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黃帝內經1000問>(7)

應象大論》曰:“恐傷腎。”恐懼過度,損傷腎氣。蓋腎主藏精,職司二便,恐懼傷腎則腎失固攝,可表現為二便失禁、男子遺精、女子月經不調,并伴腰膝酸軟無力等癥。正如《靈樞·本神》篇云:“恐懼而不解則傷精,精傷則骨酸痿厥,精時自下”,故曰“氣下”。(5)驚則氣亂:突受驚嚇,可使心氣逆亂,氣血運行失常而神無所依附,故言:“驚則心無所倚,神無所歸,慮無所定”。表現為心神不寧、心悸、失眠、驚恐不安等癥,而《素問·至真要大論》對其施治的法則是“驚則平之”,可見其病機以逆亂為主。(6)思則氣結:脾在志為思,思慮過度可使脾胃升降之機失常,氣機郁結不行,而致納運失常,表現為納差食少、精神疲憊、面色萎黃、四肢倦怠乏力、肌肉消瘦。

 

 何謂“內生五邪”?與外感六淫有什么異同點?

 

    凡由內臟功能失常而產生的類似六淫邪氣的證候,便冠以“內”字,以示區別。而內生之病,又以五臟為主,所以稱之為“內生五邪”。過去曾稱為“六氣病機”,由于在概念上易與正常六氣混淆,因之改稱“內生五邪”。內生五邪與外來六淫在臨床表現上有許多相似之處,寒、濕、燥、火名之。但只能說在表面現象上二者有某些相似之處,例如內濕和外濕雖然都可見到濕阻清陽的困倦身重、胸悶納呆、嘔吐泄瀉等癥,但其本質是不同的,故以內外加以區別。其根本區別在于病理上發病機制不同。內生五邪是由于各種原因引起的內臟功能失常而出現的某些特有的癥狀,屬于內傷雜病的病機。在臨床表現上,一般都沒有表證,以虛證或虛實夾雜為多。外來六淫是外感邪氣引起的臟腑功能失常而產生某些特有癥狀,機,臨床表現上多有表證,而且多屬實證。單純暑邪傷人,一般無表證可見,而兼濕邪,稱為暑濕,亦有表證。只有外邪直中時,才徑見里證。例如,內濕是脾虛濕盛,由脾不運化水濕造成,屬虛證或虛實夾雜。而外濕是濕邪困脾,以致脾失健運,屬于實證。但是由于外邪可以引動內邪,而且都是通過引起臟腑功能失常才表現出癥狀,所以有些證候頗為相似,難以嚴格區別。不過只要能全面地聯系起來看問題,抓住本質上的區別,臨床上還是可以鑒別的。

 

 過勞所傷的病機是什么?

 

    “勞則氣耗”之“勞”,當包括體勞、房勞;過于勞累,可耗傷肺腎之氣。肺氣虛,肌表不固,則汗出過多,氣隨津泄;腎為氣之根,腎氣虛,納氣無權,氣不得續,臨床上以少氣懶言,動則尤甚,喘息、自汗為主癥,“勞則氣耗”已成為后世解釋氣虛“動則尤甚”病機的依據。經文中雖以正氣失調為論,實可理解為臟腑氣血陰陽失調為其病之根本,只不過是在病理變化中以氣病最為多見,故以“氣”而言之。雖以“九氣”論之,但基本囊括了所有氣病的病理性變化,如氣滯(氣結)、氣逆(氣上)、氣陷(氣下)、氣閉(氣收)、氣脫(氣耗、氣泄),為后世乃至現代臨床分析病機、指導治療,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人體正氣在體內有諸多功能,如主持氣機升降、溫煦肌膚、抵御外邪、運行氣血等等。因此,正氣不足或運行失其常道,均可導致各種病理變化。從這一意義而言,調養正氣是治則治法中的一大原則。

 

 外感六淫和內生五邪各有哪些常見病證?

 

    常見的風證,外風證有:傷風、風寒、風熱、風濕、風燥、風痹、風水、風疹等等;內風證有:肝陽化風,熱極生風,血虛生風等。常見的寒證,外寒證有:風寒、寒痹、寒傷脾胃、寒滯肝脈等;內寒證有:心肺陽虛、中焦陽虛、下焦虛寒,以及虛實夾雜的寒飲射肺、中焦寒濕、下焦陳寒等證。常見的暑證有:傷暑、中暑、暑濕等等,都屬外感之邪,暑無內生之說。常見的濕證,外濕證有:風濕、暑濕、濕痹等;內濕證有:脾虛停濕、寒濕困脾、肝膽濕熱、大腸濕熱、膀胱濕熱、脾胃濕熱等等,后五者也多由外感寒濕、熱濕等邪氣造成。常見燥證,外燥證有:溫燥、涼燥;內燥證有:肺津虧虛、胃陰不足、大腸液虧、津虧血枯、肝腎陰虧等。常見火證,多由內生,內火證有:心火、肝火、胃火、肺火等實火和心、肺、肝、腎陰虛所致的陰虛火旺等虛火。至于外火,溫熱邪氣,多稱為熱證,如風熱、溫熱、濕熱、暑熱、濕溫等等。此外丹毒流火等,也屬外感火熱之證。

 

 “喜則氣緩”是指什么?

 

    “氣緩”,諸注有三:一作病理之氣渙散不收。如張琦(《素問釋義》)注曰:“九氣皆以病言,緩當為渙散不收之意。”二是作生理的氣脈和調,情志舒暢解之。如王冰注:“氣脈和調,故志達暢。榮衛通利,故氣徐緩。”三是認為適度的喜可使氣和志達,若喜太過又可致心氣渙散。如張介賓注:“氣脈和調,故志暢達,榮衛通利,故氣徐緩。”然喜甚則氣過于緩,而暫致渙散,故《素問·調經論》曰:“喜則氣下”。《素問·本神》篇曰:“喜樂者,神憚散而不藏,義可知也。”之所以引出各異之注,均源于此論是指人體正常的生理狀態,與上下文例不符。這種認識是基于喜在大多數情況下,神爽慧、氣脈和調,甚至適度的喜反會有利于病體的康復。然此是言七情所傷導致的病機,故理當論其病理變化。如大喜過度可導致心氣渙散、神不內守,其表現為:心神不寧、嬉笑不休、失眠、語無倫次、舉止失常。“范進中舉”中故事可為例證。綜上所析,中,以張介賓所釋較為全面。然九氣皆言病理,從其文義的邏輯性而論,理當從張琦之釋。觀它篇《素問·本神》中“喜樂者,神憚散而不藏”,《素問·調經論》“喜則氣下”,可佐證“氣緩”的病理變化,文中“喜則氣和志達,榮衛通利,故氣緩矣”,可理解為適度之喜則氣脈舒緩(緩:言生理),若喜甚則氣過于緩,而漸至渙散。經文中未言病機病證,實為省文也。

 

 什么是“五志”和“七情”?

 

    喜、怒、憂、思、悲、恐、驚,這七種正常的對精神刺激的情緒反應就簡稱“七情”。七情變化與臟腑功能活動有密切的關系,分屬于五臟,以喜、怒、思、悲、恐為代表,就叫“五志”。在一般情況下,正常的情緒變化不一定致病。但是突然的或劇烈的或長期的精神刺激,使情緒反應過于強烈和持久,再加上人體肝的疏泄功能不強,便會擾亂氣血和臟腑的機能活動,導致陰陽失調而發病。現代醫學認為,人體的神經體液調節系統,通過復雜的反饋機制維持著體內各方面的微妙的動態平衡,其中神經系統是起主導作用的。各種精神刺激,都會干擾該調節系統的工作狀態,引起一定范圍的波動,這也是保持人與外界環境平衡的一種應答反應。如果這種反應太強烈,超過了該系統的調節范圍,或該系統調節失靈,就會破壞人體內外環境的相對平衡狀態,于是表現為疾病。例如強烈的精神刺激可以導致神經官能癥、高血壓、消化性潰瘍等等。暴怒傷肝,人頭暈頭痛,胸悶納呆,脅痛腹脹等等。這是因為發怒時交感神經緊張,使血壓升高,而副交感神經又受到抑制,影響了消化系統功能,中醫所謂肝木乘脾土可能就是這個道理。心臟病患者,導致心臟驟停而死亡,中醫叫做過喜傷“心”。七情致病的共同特點可概括為三點:(1)七情屬于精神性致病因素,發病必定與明顯的精神刺激有關。在整個病程中,情緒的改變,可使病情發生明顯的變化。(2)直接影響有關內臟,引起功能紊亂,成為內傷病的主要病因。內臟有病也可能出現相應的情緒反應。(3)七情傷及五臟與否,決定于心,即決定于人對精神刺激所持的態度,所謂“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而肝失疏泄,氣機紊亂,又是情志病發病機制的關鍵。

 

 “七情”與內臟和氣機有什么關系?

 

    七情與內臟的關系是:心主喜,過喜則傷心;肝主怒,過怒則傷肝;脾主思,過思則傷脾;肺主悲、憂,過悲過憂則傷肺;腎主驚、恐,過驚過恐則傷腎。這說明內臟病變可出現相應的情緒反應,緒反應過度,又可傷及相關之內臟。七情為病與氣機紊亂的關系是:怒則氣上,肝氣升發,血隨氣涌上逆,可見頭暈頭痛、目赤耳鳴,甚者昏厥。喜則氣緩,血脈弛緩,心氣渙散不收,可見乏力、懈怠、注意力不集中等情況。悲則氣消,耗傷肺氣,氣弱消減,意志消沉,可見氣短胸悶、乏力懶惰等癥。思則氣結,傷脾而運化無力,飲食停滯,氣機阻滯,可見納呆痞塞、胸悶脹滿等癥。恐則氣下,傷腎而腎氣不固,氣陷于下,可見二便失禁等情況以及懸心空虛之感。驚則氣亂,傷腎而志不能藏,意向不定,心腎不交,則心無所依,神無所附,可見慌亂失措等情況。如何理解“陽虛則外寒,陰虛則內熱,陽盛則外熱,陰盛則內寒”?這句話應有兩種理解,一是經文的原意,一是現代臨床上的概念。首先從該篇經文對這句話的解釋上看,這里的“內”、“外”,與現在所講的病因辨證的外感六淫和內生五邪是不同的,名稱雖同,含義有別。“陽虛則外寒”,按經文本意理解,是因寒邪犯表,阻遏衛陽之氣,使衛氣不能達于肌表,在表的衛陽不足,致使寒邪獨留體表而產生外寒,出現寒栗的癥狀。這種寒并非虛寒,實為外感寒邪早期,出現表證的惡寒。另一種理解是從陰陽學說的觀點來看,為固的,今陽虛不足,衛陽亦虛,故體表失于溫煦而形寒肢冷。這里的“外”是指陽主外,與病因辨證的外寒和八綱辨證的表寒都不是同一個含義。按現代臨床應用的概念,是陽虛生內寒,陰盛生外寒,這里的“內”、“外”是病因辨證講的“內”、“外”,內寒即八綱辨證的虛寒,外寒往往是實寒。“陰虛則內熱”,按經文原意是因勞倦太過,損傷脾氣,致清陽不升,濁陰不降,谷氣留而不行,郁久化熱,熏蒸于胸中。所以內熱。此種內熱實際上是脾氣虛而發熱,脾屬陰,故稱脾虛為陰虛。李東垣所說的“氣虛發熱”,就是指這種情況,為避免概念混亂,現在臨床上把這種情況稱為“氣虛發熱”,當然也屬于病因辨證里的內熱,在八綱辨證就是里熱。現在臨床上所謂的陰虛發熱,是指心、肺、胃、肝、腎等陰液不足,陰不斂陽而相對陽盛,虛火內生,這種陰虛發熱當然是內熱,也是里熱。而《內經》原文所說的“內”字是指陰主內的意思,病因辨證的“內”和八綱辨證的“里”,只是此處暗合而已。“陽盛則外熱”,按經文理解是由于上焦不通,腠理閉塞,衛氣郁遏而致發熱。這種發熱實際上是指寒邪束表之發熱,寒”的進一步發展,邪正相爭而發熱,仍屬表寒證或寒邪將入里化熱,在病因辨證屬外寒或外熱。現在臨床上所說是“陽盛則熱”,指感受暑熱等陽邪所引起的實證,包括了表熱和里熱,在病因辨證是屬于實火。“陰盛則內寒”,經文原意是因寒氣積于胸中,致使血脈凝澀不暢,久則損傷陽氣,而產生內寒。這種內寒實際上是寒積胸中的里寒證,因為陰主內,所以叫內寒。為避免概念混亂,現代臨床上認為“陰盛則寒”,是寒邪等陰邪過盛,損傷了陽氣,以致失于溫煦而生寒,是實證,一般屬于外寒,在八綱辨證中,可以是表寒,也可以是里寒。總之,《內經》原文里講的“內”、“外”,應從陽主外、陰主內來理解,與臨床上所講的表里內外,含義是不同的,應根據臨床應用的概念加以嚴格區分,否則將引起概念上的混亂。

 

 水腫病的病機是什么?

 

    經文說:“其有不從毫毛而生,五臟陽以竭也,津液充郭,其魄獨居。孤精于內,氣耗于外”,指明了水腫病形成的機理。“其有不從毫毛而生”句,明確告訴我們此處所論水腫,不是外感而得,不同于《素問·評熱病論》之“風水”病。此為內傷所得,病發于五臟,是五臟陽氣虛,對津液失于溫化,使津液停聚體內而成水腫。“五臟陽以竭”是對其基本病機的高度概括。而“孤精于內,氣耗于外”又是對水腫病機的補充。因五臟陽氣虛、津液不化停聚體內形成水腫后,此種水濕又為陰邪,故而更傷機體之陽,使病情進一步加重,出現“形不可與衣相保”、“形施于外”、“四極急而動中”等全身高度浮腫的癥狀。

 

 失眠、嗜睡的病理機制及病因是什么?

 

    《靈樞·口問》篇說:“陽氣盡,陰氣盛,則目瞑;陰氣盡而陽氣盛,則?矣。”所以失眠或嗜睡的病理機制都是由于陰陽偏盛偏衰的結果。失眠又稱“不寐”,主要表現為不易入睡,或整夜難眠,是神經功能失調的表現。總的來說,導致失眠的病機是“陽不入陰”。從臨床角度來看,有以下幾種原因:(1)陰血不足,陰虛則不能制陽,陽浮越于外不入于陰,故失眠。(2)陽熱亢盛,擾動心神,陽不入陰,故心煩不寐。(3)腎陰不足,不滋心陰,心陰不足,心陽獨亢,陽不入陰,心神不寧,故失眠。另外,心脾兩虛,心神失養,或心火亢盛,或肝膽濕熱,擾動心神,神不守舍,均可導致失眠。所謂“胃不和則臥不安”也是一種常見的失眠原因。這是由于食積不化,脘腹脹滿不適,影響心神而失眠。嗜睡也是一種病理狀態,多表現為經常地昏昏欲睡,如有的在吃飯時或走路、騎車時都欲入睡。一般認為,嗜睡是陽虛陰盛的表現,陽主動,陰主靜,陽主?,陰主寐,陰氣盛則多寐。例如體胖之人,痰濕偏盛,心神被抑,表現為不自主地欲睡狀態,就是“陰氣盛則目瞑”的病理現象。傷寒少陰證的“但欲寐”其原因有二,一個是陽氣被寒邪所傷,陰氣用事,故總想入睡,精神委靡。另一個原因是腎水衰微,心陰被損,心失所養,心神活動減弱,故意識蒙眬而成嗜睡之證。

 

 心氣虛與心陽虛兩證在病理上有什么聯系?

 

    心氣與心陽,都屬于心臟機能范疇,心陽更有熱能的含義。心氣主要能推動血液在脈管內運行。唐容川所謂“運血者,經》所謂“宗氣不下,脈中之血,凝而留止”(《靈樞·刺節真邪》),這說明宗氣是通過“貫心脈”而行氣血的,所以《內經》又說“出于左乳下,其動應衣,脈宗氣也。”(《素問·平人氣象論》)因此,心臟搏動,推動氣血運行于周身,主要決定于宗氣的作用,而宗氣的強弱也反映于心臟的功能活動。心陽主要是指心臟的陽熱功能,具有溫煦血脈,抵御陰寒病邪的作用。心陽旺盛,陰寒之邪,不易內侵心臟,血液運行不易阻滯,心氣充足,則心功能正常。所以,心氣虛,主要是指心功能的衰退,血運無力或血運不足;心陽虛,則是指既有心功能的衰退,又有陽熱溫煦功能不足,陰寒之邪易于阻滯心脈,導致心脈血行不暢。從病因上分析,心氣虛、心陽虛多有一致之處,常因如下幾種因素而致病:(1)久病體虛,慢性病遷延不愈發展所致。如肺病,宗氣虛損,貫心脈行氣血能力減退;腎陽不足或水氣凌心,損傷心氣心陽;風寒濕邪,痹阻心絡,內舍于心,損傷心氣心陽。(2)暴病傷陽耗氣,多見于急性病,由于全身性陽氣暴脫,導致心陽心氣衰竭虛脫。(3)年老臟氣衰弱,心陽心氣不足或衰退;或先天稟賦不足,心氣心陽虛損。從病機發展來分析,心氣虛為心功能減退或衰退,而心陽虛多由心氣虛發展所致,或因陰寒病邪直接傷損心陽而發病。臨床上心氣虛常與肺氣虛同時并見,故稱心肺氣虛。心陽虛則多與腎陽不足有關,故又稱之為心腎陽虛。

 

 心氣虛和心陽虛證如何鑒別?

 

    關于心氣虛證和心陽虛證的臨床鑒別,主要應從共同脈證和不同的臨床表現上去分析。心氣虛證和心陽虛證的共同脈證為心悸氣短,活動時加重,脈見細弱或結代。

 

 心氣虛證為上述脈證兼見面色?白,神疲體倦,自汗少氣,舌淡

 

    胖嫩,苔白脈虛。心陽虛證為在上述脈證的基礎上,又兼見畏寒,形寒,肢冷,面色滯暗,心胸憋悶,或心前區作痛,舌淡胖嫩,或紫暗。若見冷汗淋漓,四肢厥冷,口唇青紫,呼吸微弱,脈微欲絕,神志模糊,甚至昏迷,多為心陽虛脫危證。心氣虛證與心陽虛證,可見于現代醫學之心力衰竭、心絞痛、心肌梗死、心律不齊、先天性心臟病,以及全身性衰弱、神經官能癥等疾患。

 

 什么是肝氣郁結?其臨床表現如何?

 

    肝氣郁結是肝失疏泄,導致氣郁、氣滯等氣機失調病變。多由于精神情志失調,郁怒傷肝,肝失疏泄調節之能;或因濕熱外邪所侵,阻滯氣機,疏泄不利;或因肝陰肝血不足,失其濡養,疏泄失調等原因所引起。肝氣郁結的臨床表現,主要反映于精神情志的異常、氣機失調以及消化功能障礙等方面。精神情志方面,主要表現為情志抑郁,易怒,或性情急躁,對外界精神刺激不能很好地控制和調節,易引起較強烈的情緒反應。此由肝郁氣滯,疏泄條達失職所致。易怒,或急躁,則是肝失柔潤之性。肝陽肝氣易于暴張,一遇刺激,則肝氣亢逆而露其剛強升動之性。肝氣抑郁則氣機失調,表現為胸悶,善太息,或胸脅脹滿,乳房、少腹脹痛。這是由于氣機郁滯,疏泄失暢,或影響氣血,氣血不通則痛。胸脅、乳房、少腹等部位,均為肝經脈循行之處,《靈樞·經脈》篇說:“足厥陰肝經……入毛中,過陰器,抵小腹,挾胃屬肝絡膽,上貫膈,布脅肋,循喉嚨之后,上入頏顙。”如肝經脈氣機不暢,故發脅肋、乳房、少腹脹痛。在消化功能方面,肝氣郁結,常可橫逆侵犯脾胃,而使升降失常,表現為惡心、嘔吐或腹痛腹瀉等癥。肝失疏泄又直接影響膽,使膽汁分泌排泄失常,表現為嘔吐苦水或黃汁。或發黃疸,這是由于膽汁疏泄失常,逆流入血所致(可參考肝膽濕熱證候)。此外,還可見到婦女痛經、月經不調等癥,這主要是因為肝氣郁結,影響沖任,氣病及血,氣滯血瘀,沖任不調所致。若肝氣挾痰而上逆,搏結于咽喉,可導致咽中如梗,吞之不下,吐之不出(即梅核氣),或見頸項癭瘤。此多由肝郁氣滯,痰氣交阻,積聚于頸項所致(即甲狀腺腫)。關于腹部癥瘕,則認為系肝郁既久,氣聚血結而成。一般以按之有形證可驗,堅硬不移,痛有定處則為癥;聚散無常,推之游移不定,痛無定處則為瘕。肝氣郁結與痰火擾心、痰迷心肝氣郁結與痰迷心竅、痰火擾心等證的形成,雖然都有氣郁因素,都可由七情所傷如抑郁或暴怒等所引發,但有病情轉化及挾痰之別。單純的肝氣郁結,只是氣機失暢和情志抑郁不解,并無神志錯亂,或神志昏蒙等反映。若抑郁日久,或暴怒傷肝,阻塞氣機,聚濕生痰,肝氣挾痰,結滯于內,逆行于上,閉阻心竅,則可引發痰迷心竅之證。若肝氣郁結過久,氣郁化火,煎灼津液成痰,肝火挾痰上擾心竅,則神志為之狂亂,即為痰火擾心之證。目前,現代醫學臨床之精神分裂癥、癔病、抑郁或狂躁型精神病,病史大多有精神刺激因素。腦動脈硬化、高血壓等病發展成腦血管意外,很多病例亦反映發病前大都有精神刺激等誘發因素,醫的上述觀點比較接近。

 

 

 風邪的性質和致病特點有哪些?

 

    (1)風為百病之長:風邪是外感病的先導,寒、濕、燥、熱等邪,往往都依附于風而侵犯人體,所以臨床上風邪為患很多。(2)風為陽邪,其性開泄:因其輕揚升散,有向上向外的趨勢,所以易傷人上部,易犯肌表。肺為五臟之華蓋,傷于肺則肺氣不宣,故見鼻塞流涕,咽癢咳嗽。風陽上擾清空,則頭暈頭痛,或目赤澀痛。風邪犯表則營衛失和,腠理開泄,癥見汗出、惡風、發熱或身癢身痛。(3)善行數變:因其善行,故表現為病位游走不定,變幻無常,如“行痹”、“蕁麻疹”、“風疹”等,或痛無定處,或瘙癢此伏彼起。此由衛氣與風邪相搏,游行于肌膚肢節經絡之間所致。因其數變,故表現為發病急、變化快,如“中風卒倒”和某些急性熱病,往往都兼挾風邪,所以才起病急驟,變化多端。(4)風性主動:因其動搖不定,故表現為四肢抽搐、角弓反張、直視上吊等癥狀。這是由于邪傷營血,筋脈失養,以致肝風內動,如“流腦”、“乙腦”等等,多屬熱極生風。若風陽上擾或血虛而筋脈失養,則表現為眩暈、卒倒、半身不遂、舌強舌歪或舌顫、振掉、痙攣等等,例如“腦血管意外”、“電解質紊亂”等病。這屬于肝陽化風或血虛生風,總之都有風邪動搖的表現。

 

 暑邪的性質和致病特點有哪些?

 

    (1)暑為陽邪,其性炎熱:因陽盛,故使人大熱,熱迫津液外泄則大汗,引水自救則大渴;陽熱鼓動,氣血沸涌則脈洪大,但暑熱耗氣也可能脈虛或重按無力;氣血上涌則面紅耳赤;熱擾心神則心煩悶亂;心移熱于小腸則尿短赤。(2)暑邪升散,耗氣傷津:因陽邪升散則腠理開泄,汗大泄,氣亦散,故傷津耗氣,表現為口干喜飲、氣短乏力。甚則氣津暴脫,以致卒倒神昏、肢冷汗出、脈亦微弱。(3)暑多挾濕:除有心煩、口渴等癥外,尚多挾濕。暑濕困脾,運化失職,故可見納呆、嘔惡、便溏、尿少。濕阻清陽則胸悶、肢倦、苔膩、脈濡。暑濕內閉氣機,則悶亂神昏、身熱肢冷。

 

 寒邪的性質及致病特點有哪些?

 

    (1)寒為陰邪,易傷陽氣:由于寒邪束表,衛陽郁遏,所以惡寒、發熱、無汗。若寒邪直中,傷及脾胃,則運納升降失常,以致吐瀉清稀、脘腹冷痛;脾肺受寒,則宣降運化失職,表現為咳喘氣短、痰涎清稀或有水腫;寒傷脾腎,則溫運氣化失職,表現為畏寒肢冷、腰脊冷痛、尿清便溏、水腫腹水等癥。(2)凝滯主痛:由于寒凝氣血,“不通則痛”。若寒客肌表、凝滯經脈,則頭身肢節劇痛,或冷厥不仁;直中入里,氣機阻滯,則胸、脘、腹冷痛或絞痛。(3)收引拘急:若寒客經絡關節,則筋脈收縮拘急,以致拘攣抽痛,屈伸不利。若寒侵肌表,則毛竅收縮,衛陽閉郁,因而發熱惡寒無汗,頭身拘緊而痛,血脈亦收引而見緊脈。

 

 燥邪的性質和致病特點有哪些?

 

    (1)干澀傷津:由于津傷陰虧,失于濡潤,故口、鼻、咽、眼等五官七竅以及皮膚都干澀,毛發干枯不榮。津液不足,故尿少便干。(2)燥易傷肺:燥為秋季主氣,與肺相應,肺為嬌臟,故易傷肺,肺衛失宣,則清竅不潤,發熱惡風,無汗少尿;肺津受傷,則干咳無痰,或痰黏不爽,或吐白沫,咽干而痛,胸痛咯血。津血不足則苔干脈細。

 

 濕邪的性質和致病特點有哪些?

 

    (1)濕為陰邪,其性重濁:陰邪易傷陽氣,使人困倦、乏力,肢體酸困沉重、頭重如裹。濕濁阻滯氣機,則胸悶、腹脹、脘痞、里急后重。濕濁困脾則運化不行,故納呆泄瀉、水腫脹滿。(2)污穢垢膩:排泄物和分泌物都穢濁不清,如尿混濁、便溏腸垢、下痢赤白、黃白帶下、膿痰濁涕、瘡瘍、濕疹、白?、水泡等。(3)黏滯纏綿:如二便澀滯不爽、身熱不揚,病程遷延,纏綿難愈。

 

 火熱的性質和致病特點有哪些?

 

    (1)火為陽邪,其性炎上:陽熱亢盛則發熱惡熱、煩渴、汗出、尿赤便干、舌紅苔黃、脈洪數等。心火上炎則面赤舌瘡、心煩失眠、狂躁神昏、瘡瘍紅腫。胃火上炎則牙齦腫痛,或口臭苔黃垢濁。肺火上炎則咽喉紅腫。肝火上炎則頭痛耳鳴,目赤澀痛。(2)消灼陰津:引水自救則口渴喜冷飲,津傷則咽干唇燥。陰液虧耗則大便干結,尿短赤。(3)生風動血:火熱耗劫肝陰,筋脈失養,以致熱極生風,表現為高熱神昏,抽搐項強,直視上吊。若灼傷脈絡,迫血妄行,則發生各種出血,如吐、衄、尿、便、咯血和非時行經出血,以及發斑、肌衄等等。若熱甚則氣血壅滯,肉腐為膿,出現瘡瘍紅腫熱痛,流膿黃而黏稠。

 

 所有的“內寒”或“里寒”都是陽虛引起的嗎?

 

    關于“內寒”與“里寒”的概念,自古以來經常混淆,以致造成理解上的不統一,引起理論上和應用上的某些混亂。首先要把“內寒”和“里寒”的概念嚴格區分開。“內寒”與外寒相對,證的概念;“里寒”與表寒相對,是八綱辨證的概念,二者不可混為一談。內寒是臟腑機能低下而產生的內邪,實質是一種寒性的病理反應,“陽虛則寒”,內臟陽氣虛衰,機能減退,以致溫煦失職,相對地陰盛,寒從內生。因此,可以說內寒全是由陽虛所引起,故內寒證,也稱虛寒證。里寒證的病位雖然也在內,但其概念的內涵要廣,它包括了虛實兩種情況,就是說除了包括上述的內寒證(虛寒證)以外,還包括了外寒證中由于寒邪直中入里所造成的里寒證(實寒證)。因此,說所有的“里寒”都是由陽虛所引起,也有外來的陰寒邪氣引起的實證。一般地說,單純的陰盛是指陰邪盛的病理反應,所引起的是實證,不是虛證,能夠引起里寒證或表寒證,例如寒邪直中脾胃,或寒邪束表等。當然,陰寒之邪可以損傷陽氣,久之亦可成虛實夾雜之證。但是,根據陰陽學說也可作另一種理解,陽虛可以導致相對陰盛,這種相對的“陰盛”當然可以引發內寒。不過,從根本上來說,還是由于陽虛所造成。

 

 經絡的作用是什么?

 

    經絡是人體中的一種組織,對其作用的論述,散在《內經》不同篇章,歸納如下:(1)聯絡人體內外上下各組織。《靈樞·海論》曰:“夫十二經脈者,內屬于臟腑,外絡于支節。”《靈樞·逆順肥瘦》記載:“手之三陰,從臟走手;手之三陽,從手走頭;足之三陽,從頭走足;足之三陰,從足走腹。”(2)經絡運行氣血,濡養機體。《靈樞·本臟》曰:“經脈者,所以行血氣,營陰陽,濡筋骨而利關節者也。”經文中言:“五臟之道,皆出于經隧,以行血氣。”(3)經絡氣血的多少及變化產生虛實之病。經文中曰:“五臟十六部,三百六十五節,乃生百病,百病之生,皆有虛實。”(4)診查經脈可以診病,判斷死生預后。診查經脈主要用切診方法,對十二經顯露脈動部位進行診查,根據脈象判斷氣血的盛衰、疾病的寒熱虛實及胃氣多少有無,以決死生。絡脈診主要用望診、切診,根據絡脈的充盈度、色、質、形態判斷疾病。(5)經絡用于治療疾病。可根據病在經絡、營衛,選穴治療,或直接針刺皮部血絡。經絡的診病、治療作用,《靈樞·經脈》篇曰:“經脈者,所以能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

 

 神氣血形志的微病與治療是怎樣的?

 

    (1)微病:神氣血形志的微病,在經文中首先肯定病及病邪不在經絡、臟腑,即經文所言“血氣未并,五臟安定,邪容于形……未入于經絡也”。病之所在,分別是毫毛、皮膚、孫絡、肌肉、骨節,而且沒有或少有明顯病證。(2)治療:根據微病的具體情況采用按摩、示針、解結、針刺不同方法治療。具體運用:①神之微病:以按摩為主與示針結合治療,通過兩法,達到“移氣于不足”的治療目的。②氣之微病:亦采用按摩為主,示針或淺刺結合治療,達到祛邪目的。③血之微病:用解結法,祛除皮部血絡的惡血,防止惡血入經。④形之微病:用針刺治療。當用針頭圓鈍的圓針,擦摩分間,疏通衛氣。⑤志之微病:針對微病處進行治療。

 

 氣、血有余或不足的針刺治療要求有哪些?

 

    據經文“肺藏氣”、“肝藏血”,氣血有余、不足與肺肝經脈氣血有關。有余、不足即是實與虛。其治療原則,實則泄之,虛則補之。氣有余,經文記載:“氣有余則瀉其經隧,無傷其經,無出其血,(無)泄其氣。”治療對象:手太陰之別;取穴當為列缺,刺衛分出氣,不要傷營出血。氣不足,經文曰:“不足,則補其經隧,無出其氣。”治療對象:手太陰之別;取穴列缺,刺衛分,補法。要求無出其氣,做到這一點,出針時立即按閉針空。血有余,經曰:“血有余,則瀉其盛經。”治療對象:足厥陰皮部充盈粗大改變的血脈;刺營分,出血。血不足,經曰:“不足,則視其虛經,內針其脈中,久留而視,脈大,疾出其針,無令血泄。”治療對象:足厥陰平塌經脈;針刺入脈中,留針,等待經脈充盈或脈變大,出針。無令血泄,出針立即按閉針空。所用針具當為?針,其頭圓鈍,其尖如粟粒之芒。

 

 引起經脈虛實的病因、病機是什么?

 

    引起經脈虛實的病因包括外因、內因兩類因素,得之風雨寒暑;其生于陰者,得之飲食居處,陰陽喜怒”。病機:各種病因作用機體,引起經脈氣血變化不同,而有虛實的變化。外因:作用于機體使經脈中或氣或血與邪氣相并而氣、血壅盛或皮部經脈充實堅大,拒按、按之痛甚,則為實。同樣的病因,如果耗傷正氣,表現為皮膚松弛褶皺,喜按、按之痛減則為虛。內因:喜怒、引起氣血升降表里出入運動失調,如怒則氣上,而致上盛而下虛。上盛為實,下虛為虛。

 

 瘀血的成因及證候是什么?

 

    凡血液運行不暢,或體內離經之血未能消散,都稱為瘀血。瘀血是病理產物之一,又成為一種致病因素。其成因可概括為五點:(1)氣滯則血行不暢。(2)氣虛則血運無力。(3)陽虛血寒而凝滯。(4)外傷脈絡,血不歸經。(5)寒、熱、痰、濕等邪氣阻絡,血液或凝澀或壅塞而形成瘀血。由于瘀阻的部位不同,其證候也錯綜復雜,但是共同的特點可概括為四點:(1)疼痛———一般多刺痛、拒按、固定不移、病程較長。(2)腫塊———腫脹固定不移,在體表色青紫或青黃,在體內為癥積,較硬或有壓痛。(3)出血———瘀阻經脈,血不歸經,出血紫暗有塊。(4)紫紺與失榮———舌質暗紅或青或紫或藍,或有瘀斑、瘀點等內出血,唇面指甲青紫。脈細澀或結代,面色黧黑而肌膚甲錯,毛發不榮。現代醫學研究認為瘀血的概念應包括三重含義:(1)瘀———含義最廣,除包括“血瘀”、“瘀血”外,還指有形性腫塊、增生、組織變性等。(2)血瘀———除包括“瘀血”外,還包括心、血管、血液等功能異常造成的血流緩慢、血循環障礙等各種病變。(3)瘀血———含義最狹,系指瘀斑、瘀塊、皮下紫癜、血腫等有形有色的出血性病理改變。可見,不能把中醫所講的瘀血僅僅看作是血流瘀滯或內出血,床辨證上用的是廣義的“瘀”。當前關于活血化瘀治則的研究,對闡明中醫“血瘀”病理過程有一定幫助。現代醫學從微循環、血液流變學、血流動力學及免疫學等方面探討了活血化瘀的作用機制,了解了部分病理過程。其病理機制是在一定的內外因作用下,由于神經體液調節功能障礙,造成心臟、血管、血液發生組織學、生理學、生物化學和生物物理學的改變,而使血流緩慢或停滯,或離開血管產生瘀積,血液由動態變為靜態。病理生理上則表現為血液循環障礙和受累組織的損害,水腫、糜爛、壞死、硬化、增生等繼發性改變。所以,理應包括血液停積、血流不暢等血循環障礙的發生、發展及其繼發變化的全部病理過程。

 

 氣血喜溫而惡寒的特性是怎樣的?

 

    “血氣者,喜溫而惡寒,寒則泣不能流,溫則消而去之。”說明氣血有喜溫惡寒的特性。人體之氣血得熱則行,得寒則凝,因此正常情況下,氣血運行依賴于陽氣的溫煦和鼓動,才能周流全身,暢通無阻。若外感陰寒之邪,致陽氣被遏;或內因陽虛,溫煦失職,寒從內生,寒之收引、凝滯之性可導致氣血運行遲滯,甚則阻隔不通,導致氣血運行失常而發病。氣血喜溫惡寒的這一特性對指導臨證治療痹證具有重要意義。臨床上對于此種情況的治療常以“溫運”之法,溫陽、活血、行氣、散寒之品,均取得較為滿意的療效。

 

 病機十九條中的五臟病機和病證是什么?

 

    (1)諸風掉眩,皆屬于肝:掉,指肢體動搖的病證。眩,指頭目眩暈,視物旋轉的病證。意為多種因風所致的肢體動搖,視物旋轉的病證,大多屬于肝的病變。其病機是由于風性主動,風氣通于肝,肝藏血,開竅于目,外合于筋。若肝病則累及目、筋,肝風上擾則頭目眩暈,視物旋轉;肝病筋膜失養,則肢體動搖,抽搐。(2)諸寒收引,皆屬于腎:收引,即身體蜷縮,筋脈拘急,關節屈伸不利的病證。意為多種寒邪所致的身體蜷縮,筋脈拘急,關節屈伸不利的病證,大多屬于腎病病變。由于寒性收引凝斂,寒氣通于腎,腎主水而內寓真陽,若寒邪外襲,損傷腎陽,或陽虛寒生,則筋膜失于溫煦而成“收引”之證。(3)諸氣?郁,皆屬于肺:?,氣逆喘息;郁,痞悶。?郁,為胸悶喘息之證。意為多種氣病所致的胸悶喘息等證,大多屬于肺的病變。因為肺主氣司呼吸,主宣發肅降,當各種致病因素導致肺失宣降,氣機不利或肺氣不足的均可出現上述癥狀。(4)諸濕腫滿,皆屬于脾:腫,即水腫,浮腫。滿,即脹滿,以脘腹痞滿或腹部脹大為主證。意為多種濕邪所致的肢體浮腫、脘腹脹滿等癥,大多屬于脾的病變。濕氣通于脾,脾主運化水濕,若濕邪內侵,傷及于脾,或脾虛失運,水濕停留、泛濫,就會出現“腫滿”之證。(5)諸痛癢瘡,皆屬于心:痛,疼痛。癢,瘙癢,也有釋為“瘍”。瘡,指瘡瘍腫毒等病變。這里的“心”主要指心屬火,主血脈的特征而言。意為多種疼痛、瘙癢、瘡瘍的病證,大多與心有關。疼痛多因血脈不通所致,不通則痛,而心主血脈。又心主火,火熱亢極,熱毒熾盛,熏灼肌膚,也會致痛。癢多見于皮膚病,其屬于心者,多為血熱與血虛兩類。血熱者多挾風邪為患,致營衛不和,肌膚瘙癢。血虛者易生風化燥,肌膚失養,出現皮膚干燥、脫屑、瘙癢等癥。瘡瘍之屬心者,也不外血脈與火熱兩端。如熱勝肉腐,經脈敗漏,血氣枯竭的癰疽和火毒攻心的疔瘡走黃等都涉及到心。故曰“諸痛癢瘡,皆屬于心”。

 

 病機十九條中屬“熱”的病機和病證是什么?

 

    (1)諸脹腹大,皆屬于熱:意為多種脘腹脹滿膨隆之證,大多與熱有關。由于多食辛熱肥甘,飲酒無度而致脾胃濕熱郁積,中焦氣機不暢,升清降濁之功失常,則濁氣充斥而成“腹脹滿”之證。(2)諸病有聲,鼓之如鼓,皆屬于熱:意為多種腸鳴腹脹,叩之如鼓之證,大多與熱有關。其機理為乳酪過飽,肥甘無節而致中脘傳化遲滯,腸胃積滯生熱,腐氣產生,充滿腸胃而產生諸證。(3)諸轉反戾,水液混濁,皆屬于熱:轉,扭轉;反,背反張;戾,身體曲而不直。轉反戾,即由于筋脈扭轉,使肢體呈扭曲、反張等各種狀態,有別于抽搐。水液,主要指尿液,亦可包括涕、唾、涎、痰、白帶等。意為多種由于筋脈扭轉,使肢體呈扭曲、反張等各種狀態,排出之水液混濁的病證,大多與熱有關。火熱過盛,耗傷津血,筋脈失養則為“轉反戾”;熱邪煎熬體液,則“水液混濁”。(4)諸嘔吐酸,暴注下迫,皆屬于熱:暴注,暴瀉如注,勢如噴射。下迫,欲便不能,肛中窘迫疼痛,即里急后重。是說多種嘔吐酸水,卒暴泄瀉,里急后重之證,大多與熱有關。其機理為熱邪犯胃,飲食停滯或肝氣犯胃,氣郁化火,胃氣上逆而致“嘔吐酸”;濕熱下迫大腸,大腸傳導失司,則為“暴注下迫”之證。

 

 病機十九條中屬風寒濕致病的病證病機是什么?

 

    (1)諸暴強直,皆屬于風:暴,猝然;強直,四肢伸而不屈,身軀仰而不俯。暴強直,指突然發作的全身筋脈攣急、伸而不屈。意為多種突然發生的全身筋脈攣急、伸而不屈之證,大多屬于風邪(外風)所致。風邪入中,傷及太陽經脈,使經輸不利,經氣受阻,經脈失養而致。(2)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屬于寒:澄澈清冷,指水液清稀透明而寒冷。意為凡病排出之水液清稀透明而寒冷的病證,有關。其病機為寒邪侵入臟腑,陽氣被傷,或素體陽虛,陰寒之氣內盛而致陽不化氣,陰凝而為寒水,氣寒水靜,水津不化則上下竅所出之液澄澈清冷。(3)諸痙項強,皆屬于濕:痙,病名,見筋脈拘急,身體強直等。項強,頸項強硬,活動不便。意思是說多種手足抽搐,頸項強硬,活動不便之證,大多屬于濕邪所致。人體之筋脈,不僅需要陰精的柔潤,也需要陽氣的溫煦。由于濕為陰邪,其性黏滯,易阻遏陽氣。若濕邪滯于經脈,傷及太陽,陽氣失于溫煦,使筋失養失溫而強直。

 

 病機十九條中屬“火”五條的病機和病證是什么?

 

    (1)諸熱瞀瘛,皆屬于火:瞀,昏悶。瘛,瘛?,抽搐,手足抽掣,時伸時縮。多種熱病出現的昏悶、抽搐等癥,大多與火有關。火熱熾盛,傷及神明,擾亂清陽則瞀;火熱亢盛,耗傷陰血,使筋脈失養則瘛。(2)諸禁鼓栗,如喪神守,皆屬于火:禁,通噤,口噤不開。鼓栗,鼓頷戰栗,形容惡寒之甚。如喪神守,指寒戰等一些軀體動作不能控制,猶如神明不能主持。意為多種口噤不開,鼓頷戰栗而自身不能控制之證,大多屬于火邪所致。是由于火熱過盛,閉遏于內,陽氣被遏而不外達之真熱假寒之象。(3)諸逆沖上,皆屬于火:逆沖上,指氣機急促上逆的病證,如嘔吐、噫氣、呃逆、吐血等。意為多種氣機急促上逆所致的嘔吐、噫氣、呃逆、吐血等癥,大多屬于火邪所致。由于火性炎上,若火熱內盛,犯經傷臟,易使經氣逆亂,臟腑之氣升降失調,逆而上沖則可見“逆沖上”之證。如火熱犯胃,胃氣上逆,可為食入即吐或吐血之證;火熱傷肺,氣逆絡傷,可見咳喘或咯血之證。(4)諸躁狂越,皆屬于火:躁,躁擾不寧;狂,語言及行為錯亂;越,言行乖異,失其常度。是說多種躁擾不寧,語言及行為錯亂,言行乖異,失其常度的病證,大多屬于火邪所致。由于火為陽邪,性主躁動。火邪內盛,擾于神明,則躁擾不寧及語言行為錯亂;火邪外擾經脈四肢,則躁動不安,甚至言行乖異,失其常度。(5)諸病胕腫,疼酸驚駭,皆屬于火:胕,通腐。胕腫,即皮肉腫脹潰爛。意為多種皮肉腫脹潰爛,疼痛酸楚,驚駭不寧之證,大多屬于火邪所致。因為火性壅遏,易灼氣血。若火熱壅遏經脈,瘀阻氣血,腐敗血肉,則為皮肉腫脹潰爛;火熱灼傷筋脈,氣血不暢則痛而酸楚;火熱內迫心肝,神魂被擾,則發驚駭。

 

 病機十九條中屬于上下部位兩條的病證和病機是什么?

 

    (1)諸痿喘嘔,皆屬于上:意為多種痿證、喘息、嘔吐之病變,大多屬于上焦之病。其病機為肺居上焦,胃雖居中焦,但“上焦出于胃上口”,故此處之“上”,應指中上兩焦,主要是肺、胃而言。若肺熱葉焦,肺失布津,肢體失養,則發為痿證;肺氣陰不足,或肺實邪壅,失于清肅,肺氣上逆則發為喘逆之證;肺氣上逆,失于肅降,挾胃氣逆于上而見喘嘔并見之證。(2)諸厥固泄,皆屬于下:厥,這里是指陽氣衰于下的寒厥及陰氣衰于下的熱厥。固,指二便癃閉不通;泄,指二便瀉利不禁。是說多種厥證和二便癃閉不通或二便瀉利不禁的病證,大多屬于下焦臟腑的病變。其機理為:若下焦腎陽不足,陰氣偏勝,則發生寒厥;腎陰虧虛,陽氣偏勝,則發生熱厥。腎陰虧虛,津液不足,腸道失潤,或腎陽不足,傳送無力則大便閉秘;腎陽虛,命門火衰,腸道失溫,失于傳導而致泄瀉。腎陰虧虛,津液不足,小便澀少不利;腎陽虛,失于固攝,膀胱氣化失司,而致小便不禁。

 

 溫、暑、火、熱的概念有何區別?

 

    溫為熱之漸,熱為溫之甚,二者僅程度上有不同,沒有本質的區別,所以往往溫熱混稱。在溫病學中所說的溫邪,往往泛指一切溫熱邪氣,連程度上的差別也沒有。暑為夏季的主氣,乃火熱所化。《素問·五運行大論》說:“其在天為熱,在地為火……其性為暑。”可見暑即熱邪,只是具有明顯的季節性。《素問·熱論》說:“先夏至日者為病溫,后夏至日者為病暑。”暑獨見于夏季,指夏季炎熱的氣候,純屬外邪,無內暑之說。火為熱之源,熱為火之性,其本質皆為陽盛,所以火熱也往往混稱,一般不需嚴格區別。但是“火”可以代表人體陽氣,謐藏于贓腑之內,具有溫煦、生化等作用,是人體的正氣,《內經》稱為“少火”。只有亢烈之火才成為病邪,《內經》稱“壯火”,即今之火邪。熱只是邪氣,沒有屬于人體正氣的說法。這是火與熱的主要區別。一般地說,火則常由內生,但這一點不是絕對的,也有內熱和五氣化火的說法。

 

 為什么說“喜怒不節則傷臟,風雨則傷上,清濕則傷下”?

 

    喜怒由五臟產生,肝在志為怒,心在志為喜。當喜怒不節的情況下,則反傷其臟,故曰“喜怒不節則傷臟”。風雨則傷上,風雨為空間漂浮的致病因素,接觸人的上部頭面。當風雨挾有虛邪,又遇人體正氣虛的情況下,首先傷人的上部,故曰“風雨則傷上”。清濕,即寒濕,為地面沉著的致病因素,接觸人的下部足脛。當清濕挾有虛邪,又遇人體正氣虛條件下,首先傷人的下部,故曰“清濕則傷下”。

 

 如果說火邪常由內生,那么如何理解“五氣化火”之說?

 

    這個問題,應從概率的角度理解,就是說在一般情況下,絕大多數火邪是由內生的,但在某些情況下,火邪也可以由外感而來,不過這種“火邪”,我們多稱之為“熱邪”。這與“五氣化火”并不矛盾,五氣之中,只有暑邪純屬外來之火邪,我們稱為暑熱,其余風、寒、濕、燥等邪并非火熱之邪,之所以能化火,需要有人體陽氣亢盛或陰分不足的條件,就是說外因要通過內因起作用,在人體內才能轉化,可見從表面現象來看,“五氣化火”是由外感而來,實質上仍由內生。所謂“氣有余便是火”,就是這個意思。各種內外因素,導致機體機能亢進,呈見陽氣有余的表現,這就是火邪,所以說火邪常由內生。

 

 什么是“壯火”、“少火”、“君火”及“相火”?

 

    古人以火的概念來闡明人體新陳代謝過程中的生物氧化,分生動形象的。火能生熱,是陽氣的形象和化身,陽氣雖不可見,但可以通過火熱而察知。人體內也在進行燃燒,只不過是在37℃左右的常溫下緩慢地進行而已。活人有體溫,死人就冰冷,所以古人認為陽氣存則生,陽氣散則死。但陽氣又不是孤立的,它不能脫離陰精而存在,就像火不能脫離燃料而存在一樣。陽氣亢盛了,就消耗過多的陰精,也就是說機能亢進了,代謝水平便提高了,產熱也增多了,這樣消耗太多,來不及補充,機能亢進也不會持久,必然導致衰竭。這種有害于人體的亢盛的陽氣就叫“壯火”,所以《內經》說“壯火食氣”。反之,正常的陽氣,在陰精消耗的同時,能使之不斷得到補充。也就是正常的機能活動,雖然也消耗一定的物質和能量,但又能產生新的營養物質,不斷補充消耗,這樣維持動態平衡,而不衰竭。這種有益于人體的陽氣,就叫“少火”,所以《內經》說“少火生氣”。可見少火是正氣,而壯火是邪氣,也稱火邪或熱邪。金元四大家的朱丹溪發揮了《內經》這一論點,發展了物質和機能對立統一的觀點,創立了“相火論”。明代張景岳繼《難經》之命門說,提出了“命門火”的概念,發揮了火的生理作用。這樣《內經》中關于“君火”和“相火”的概念就逐漸明確起來了。《內經》中把火分為正、邪兩類,正氣之火即少火,又可分為“君火”和“相火”,《素問·天元紀大論》曰:“君火以明,相火以位”,“少陰君火,少陽相火”,基本上是指六氣中的火。后世將此概念明確為“君火”是心之陽氣,“相火”為肝、腎、膽、膀胱、心包、三焦之陽氣。其中腎之陽氣也叫“命門火”,或稱“龍火”,肝之陽氣也叫“雷火”。“君火”單指正氣而言,若過旺時便是“心火亢盛”,而“相火”包含正氣和邪氣兩方面,過旺時叫“相火妄動”。“心火亢盛”和“相火妄動”都屬于“壯火”。

 

 天人虛實關系與發病與否有什么關聯?

 

    經文中僅提出,“兩虛相得”而發病;“兩實相逢”而不發病。作為天人虛實相遇關系不限此兩種,當有四種關系,如下圖。天人虛實相遇,能否發病,取決于自然界中是否存在發病的外在條件(病因)和人體中是否存在發病的內在依據(正氣虛),以及兩個方面的矛盾情況。第①種情況,天虛、人虛相遇,發病。在這一矛盾關系中,既存在發病的外部條件,又存在發病的內在依據,必病。正如經文所說:“兩虛相得,乃客其形。”第②種情況,天實、人實相遇,不病。在這一矛盾關系中,既不存在發病的外部條件,又不存在發病的內在依據。正如經文所說:“兩實相逢,眾人內堅。”第③種情況,天虛、人實,在這一矛盾關系中,可能出現兩種情況:其一,不病。因為雖然存在發病的外部條件,但是不存在發病的內在依據,人體抵抗力強,故不發病。正如《素問·遺篇·刺法論》所言:“正氣存內,邪不可干。”其二,可病。雖然不存在發病的內在依據,但是存在發病的外部條件,當外邪過盛,超過人體抗病能力時,亦可發病,如流感、SARS等。即辯證法所說“外因在一定條件下起主導作用”。第④種情況,天實、人虛,在這一矛盾關系中,亦可出現兩種情況:其一,不病。雖然存在發病的內在依據,但是不存在發病的外在條件,因此不會發生由外因引起的疾病。其二,可以發病。雖然不存在發病的外在條件(無病因),但是存在發病的內在依據。當人體正氣虛損到一定程度,不能適應外部環境時,亦可得病,但病屬于微病。

 

 外邪傷人的規律是什么?

 

    外邪傷人的順序是皮毛→絡脈→經脈→輸脈→沖脈→腸胃。雖然《內經》各篇對人體層次劃分不一,但總體說,皮毛先受邪,逐漸向里入深。其總體規律是由表入里、由淺入深。(1)邪在皮膚的證候與病機:邪在皮膚,癥見“淅然,皮膚痛”。在一定條件下,引起“皮膚緩則腠理開”,外來邪氣乘虛而入。邪氣以風寒最為多見,寒主收引,故皮膚收而毛發立,癥見惡寒(淅然)、無汗等。寒性凝滯,可致氣血運行不暢,癥見皮膚痛等表證。(2)邪在絡脈的證候與病機:邪在絡脈,癥見“痛在肌肉,其病時痛時息”(據《甲乙》改)。病邪由皮毛入絡脈,絡脈阻滯,故肌肉疼痛,邪欲去絡入經,故時痛時息。(3)邪在經脈的證候與病機:邪在經脈,癥見“灑淅喜驚”。邪還在表(如太陽經),衛氣被傷,故灑淅惡寒,經氣連臟,神氣被擾,故有時喜驚。(4)邪在輸脈的病機及證候:邪在輸脈,癥見四肢關節疼痛,腰脊強硬。足太陽膀胱經脈“挾脊抵腰中”,故見腰脊強硬不舒。邪在手足三陰三陽之經,六經之氣不能通達于四肢,故四肢關節疼痛。(5)邪在伏沖之脈的癥狀與病機:邪在伏沖,癥見身體沉重疼痛。沖為十二經之海,邪伏沖脈,可影響十二經脈的氣血運行。又沖為血海,血行受阻,血不養形,故見身痛體重。(6)邪在腸胃的癥狀與病機:邪在腸胃,根據寒、熱之因不同,其癥可分為二類:一為寒邪為患,癥見腹脹、腸鳴、飧泄。邪居腸胃,運化、傳導失常,谷氣不行,故腹脹。寒邪與腸中水氣相擊而腸鳴。胃腸之病及脾,運化失司,水谷不分,故見飧泄。二為熱邪為患,癥見溏出糜。熱居腸中,腐敗水谷,熱傷胃腸,濕熱下注,故見瀉下惡臭糜爛之物。若日久不愈,正不勝邪,邪氣與局部氣血相搏結,凝聚不得行,日積月累,最終形成有形之積,使病邪纏綿難愈。

 

 積證的成因、病機與類型是什么?

 

    成因:“得寒乃生,厥乃成積也”。說明寒邪是積形成的外因。其發生不同類型積證的內因,尚有“卒然多飲食”、“起居不節、用力過度”,以及“內傷憂怒”。類型與病機:根據積的類型不同,其病機各異。大體有三:其一,入腹的寒氣凝聚津液,寒氣使腸外的汁沫迫聚,日久成積。其二,入腹的寒氣與出血凝聚而成積。其三,氣滯血瘀,遇寒氣加重凝血而成積。詳見下圖:上逆腹部腸胃氣不運津(1)外感寒邪脹(寒性凝滯)迫使腸外汁沫聚結寒邪血液、津液互結日久成積(2)寒邪飲食失節絡脈傷即腸胃之絡脈→血溢腸外→寒邪與津起居不節液、血液相搏→凝聚成積用力過度(3)外中于寒內傷郁怒→氣機逆亂,氣滯血瘀→互結而為積綜上可知,積的形成是一個慢性的病理過程,一旦形成,纏綿難愈。因此臨床治療當以溫陽、活血、行氣、化津之法。

 

 夏季感冒是否叫傷暑?傷暑與中暑有何不同?

 

    暑為夏季主氣,一般地說,夏季外感多見傷暑、中暑、暑濕等病證。但是夏季也可見風、寒、濕等邪氣,而感冒則是一種以感受風邪為主的疾患,癥見惡風、發熱、頭痛、鼻塞、流涕或咳嗽等表證,可兼挾暑、熱、濕等邪氣,但與傷暑是不同的。傷暑基本上無表證,所以夏季感冒不叫傷暑。中醫辨證是以臨床表現為主要依據的,季節只供參考,不可拘泥于《內經》“后夏至日者為病暑”之說。《時病論》有“冒暑”之說,癥見頭暈、寒熱、汗出、咳嗽等,與感冒相似,實質上是暑濕邪氣上犯于肺,較傷暑之證稍微輕淺。其實無心煩口渴即非暑病,況又惡寒,實際上是夏月感冒。傷暑之稱,在溫病中,似取其傷于暑邪之意,通指一切暑病。為避免概念混亂,講義所說的傷暑證,是指暑傷氣津,癥見身熱多汗、心煩、口渴、氣短、乏力、小便短赤等,此乃陽明氣分之證,并無衛分表證。《時病論》所說的傷暑,初則寒熱無汗,似有表證,實乃濕邪困表之故。傷暑與中暑雖同為傷于暑邪,但不只是輕重的不同,在病機上也有根本的區別。一般說傷暑較輕,中暑之所以為重,在于暑邪卒中人體,內竄心包,以致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喘喝汗出。若身熱厥冷,便稱“暑厥”(屬熱厥)。亦有輕者,但見頭暈惡心、胸悶嘔吐等癥,這是中暑前兆,由于暑濕穢濁,內阻氣機,也較傷暑為重。至于氣津暴脫之證,可由傷暑和中暑發展而來,其危重程度,不言而喻。總之,傷暑和中暑之根本區別在于:一為暑傷津氣,一為暑竄心包;一個來勢緩,一個發病急。

 

 為什么說“氣有余便是火”?

 

    氣是一種能激發和推動臟腑機能活動的精微物質,它的存在是通過機能活動表現出來的,所以有時候指機能活動。當人體機能亢進時,由于代謝水平提高,會產生過多的熱量,同時對人體會產生損害性的消耗,這種熱,古人以“火”來形容,所以說“氣有余便是火”,這個火是指壯火或叫火邪。因陽氣有溫煦作用,陽氣有余,溫熱太過而成火,這是必然之理。例如有的運動員在接受大運動量訓練時最初的一段時間,往往血壓升高,出現頭痛、失眠、心煩等癥,甚至有的口舌生瘡、尿短赤,中醫辨證即認為是心肝火旺。再如考試前夕,由于緊張地復習功課,往往也會出現心悸、失眠、心煩、急躁等癥,這也是心火亢盛的表現,這些都是“氣有余便是火”的實例。原因都是由于精神過度緊張,以致機能亢進,用中醫術語說就是氣旺而生火或氣郁而化火。

 

 消癉的病因有哪些?

 

    《內經》論消癉的病因約有以下幾個方面:(1)五臟柔弱:《靈樞·五變》指出“五臟皆柔弱者,善病消癉”。《靈樞·邪氣臟腑病形》中指出五臟之脈微小為消癉。所謂“五臟柔弱”、“五臟脈微小”,都表明五臟的精血虛衰,津液虧乏。張志聰《靈樞集注》說:“蓋五臟主藏精者也,五臟皆柔弱,則津液竭而善病消癉矣。”(2)肥甘太過:《素問·通評虛實論》云:“消癉……甘肥貴人,則高粱之疾也。”由于“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肥甘過度生內熱,內熱則灼津,故可發生消渴。(3)內熱熾盛:《素問·氣厥論》指出:“心移熱于肺,傳為鬲消”,“大腸移熱于胃,善食而瘦入”。《靈樞·師傳》又指出“胃中熱則消谷,令人縣心善饑”。凡內熱熾盛,內則消灼津液,外則消灼肌肉,所以張從正提出“三消當從火斷”。(4)臟氣虛寒:《素問·氣厥論》云:“心移寒于肺,肺消。”張景岳《類經》釋:“心移寒于肺者,君火之衰耳。心火不足則不能溫養肺金,肺氣不溫則不能行化津液。”《軒岐救正論·消證》所謂“老人陽虛……寒消肺腎,金水衰竭之病”,即屬此類。

 

 飲食、勞逸不當為什么會致病?

 

    飲食、勞逸是人們生活的需要,是必不可少的生活條件,但是處理不當反而有害人體健康,這就是辯證法。古人說“爽口物多終作疾,快心事過反為殃,與其病后才加藥,熟若事先能自防”,即是經驗之談。飲食致病的原因不外三種情況:(1)飲食不節,饑飽無度。飲食太過和不及都會傷及脾胃,造成食積停滯,繼之產生痰飲、濕、熱等邪氣。若饑渴過久,則斷絕氣血生化之源,便會產生虛損之證。(2)飲食不潔。食用腐敗有毒食物,不但傷及脾胃,出現惡心、吐瀉、腹痛等癥,而且擾亂氣血,使人中毒,甚至可能危及生命。(3)飲食偏嗜。嗜好太過,可能導致營養不全,缺乏某些必要的營養,而且可能傷及脾胃以外的其他臟腑。如《素問·生氣通天論》說:“味過于酸,肝氣以津,脾氣乃絕;味過于咸,大骨氣勞,短肌,心氣抑……”。用現代醫學觀點來看,酸堿平衡失調,水鹽代謝紊亂,可出現許多癥狀。如酸中毒可出現乏力、麻木、遲鈍,這些恰恰符合中醫肝脾兩臟的證候。高血鈉也可導致水腫,加,血壓升高,心悸亢進等等。勞逸不當致病不外兩種情況:(1)勞則氣耗,逸則氣滯,皆傷脾胃。過勞傷氣,脾氣不足則納呆、食少、神疲、乏力。逸則氣滯,飲食不消,則脘腹悶脹或疼痛。(2)房勞傷腎。腎精不足,腎氣亦虧,可見腰酸膝軟、遺精陽痿、月經不調、帶下綿綿等。用現代醫學來解釋,性生活也是一種應激狀態,是一種高度興奮和緊張的活動,太過了,必然造成過度消耗而擾亂人體正常生理功能,因此也能損害健康。此外,《素問·宣明五氣篇》說:“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指出了勞傷致病的幾種情況,基本上符合實際,說明了五勞不只傷及脾、腎,也可傷及五臟而致病。

 

 食積有何臨床特點?

 

    食積為病可概括為三大特點:(1)食傷脾胃。癥見厭食、嘔吐酸腐、脘腹脹痛、泄瀉或便秘。(2)食積化熱。癥見便秘頭痛、腹滿心煩、痔瘡下血、手足心熱、腹部發熱、顴紅潮熱。(3)助濕生痰化熱。癥見舌苔垢膩、或黃或灰、口臭痰多、脈滑或數、或生瘡瘍。自汗、大汗、盜汗、戰汗、半身汗,其病機和臨床表現有何不同?出汗是臨床上常見的病理現象,由于病因病機不同,因而臨床表現也不同。(1)自汗:是指不因過勞、衣厚或發熱等原因而自行汗出,或稍一活動則汗出較多的病理現象。自汗有氣虛自汗、陽虛自汗兩種。氣虛自汗常見到汗出較多,疲乏無力,氣短懶言,面色不華,脈弱無力等表現。而陽虛自汗除上述氣虛自汗表現外,尚可見到身寒肢冷,四末不溫的陽虛寒象。自汗是因衛氣虛弱,陽氣不足,肌表不固,營陰外泄所致。(2)盜汗:是指睡后則見汗出,醒后汗止的一種病理現象。常伴有五心煩熱,口咽干燥,骨蒸潮熱等陰虛發熱的表現。盜汗的產生,是由陰虛不能斂陽,睡后衛陽行于內,陽不入于陰而迫津外泄所致。人入睡則衛氣行于陰,使體表之陽氣減少,又衛氣行于陰,加重陰虛陽盛,迫津外泄故睡則汗出。(3)大汗:大汗即大量出汗之意。主要見于下列三種情況:①陽明熱盛,里熱蒸騰,迫津外泄,故大汗出,常兼見大熱、大渴、脈洪大等表現。②亡陽之時,陽氣亡失,陰液隨之外泄,液隨氣脫,津隨氣泄,故見到冷汗淋漓而清稀、肌膚涼、精神委靡等亡陽表現。③亡陰之時亦可見到汗出較多而黏膩、四肢溫、肌膚熱、口渴目陷等表現。亡陰亡陽之汗出都是危重證候,一方面原發病危重,又加之陰津大量外泄,更加重了病情。此外,還有一種漏汗。屬于治療不當,汗不得法,以至汗出如漏。這是由于發汗太過,衛陽之氣被傷,腠理開泄,不能衛外為固,故汗出不止。(4)戰汗:多見于溫病的發展過程中。表現為突然全身寒戰,甚則肢冷脈伏,幾經掙扎,繼之全身透出大汗。戰汗表示正氣尚盛,與邪力爭,拒邪于體外,邪隨汗解。表現為汗出熱退,脈靜身涼,邪去正安。也有一汗不解,需要再汗而解的。如戰汗后病仍不解的,表現為煩躁不安,脈來急促者,則是正不勝邪之危候。(5)半身汗:即半側肢體出汗,或見于右,或見于左,或上半身,或下半身,有的僅半側臉出汗。正如《內經》所言:“汗出偏沮,使人偏枯。”半身出汗常是中風先兆或中風的表現。其病理機制是由于風痰濕邪阻滯經絡,氣血周流不暢,或氣虛不能固密而半側汗出。

 

 五臟病的發病原因是什么?

 

    經文“生于陰”與“起于陰”其義同,即病起于內因(七情、勞倦、飲食、起居)。五臟疾病的病因常由內因而發,然各種內外致病因素也可使之發病,如文中“重寒傷肺(外寒及寒飲食)”、“汗出當風傷脾”等都表明《內經》極其重視內外合邪的發病觀點。《靈樞·邪氣臟腑病形》篇言:“憂愁恐懼則傷心。形寒寒飲則傷肺,以其兩寒相感,中外皆傷,故氣逆而上行。有所墮墜,惡血留內,若有所大怒,氣上而不下,積于脅下,則傷肝。有所擊仆,若醉入房,汗出當風,則傷脾。有所用力舉重,若入房過度,汗出浴水,則傷腎。”皆反映多種因素可傷臟的實際情況。現將五臟所傷之證及病機分析分述如下:(1)憂思傷心:心藏神,若在強烈的、持久的精神情志刺激下,可使心氣受損,出現心神恍惚、精神失常的病證。(2)重寒傷肺:重寒即《靈樞·邪氣臟腑病形》篇中:“形寒寒飲”是也。又如《素問·咳論》:“肺寒,則內外合邪(外寒和寒飲食)。”外寒由皮毛傷其合,寒飲由中焦循經上犯于肺,致肺氣受損,外邪乘虛入肺,外內合邪,使肺宣肅失常。其癥見咳嗽、咳吐寒痰、喘息等。(3)忿怒傷肝:怒為肝之志,肝又主藏血,大怒可損傷肝氣,肝失調達,導致肝氣上逆,血隨氣逆,可見嘔血、頭脹痛等癥。薄厥一證可為例證。(4)內、外因素傷脾(醉以入房,汗出當風):飲食不節本已損傷脾氣,加之汗出感受風邪,風邪乘虛入脾,使脾失健運,癥見腹脹、泄瀉等。(5)過勞傷腎(房勞過度、汗出浴水):房勞過度,耗傷腎氣,汗出浴水,水寒之氣乘虛入腎,癥見腰膝酸軟、疲乏無力等。把握五臟病的常見病因,可為臨床的臟腑辨證提供依據。

 

 便秘的原因是什么?

 

    便秘是指大便秘結不通,排出困難,大便次數減少,幾日一解。其病因有寒熱虛實的不同,在診斷時,應從大便的量、色、形狀、氣味等幾個方面詳細了解。如大便秘結、腹痛拒按、身熱不退、舌紅苔黃燥、小便短赤者,多屬熱結胃腸,腑氣不通的實熱證。大便秘結,又見畏寒喜暖、面色?白、舌質淡潤的屬于冷秘證。這是由于陽氣不運,腸道傳送無力,大便艱難。大便秘結難解,身無所苦,見于手術后、產后及高年體虛之人,多屬津虧,氣血不足的虛秘證。大便數日一解,或大便不干而排出困難,胸脅苦滿,噫氣頻頻,此屬氣機郁結,腑氣不暢的氣秘證。大便秘結,還有另外一種情況,叫做“熱結旁流”。在《傷寒論》中,對此證候有很清楚的分析,如“自利清水,色純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何謂熱結旁流?

 

    “熱結旁流”一語來自清代名醫吳有性所著《溫疫論》,“熱結旁流者,內熱壅閉,先大便秘結,續得下利純臭水,全然無糞。”由此可以看出,熱結旁流是胃腸熱結便秘的另一種表現形式。其特點是瀉下清水無糞便,氣味特臭又伴有腹痛拒按,口干舌苔干燥少津。這是由于胃腸熱結,燥屎結于距肛門較遠部位,而腸中水液從旁流出肛門,故自利清水,色純青,全無糞便。當用急下之法,給予大承氣湯,通下燥屎,常可見到排出球樣大便,十分堅硬。從而證明,該證雖有下利清水,但腸內仍有燥屎秘結。

 

 什么是痰飲?其臨床表現有什么特點?

 

    痰飲是水液代謝障礙而引起的局部病理產物,又成為某些以痰多、苔膩、脈滑等為主癥的疾病的致病因素。黏稠者為痰,為飲。其形成過程,可列簡表如下:肺失宣降,水津不能敷布、下輸氣滯肺三臟調節脾失健運,水濕停留寒凝凝聚而成痰飲脾水液代謝腎陽不足,氣化不行,水濕不化濕聚停于三焦各部腎功能失常三焦不通,水氣互結火熱煎熬痰飲為病十分廣泛,古人有“百病多由痰作祟”,“堅病從痰治”,“無痰不作眩”等說法,由此可見痰飲為病的一般特點,它不僅指有形之痰,也包括了無形之痰。概括起來,臨床表現有如下四大特點:(1)咳痰量多,喉中痰鳴。(2)脹滿水腫,腸鳴食減。(3)胸悶,嘔惡,眩暈,心悸。(4)苔厚膩脈弦滑。臨床上具備第一項或其他任意兩項指標,一般即可診斷為痰飲。由于痰飲所在部位不同,可表現為多種復雜的證候,如痰核、流注、梅核氣等等,雖不表現為咳嗽多痰,但也屬于痰飲病。因此“怪病從痰治”也可作為特點來考慮。現代研究表明,“痰飲”表面上指的是氣管、支氣管的分泌物,實質上概括了與它相關的各種病理生理和病理解剖變化,泛的。

 

 泄瀉的原因是什么?

 

    所謂泄瀉,又稱“溏瀉”、“腹瀉”等,是指大便稀軟或不成形,每日排便次數增多,甚或大便呈稀水樣的病理表現。引起腹瀉的原因也有寒熱虛實的不同。新病多為實證,久病虛證為多。在問診時,要注意詢問病程的長短,大便形狀等。大便有黏液不爽,一日數解,常為濕熱積滯腸道。大便有膿血,伴有里急后重,大便次數多而排便不暢的,多為濕熱下注大腸的痢疾。如腹痛即瀉,瀉下急迫,常為肝強脾弱,肝脾不和的痛瀉證。大便呈水樣,發病突然,一日數次,肛門灼熱、尿黃短赤,或伴有惡心等證者,多為邪熱下迫大腸之熱瀉證。大便泄瀉,夾有不消化食物,大便酸腐臭穢,或如敗卵,或伴有嘔吐、口臭、舌苔腐膩者,多為食積不化,脾胃受損的傷食瀉。如病程較長,時間較久,大便稀軟不成形常伴有腹脹、納少、疲倦無力、面色萎黃,多為脾虛泄瀉。如每次泄瀉均發生在黎明前,腹痛則瀉,瀉后痛減,完谷不化,多為腎陽虛衰,腐熟溫化無能的腎虛泄瀉,又名“五更泄”或“雞鳴瀉”。如大便色黑,如漆而亮,反而易解,伴有發熱不退者,為陽明蓄血證。因陽明熱邪久羈,血與熱搏,出于經脈,排于腸道,敗為紫血。

 

 辨證方法有幾種?

 

    中醫學辨證方法有多種,如八綱辨證、氣血津液辨證、臟腑辨證、衛氣營血、三焦辨證、六經辨證等。這些辨證方法既有區別,有聯系,適用范圍亦有不同。

 

 何謂辨證?

 

    所謂辨證,就是辨別證候。證與癥的概念不同,證是證候,它是機體在疾病發展過程的某一個階段出現的病因病機的概括。由于它辯證地分析了病變的部位、原因和性質,因而全面準確地反映著疾病的本質。中醫學認識疾病是以辨證為中心環節的,首先通過望聞問切四種診察方法,廣泛收集臨床資料,深入了解病情,在此基礎上,利用臟腑經絡、病因病機理論,進行去偽存真,去粗取精,分析歸納,綜合概括,從而辨別疾病屬于何種證候,做出正確的診斷,為施治打下基礎。人們習慣上把收集資料,歸納分析,確定疾病的性質,做出正確診斷的過程,叫做辨證。辨證的過程也就是診斷的過程,診斷的依據就是收集的臨床資料,診斷的結果就是證候。中醫的辨證雖然與現代醫學的診斷疾病不完全相同,之處,我們應該把辨證與辨病進一步結合起來,豐富祖國醫學辨證的內容,提高辨證論治的水平。

 

 各種辨證方法的適應范圍和相互關系如何?

 

    一般來說,八綱辨證是各種辨證方法的綱領,是對疾病的部位、性質、正邪雙方力量盛衰的高度概括。就病變的部位來講分在表在里,病變的性質分屬寒屬熱,以邪正的盛衰分虛分實。用陰陽總括歸類分為陰證、陽證。所以各種疾病都可以用八綱來進行辨證分析,而體現基本的病理變化及其歸類。臟腑辨證是以臟腑病變為綱,來分析歸納臨床癥狀的辨證方法。它具體說明了病變是在何臟何腑、屬寒屬熱、屬虛屬實。一般各種辨證方法最后都要落實到臟腑辨證上,才能準確診斷,使治療有的放矢。氣血津液辨證是對臟腑辨證的補充,是把臟腑辨證中一些具有共性的問題進行綜合分析,予以辨別。由于氣血津液是臟腑功能活動的物質基礎,又是臟腑生理活動的產物,在生理上密切相關,反映在病理上,臟腑病變與氣血津液病變常互相影響,故這種辨證方法常和臟腑辨證結合運用。六經、衛氣營血、三焦辨證,主要運用于外感性疾患。這種疾患以發熱為主,具有發病急、變化快的特點,對于這樣的一些疾病,采用這三種辨證方法,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其中六經辨證多用于辨治傷寒病,是對人體感受風寒之后疾病發生、發展、轉歸、預后等傳變規律的高度概括。因外感疾病后期,多傷及內臟,所以六經辨證不僅用于辨治傷寒,也可用于內傷雜病的辨證論治。衛氣營血辨證主要是用于外感溫熱病的一種辨證方法。衛氣營血代表著溫熱邪氣侵犯人體,引起疾病深淺不同的四個階段,主要分在氣在血,衛為氣之輕淺階段,營為血之輕淺階段。但有時也可作為熱病中的四個獨立證型。三焦辨證也屬于外感溫病的辨證方法,但主要用于辨治濕熱病,由于濕熱邪氣侵犯人體多始于上焦,漸次傳于中焦、下焦。三焦辨證反映了濕熱病的傳變規律。上述幾種辨證方法,是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總結出來的,具有不同的適用范圍,具有很強的針對性,但它們之間又是相互聯系、相互補充的。因此,在學習各種辨證方法時,要有機地把它們聯系起來。另外,從某種意義上說,病因也屬于辨證的范疇,叫做“辨證求因”,或“病因辨證”,它是根據疾病的發展過程、臨床表現特點來探求疾病的原因,從而針對病因進行治療。

 

 辨證和辨病的含義有何不同?

 

    中醫學的辨證,是認識人體在病理情況下,在某一特定時間內的機能狀態,它是從機體反應性的角度來認識疾病的本質,從分析疾病在當時所表現的癥狀和體征來進一步認識這些臨床表現的內在聯系,從而推導出其內在病理變化的規律性,并以樸素的唯物辯證法思想進行抽象地概括,進而建立起一整套辨證的概念來反映病變內在的本質。辨證和辨病是不同的方法,辨證可以說是對疾病進行動態的觀察,是對疾病傳變程序的診斷。而辨病則是對疾病進行靜態的鑒別,但也能反映其特定病因作用于人體的全過程。所以,“證”的概念來說,“病”反映著特異的病因所引起的特異性反應,反映了疾病的個性;而“證”則反映著各種致病因素所引起的非特異性反應,反映著疾病的共性。實踐證明,人體可以說是一個高度靈敏的自控系統,通過許多復雜的“反饋”機制進行著自動調節,維持著機體內在環境的穩定和統一。這種穩定和統一,只是相對的動態平衡。由于人體內外環境總是不斷地變化著,一旦自動調節失靈,其微妙的動態平衡就被破壞,于是人體就表現為疾病狀態。在這種情況下,機體的機能障礙,比形態結構的變化更為突出和明顯,而中醫學正是及時地把握住這些變化所反映出來的臨床表現,運用直觀的方法進行觀察和研究,從而在廣泛的聯系中來研究人體生命的動態變化,創立了一系列辨證概念。

 

 臨床應如何進行辨證?

 

    中醫學通過長期的臨床實踐,其辨證經驗非常豐富,經常使用的辨證方法有八種之多,概括起來為兩大類:一為外感熱病辨證,包括六經、衛氣營血和三焦等辨證;一是內傷雜病辨證,包括氣血津液辨證、臟腑經絡辨證。至于八綱辨證和病因辨證則貫穿于兩類之中。臨床辨證方法的運用程序,一般規律是患者的主訴,或最痛苦、最緊急的癥狀或體征,往往就是該病的主癥。首先,圍繞主癥先辨外感或內傷。若為外感,再分寒熱,外感寒邪則屬傷寒,應按六經程序辨證;外感熱邪則屬溫病,應按衛氣營血或三焦程序辨證(三焦辨證主要針對濕熱病)。若為內傷,則應先辨虛實,虛證有氣血陰陽之不同,應落實到臟腑經絡。實證則要看屬何邪氣,同樣也要落實到臟腑經絡。由此可以看出,臨床辨證實質上就是對病變進行定位和定性。其辨證步驟簡介如下:(1)表里、臟腑經絡定位,主要應從如下幾方面去考慮:①臨床表現的部位特點,主要在于臟腑歸屬部位和經絡循行部位。②臟器功能特點。③臟器體征特點。④臟器與季節氣候的關系和影響。⑤臟器與病因的關系和影響。⑥臟器與體型、體質、年齡、性別的關系和影響。⑦發病時間及臨床治療經過特點。如以肝病定位為例,肝經循少腹,絡陰器,布于兩脅,故脅肋脹滿疼痛,少腹痛,腹股溝外陰部疾患,定位在肝。肝主疏泄、藏血、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中醫各家學說考試復習
中醫內科學歌訣
重證眩暈嘔吐浮腫
中醫內科學-本科教材簡單整理
倪海廈病機十九條
中醫筆記 1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昌县| 从江县| 丹东市| 定安县| 天水市| 南部县| 沈阳市| 沁阳市| 平利县| 永康市| 万州区| 榆社县| 余干县| 台中市| 肇源县| 仁寿县| 蓬溪县| 布尔津县| 新邵县| 从江县| 榕江县| 大关县| 新源县| 陈巴尔虎旗| 镇安县| 望谟县| 米脂县| 竹北市| 江川县| 自治县| 尉氏县| 许昌县| 长宁区| 肥西县| 依兰县| 古丈县| 德昌县| 德格县| 云龙县| 潢川县| 桐柏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