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種葡萄會讓人覺得這是一項技術活,特別是盆栽(池栽)更甚。有些種了多年不結果;有些第一年結了果以后就逐年減少;有些結的果稀稀拉拉,果粒小,產量低;有些結的果第一年很甜,但以后就越來越差了;有些甚至種不活果苗.....
以上林林總總,就其原因,可能有人認為是品種的問題或土壤問題或修剪問題或肥水問題......但在我看來盆栽(池栽)葡萄的技術在各個方面是互相關聯、互相制約的一個整體,不能割裂開來,必須統籌兼顧、全面動態平衡操作。但是,盆栽(池栽)葡萄與地栽葡萄不同的是盆栽(池栽)葡萄土量少了,所以供養(肥水)顯得更為重要了。這就是我種葡萄三年來成功的核心所在。
我認為盆栽(池栽)葡萄技術的重要性順位是:
1、供養
2、修剪
3、品種
4、土壤
5、其他(指病害、光照、澆水、選盆及土量等)
為什么這樣排序呢?你看他們吵架就知道了:
老4土壤說:“憑什么把我排在第4,如果我土壤不好你品種啊、修剪啊什么的再什么弄也白搭”。
老3品種說:“你土壤本來就是為我服務的,況且土壤是可以后天改良的嘛”。
老2修剪說:“好了好了,你們倆位不要吵了,你們都很重要。既然土壤、品種已經定了下來,接下來就該我上場了:假如不修剪或修剪不好怎么保證品質呢?”。
老大供養說:“其實大家都重要,但你們想過沒有:如果沒有我參與怎么保證連年優產穩產呢?
老5其他說:“你們把我忘了呀,難道說我不重要?”。
這時大家一齊說:一邊去,你那小兒科的,不說沒人把你當啞巴。菜友們,他們說得不對么?
那么怎么才能種好盆栽(池栽)葡萄呢?
首先說土壤:
也許你用的是田園土、山土、路邊土、建筑土、腐質土、塘泥、
或者商品土。這些都是很好的種植土壤,一般來說,田園土可以直接單獨使用,其他土應混合使用。因為塘泥太黏,應適量加入腐質土或有機質改良;未經混合的腐質土較單一,往往缺微量元素和原土(純土),應配合其他土使用。如果將腐質土比喻為菜,那么微量元素就是調料,原土(純土)就是主食,這樣這餐飯才能吃好吃飽;別小看山土、路邊土、建筑土,它們是原土(純土),加入有機質后也是很好的栽培土;商品土,特別是椰磚、碳泥之類的屬正在轉換為土過程中的有機質,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土。應配合大量的原土使用。
有些城市種菜一族喜歡在網上購買看似很好的商品土就直接拿來種菜,但效果還不如普通土好,這是為什么呢?我們來看有機質(物):1、干草、樹葉、廢棄的作物、櫥余、椰磚等;2、腐質土、農家肥(包括人畜糞便)、碳泥等。
以上除了腐質土因有土在里面勉強可種菜之外,其余都不符合種植的要求,這是因為1是未經腐化;2是腐化后但缺原土(純土)。這就好比你種采如同養子一樣,只給菜吃,或給不易消化的菜而不給飯吃怎么能強壯呢!
所以商品土一定要配合其他土使用。在種植土中,有原土(純土)應占80%左右,有機質(物)占20%左右。一般認為有機質(物)在種植土中的占比小于5%為差,10%為中,20%為優,但高于20%時就可能為害了。這就好比一個人吃了太多的菜而飯少的道理一樣,當然對身體不好。
其次說品種:
每個人選育品種的喜好都有他的理由,可能是因為這個品種好吃或高產或抗病耐寒......甚至沒有理由的理由:別人種的我都種。但不管出自何種理由,有一點很重要就是選符合當地氣候條件的品種不能無視。西北地區的新疆適種的品種不必多說了,西南的紅提、華北的巨峰......都有最適合當地氣候條件的品種,這需要自己去摸索和總結。正如所說:“沒有最好,只有更好”,適合自己的就是更好的。
在葡萄選育品種問題上,有二個適應能力較強的品種可能適合我國大部分地區栽種,特別是在樓頂和陽臺上。一個是巨峰;二個是白香蕉。它們的優點是抗病害、高產、好管理,口感也不錯。缺點是商品性較差,因為它們是老品種。我就是選育了這二個品種的。它非常高產,品質也很好。這得益于水果幫論壇上一個叫“老太君”的樓頂種植葡萄高手的經驗介紹。他研究樓頂種植葡萄已多年,經驗告訴我們選育這二個品種是一個不錯的選擇。這正如所說:“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或許有人會問:品種選定后,在哪里才能弄到好的果苗呀?萬一買的果苗不好是不是......對于這一問題我能告訴你的是:葡萄的品質有相當大的一部分是可以在后天補上的。如果你認同了這一點就不會再糾結了。在接下來的介紹中我還會說到這一問題。
再次說修剪:說到修剪技術,很是讓人頭疼。這是因為專業的技術要求太繁雜。如:副梢處理、抹芽除梢、疏花疏果、冬季修剪、整形修剪、夏季修剪、結果枝摘心......實在是記不住太多的步驟。
修剪最主要的作用是控樹勢、定樹形和減少耗養。我采用的是一個經減化的辦法:
按季節分為:春季抹芽和冬季剪枝。
按時間分是:第一年少剪或不剪,第二年定向培養適當剪,第三年定形剪。
如:栽后的第一年任其生長,主要是培養一至二條主蔓;第二年在上年主蔓上長出的側枝中選出二條最強的留作主蔓,這樣一棵樹總共形成4個主蔓了。其余的側枝在冬季修剪中每枝預留3個芽眼后短截。第三年基本上形成所需的樹勢后要控制主蔓,作定形剪:將所有在當年長出來的枝條都視為側枝,并在冬季修剪中按照每枝預留3個芽眼后短截。以后就按照第三年的要求來操作。
春季抹芽:抹芽除了起到調節光照增加光合作用外,最主要的作用還是控產和提高品質。我的做法是:春芽在長到3厘米時,在主蔓上相臨的5個芽眼中抹掉中間的3個,只保留兩側的2個芽眼作結果枝;在上年短截的側枝長出的3個芽中,抹掉最下面的2個(靠里的2個較弱),只保留最上面的那個(靠外的較壯)作結果枝。這樣操作的結果是將整棵樹中大約60%的未來枝條去掉。以保證果的品質。
冬季剪枝:當年長出的(有些可能不結果)結果枝在進入冬季后,除了留作主蔓外,其余的枝條不管長了多長,都只保留3個芽眼后短截。這樣操作的結果是減緩了果樹的外延速度,同時也起到因控產而延長了果樹生命期的作用。
在春夏長出的所有巻須全部掐掉,減少耗養。
最后說供養:供養是我種植葡萄里所有技術中最關鍵或說核心的所在。一般的做法是:噴葉面化肥、施人畜液肥、埋基肥(包括動物尸體)、定期換土等。但難以做到的是怎樣才能連續平衡、安全適量的供養呢?對人說就是怎樣才能做到一日三餐,而且要吃得好吃得飽的意思。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就是樹葉覆蓋法。
所謂的樹葉覆蓋法就是在種植盆(或池)定植果樹后,在種植盆(或池)的土上面覆蓋一層干樹葉(約10CM),以起到保水保肥作用的方法。每當樹葉腐化約50%時應補充新的樹葉,如此反復。
樹葉容易找到且經濟,所以樹葉覆蓋法具有操作性。但在選用樹葉時應使用那些質地厚實容易腐化(如芒果樹葉、玉蘭樹葉、相思樹葉、玉米稈等)的為佳,而那些不易腐化(如松針、稻草等)的效果就差一些。所以應有所選擇。
我們知道,樹木有兩種根,一種是主根,往土里長得較深,起到穩固樹體的作用;另一種是毛細根(也叫營養根),在土里長得相對較淺,它具有尋水性和尋肥性。葡萄樹也具有這樣的特性。所以根據這一特點給種植盆(或池)覆蓋樹葉后,在盆與土之間就形成一個微型環境,在這個環境中很濕潤,集聚了大量的微生物,這些微生物日以繼夜的肯食樹葉的同時,制造了源源不斷的肥料(腐化的樹葉和微生物的排泄物),這時葡萄樹的毛細根(也叫營養根)為了尋肥就會上浮。樹根上浮有很多好處,如:吸養便捷且效能高、免去日后定期換土或埋基肥的麻煩。況且定期換土或埋基肥這2項做法還容易傷根影響生長。
但是,單純的樹葉覆蓋所制造出的養份似乎還是不夠的,所以應找一些動物性的肥源來補充。如動物的尸體、魚腸肚、吃剩的肉骨頭(須泡水洗去鹽分)等都是很好的動物性氮磷肥,平時將這些肥源置于盆土與樹葉之間就起到很好的施肥作用。
另外,對于盆栽葡萄不可或缺的一些條件或做法還有:
光照:樓頂和露臺不存在光照不足的問題,但如果陽臺照不到直射陽光,那就不適合盆栽葡萄了。
種植盆(池)的選擇:直筒盆優于梯形盆,這是因為同樣口徑的盆直筒盆盛土量大于梯形盆;方形池優于條形池,這是因為方形池更利于根系的伸展;泡沫箱和木質箱優于其他種植箱,這是因為這兩種箱隔溫效果好,最大限度地保持恒溫,利于葡萄生長;一般的種植盆盛土量(指干土)應大于25公斤,這樣才可能有較好的收成。瓦盆、陶盆優于瓷盆,這是因為前者透氣性好于后者。
土與果的比例:有葡萄種植高手做過實驗,以7斤土養一斤果時果品良好,當以5斤土養1斤果時果品差,所以這個比例不具有參考價值。我控制的比例是以10斤土養一斤果,果品優良。
果粒小的問題:每年冬剪后噴20%的硫酸鋅(每10天1次,連噴2次)是解決果粒小的有效措施。
保花保果:春天開花前噴0.3的硼砂2-3次可大大減少落花落果現象。
果酸的問題:在育果的過程中如果缺少磷鉀肥,果就會變酸。所以應在中果期以后每7天施予磷鉀肥,連施5-6次。以磷酸二氫鉀根施(此法相對安全)或葉面噴施(此法比例不準容易造成藥害)。當然如果平時埋予足夠的動物性源肥,以上這個步驟就免了。
澆水的問題:關于盆栽(池栽)葡萄澆水的方法很多如:季節法、天氣法、方位法等。這些方法的共同目的就是保持盆土的濕潤。這個濕潤度應該在50%至80%之間為佳。那么怎么計量這個濕潤度呢?這么吧:當澆透的盆土須10天曬干時,那么澆水后的第1天就是90%的濕潤度;第2天就是80%的濕潤度;第3天就是70%的濕潤度;第4天就是60%的濕潤度;第5天就是50%的濕潤度.
我的做法是:當盆(池)土半干時就及時補水,每次補水要澆透。盛夏葡萄葉面蒸騰和土面蒸發水量很大,這時要注意觀察盆土的濕潤度,特別是在小雨后的假濕現象,當盆土的濕潤度降至50%時要及時補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