。企業生產經營所獲得的息稅前利潤與利息費用相比,倍數越大,說明企業支付利息費用的能力越強。因此,債權人要分析利息保障倍數指標,以此來衡量債權的安全程度。
其計算公式為:利息保障倍數=(利潤總額+利息費用)/利息費用
公式中的“利潤總額+利息費用”等于息稅前利潤。“利息費用”是指本期發生的全部應付利息,不僅包括財務費用中的利息費用,還應包括計入固定資產成本的資本化利息。資本化利息雖然不在損益表中扣除,但仍然是要償還得。
10、市盈率=每股市價/每股收益
它代表投資者為獲得的每一元錢利潤所愿意支付的價格。它一方面可以用來證實股票是否被看好,另一方面也是衡量投資代價的尺度,體現了投資該股票的風險程度。
假設ABC公司為上市公司,股票價格為25元,則其市盈率= 25 / 0.68 = 36.76倍。該項比率越高,表明投資者認為企業獲利的潛力越大,愿意付出更高的價格購買該企業的股票,但同時投資風險也高。市盈率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因為股票市價是一個時點數據,而每股收益則是一個時段數據,這種數據口徑上的差異和收益預測的準確程度都為投資分析帶來一定的困難。同時,會計政策、行業特征以及人為運作等各種因素也使每股收益的確定口徑難以統一,給準確分析帶來困難。
進一步分析凈資產與稅后利潤,即可比較出市凈率與市盈率哪個指標對投資分析更具價值,我們應當注意到,對股份公司的所有權不是指注冊資本,而是指整個企業的凈資產。凈資產是企業在經營過程中逐年累積形成的,它能真正代表企業的整體實力---凈資產。
那么怎么挑選中報預喜且后面能保持業績穩定呢?其實不用看那么多,主要看幾個最核心的指標:
1 、凈資產收益率。每股收益和每股凈資產本身多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們的比率,即凈資產收益率,10%以下的就不要考慮了。當然越高越好。
2、毛利率。毛利率也是個核心指標,在同一個行業中,當然是毛利率最高的企業最有競爭優勢,如果單靠降價來保持主營收入和總體利潤的增加的企業肯定已經喪失了競爭優勢,這種企業的前途自然不好預測,盈利也沒有確定性,就像這幾年的長虹。
3 、現金流量。最核心的一點當然是現金流量,一個企業如果沒有實實在在的錢,單靠賒銷出去來保持帳面上的盈利,結果造成壞帳而難以收回,這種沒有實際現金的利潤只不過是表面光鮮,實際對企業有百害而無一利。經營活動的現金流為負的企業肯定就遇到了現金不充足的問題。比如現在的房地產企業就是個很好的例子。
4 、企業業績的連續性。你別看一個企業今年的帳面很好看,但看一看以往幾年的業績一塌糊涂,今年的業績就值得懷疑,就算沒有造假,也證明這個企業經營很不穩定,不能預測這個企業今后的發展到底怎樣。有很多ST股就有這個特點,我是要看企業至少最近三年的業績才會給出一個企業好壞的答案。
5 、利潤方面。要看一下來源,如果利潤的來源很復雜,主營以外的收入比較多,那這種利潤今年有,明年可能就沒有了,不確定。好的企業的利潤來源會絕大多數出自主營收入,主營的業績才是一個公司的核心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