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繼續來說87版紅樓刪減的畫面,原著里說到了在葫蘆廟暫時安身度日的窮書生賈雨村,因為“神京路遠,行囊路費一概無措”每日只能靠賣字為生。后來甄士隱遇到賈雨村,就邀請他去小齋一談。
87版紅樓中的情節是:甄士隱抱著英蓮去看那過會的熱鬧,路上偶遇賈雨村,兩人聊了幾句之后,時間就直接切換到了中秋節的晚上,其實這之前,兩人在甄士隱的書齋是暢談了一番的。
甄士隱很欣賞賈雨村的才學,常想資助他,但又不敢唐突,所以賈雨村就在葫蘆廟中淹蹇住了。這時候的賈雨村,應該是一個有抱負有理想的青年。稟性恬淡,不以功名為念的甄士隱,隱退鄉里后,見了這樣勤奮好學,立志趕考,求取功名的賈雨村,自然是格外青目,見了他便邀請去小齋一談。
上面這張圖片中的情節,原著里是沒有的,這是為了劇情連貫改編的,甄士隱與賈雨村攜手去了小齋后,霍啟就帶著英蓮回到了封氏這里,英蓮見了母親直接奔入懷中,很幸福的童年。如果我們聯系后來改名為香菱的英蓮,最終在孤獨中病逝的命運結局,再看這幅畫面,對比就很明顯了。
原著里,甄士隱和賈雨村在書齋的閑談,并沒有詳細的文字描寫,只有幾句話:說著,便令人送女兒進去,自與雨村攜手來至書房中。小童獻茶。方談得三五句話,忽家人飛報:“嚴老爺來拜。”兩人的談詩論畫到此就結束了,87版紅樓刪減的這些畫面,也都是根據原文改編出來的。圖中,甄士隱正在品評賈雨村的一幅墨寶。
甄賈兩人的這一番對話,也都是87版改編的,原著里并沒有。品評完了書法,兩人又開始談詩,這里說的是甄士隱喜歡陶淵明的詩句。我們知道,陶淵明是東晉田園詩派的創始人,追求的是恬淡清雅的田園生活。
原著里介紹甄士隱說:甄士隱稟性恬淡,不以功名為念,每日只以觀花修竹,酌酒吟詩為樂,倒是神仙一流人品。這正符合陶淵明的精神追求,所以87版設定了一個甄士隱尤好陶詩的喜好。
這個情節如果不刪,再看中秋節晚上兩人的談話,甄士隱資助了賈雨村五十兩銀子,兩套冬衣,讓他進京趕考,前后的情節銜接就比較緊湊了。87版改編的甄士隱說的這句話,不夠凝練,有些偏口語化了。
原著里說兩人方談得三五句話,但沒說這三五句話具體是什么話,87版根據前后劇情,就復原了原著里沒有的三五句話,兩人無非是談詩論畫,互相切磋交流讀書,寫詩,作畫的心得。
聽聞有客來拜,甄士隱對賈雨村非常客氣地辭出,這種態度很令人敬佩,畢竟這時候的賈雨村,還只是個什么都不是的窮書生,而甄士隱則是本地的望族,是鄉宦之家。
個人覺得,這些畫面如過不刪,我們后面看到賈雨村葫蘆僧亂判葫蘆案的時候,就會知道賈雨村這個人有多無恥,多忘恩負義。這樣情節沖突更明顯,人物性格也更有層次。
也許你還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