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藝最新個展“游于藝·敦煌”將于2015年4月18日亮相望京SOHO美博空間(MEBOSPACE)。此次展覽由唐澤慧策劃,展出了藝術家武藝2010年至2014年在敦煌創作的部分油畫和水墨作品。
“敦煌”系列作為武藝對中國古典繪畫臨摹的一部分,與他廣為人知的“新馬坡”水墨系列和在巴黎、布拉格、日本等地的旅居寫生系列相平行,是藝術家近年來所展開的一項十分獨特的藝術實踐。從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到清代佚名畫家的《先賢像傳》,再到“敦煌”系列,武藝在對經典的傳移模寫中完成了一次美術史意義上的“文本之旅”。這其中所包含的不僅是筆墨、筆法的操演,更是在歷史的坐標系中重新發現和定義自我,是在更廣泛意義上的“文化的自覺”。
從1994年起,武藝二十多年來數次前往敦煌,并在2010年和2014年形成兩次創作高峰。武藝將自己臨摹敦煌的方式稱為“意臨”,不求以假亂真,再現原作,而是以敦煌壁畫為母本,通過自己的分析、體會,從自己的角度重新演繹敦煌壁畫。這些作品以題材分,有菩薩、飛天、伎樂天,也有佛經故事。無論是油畫,還是水墨,都有極強的書寫性,并充滿了武藝的個人趣味。他的臨摹大多是片段性的,尺幅不大,通常抽取原作中的一個或幾個形象,或是一個局部加以臨寫。有的可以辨識出原畫,有的在藝術家的演繹和重新組合中已無從考察。其中的一些作品將繪畫形象從原來的語境中抽離出來,安放在一個自然環境之中,使得作品獲得一種現場感,仿佛不是臨摹而是寫生的作品,《嬉戲圖》、《月牙泉》,皆是如此。
從藝術史的角度而言,武藝的“敦煌”系列不僅處在他自身“文本之旅”的脈絡中,也勾連著中國藝術家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敦煌情結和臨摹史。上世紀初敦煌石窟重新發現以來,張大千、傅抱石、關山月、韓樂然、董希文、葉淺予、詹建俊等幾代藝術家都曾朝圣敦煌,并留下了風格各異的臨摹作品。武藝一再談到如果不是被這些前輩藝術家的臨摹作品所感染,他不會萌生臨摹敦煌的念頭。他的這些作品不僅是在溝通和溫習敦煌所代表的古老的藝術傳統,也是在向二十世紀中國美術史上這些為保護、研究和傳播敦煌做出貢獻的前輩們致敬,是發端于上世紀四十年代的敦煌臨摹史在當代的延續和生長。
正如艾略特說,任何想在二十五歲之后還要繼續寫詩的人必須對“歷史的意識”有一種領悟,“不但要理解過去的過去性,而且還要理解過去的現存性”,歷史的意識“使一個作家敏銳地意識到自己在時間中的地位,自己和當代的關系。”這一點對于藝術家來也大抵如此。在談到為何要花這么多的時間和精力臨摹經典時,武藝說:“這是從心底里迸發出的強烈需求。在臨摹過程中,對前人的敬畏油然而生,敬畏也是一種幸福,這是在前些年從未有過的感受。慢慢體會到,在這個年齡光有本能有些不足,前人的滋養遠比本能豐富得多。”
對于二十世紀中葉的藝術家而言,敦煌這個乍然開放的民族藝術寶庫提供了西方藝術之外,中國美術尋求變革的另外一個資源和路徑。它不僅滋養了張大千、關山月這樣在中國畫傳統內部尋求變革的藝術家,也啟迪了韓樂然、董希文等對油畫民族化道路的探索。
對于武藝這一代藝術家而言,他們所處的文化和社會語境都已發生巨大變化,使他們能夠以一種較為從容的態度,以一種更開闊的比較性的文化視野來重新關照和評估自己的傳統。從《富春山居圖》,到《先賢像傳》,再到“敦煌”系列,武藝在一個更具縱深的歷史緯度上不斷調整著自身與傳統的關系,并以此厘清自身的創作脈絡,為下一段旅程積蓄能量。
展覽將持續至2015年6月17日。
月牙泉 50cm×40cm 布面油畫 2010
祥云圖 50cm×40cm 布面油畫 2010
舍身飼虎 80cm×100cm 布面油畫 2010
無量壽佛 66.5cm×44.5cm 紙本水墨 2014
菩薩 66.5cm×44.5cm 紙本水墨 2014
菩薩 66.5cm×44.5cm 紙本水墨 2014
菩薩 66.5cm×44.5cm 紙本水墨 2014
開往蘭州的火車 40cm×50cm 布面油畫 2010
莫高窟九層樓 50cm×40cm 布面油畫 2010
飛天 66.5cm×44.5cm 紙本水墨 2014
九層樓遠眺 40cm×50cm 布面油畫 2010
飛天 44.5cm×66.5cm 紙本水墨 2014
飛天 44.5cm×66.5cm 紙本水墨 2014
菩薩 66.5cm×44.5cm 紙本水墨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