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的時候老師告訴我們,詞是分為詞牌和標題,譬如陸游的《卜算子.詠梅》,前面的《卜算子》是詞牌,這是固定的形式;后面的《詠梅》則是標題。這樣就分得很清楚,也明白作者所要表達什么,在這首詞中自然是以梅花為主,以此為切入點,圍繞梅花展開來描寫。
詞的形式多各多樣,但是大部分的詞牌,還是沿用了古人的創作形式,畢竟有了一個范本,也有了一處約定俗成的規定,所以后人只能依照原有的詞牌格式去描寫。但是北宋才女李清照就不走尋常路,她把把原本是單調的《憶王孫》,改寫擴充為雙調,形成了一種新的格式。
《憶王孫》原為單調,一共是三十一字,在很多的古籍時也寫作“怨王孫”,這很可能是筆誤造成的。李清照擴充為雙調的《雙調憶王孫·賞荷》,可謂是寫出水平,不僅抒情同時也流露出了一種淡淡的憂傷。其實在李清照很多的詞中,我們都可以感受到她的孤獨,還有對于現實最深情的描寫,從而字里行間有著一種孤獨之感,也充滿了無限的憂愁。
湖上風來波浩渺。秋已暮、紅稀香少。水光山色與人親,說不盡、無窮好。
蓮子已成荷葉老。青露洗、蘋花汀草。眠沙鷗鷺不回頭,似也恨、人歸早。
李清照是北宋最具有創造力,最具有才華,最具有影響力的女詞人,她的詞自成一派,其中很多的名篇佳作不僅膾炙人口,還頻頻收錄進小學和初中的課本里,像《聲聲慢·尋尋覓覓》、《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醉花陰·薄霧濃云愁永晝》等等,那都是不朽的經典。
那這首《雙調憶王孫·賞荷》盡管在影響力上,不如前面的幾首,可也是難得的佳作,整首詞也是寫出得很有水平。整個的上片意境高遠,看似那么淡淡著筆,可是每一句都別具一格;微風輕拂著水面,波光浩渺,看上去很壯觀。已經是深秋時節,紅葉開始凋謝,香味也變得很淡薄。水光山色與人親近,看到眼前的景色,我真不知道說什么好,只能是默默地欣賞。
詞的下片很顯然融入了更為深沉的情感,也令這首詞中的悲傷氣息呼之欲出,池塘里的蓮子已經成熟,可是下面的蓮葉則是開始枯萎。清晨的露水沖洗著水中的蘋花,以及汀上的水草。眠伏在沙灘上的鷗鷺不愿意回頭,好像是在抱怨人們歸去太早了。這在幾句中李清照的所表達出來的情感很復雜,說明了詞人當時內心很孤獨,看到眼前開始枯萎的蓮葉,生出了許多的憂愁。
李清照在北宋文壇鼎鼎大名,可以與當時許多的大詞人比肩,而且她的詞情感細膩,無論是描寫風景,還有抒發孤獨的心境,那都是一絕。也正是由于她在文學上的成就,使得她千百年來,被后人所敬仰,成為了才女的代名詞,只要一提起到才女,人們立馬會想到她。
《雙調憶王孫·賞荷》這首詞無疑改寫得很成功,李清照從遠處的湖面入筆,從而層層推進,營造出了一種孤獨的意境。對于文人來說,到了秋天自然而然會傷感,會流露出一種孤獨之感。這首詞正是抓住了那一個瞬間,由此寫得很感人,每一句都有著一種淡淡憂傷,足以說明當時詞人是很悲苦,面對人生困境,還有當時的生活中的所遭受到打擊,讓李清照悲痛萬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