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從4歲讓梨的小圣人,到長大以后變成了殺兄弒母大惡人?實在不得不說,這又是一個先造神再滅神的大笑話
“融四歲,能讓梨”這六個字讓孔融成了我們這一代人最早認識的歷史人物之二,另一個,只能是砸缸的司馬光
我們先來看一下孔融讓梨的哥,孔褒,后漢書《孔融列傳》里面說到,在黨錮之禍中,一個叫張儉的黨人遭到通緝,到處都在抓捕他,張簡是哥哥孔褒的好友,就逃到了孔家,恰好這時候孔褒不在,孔融就收留了這名義士,后來事發張檢逃走,孔融孔褒兩兄弟被逮捕下獄
然后令人驚奇的一幕出現了,面對審訊的時候,孔融說人是我收留的,與哥哥無關,孔褒說這是我朋友與弟弟無關,孔融的母親這時候又說我是大人,家里管事之人,罪責在我,3個人搶著認罰,史稱一門爭死,最終孔褒被定罪,這明明兄友弟恭,卻成了孔融殺兄的證據,略微荒謬,此事之后,孔融沒能救下哥哥,但是他友愛兄長、凜然爭死的事跡卻流傳了下來
加之孔融是孔子的二十世孫,頂著這層身份,早年又因孝聞名,口才好,文章妙,在當時已為名滿天下的名士,所以很多人例如董卓袁紹曹操前后都曾拉攏孔融,雖然最后孔融死于曹操之手,但是這中間也有太多不得不說的事。
孔融職業生涯其實并不短,但是時局混亂,為人過于剛正又一心忠于漢室,仕途并不能說順利,總的來說,他是一心忠于漢室,184年,何進任大將軍的時候就要拜孔融為御史,孔融因為和上司不和,干脆托病歸家。之后被任為虎賁中郎將,相當于現在的中央警備團團長了,但當時董卓總攬朝政,想要廢掉漢少帝,孔融非常不滿,與董卓爭辯中也經常說些想要“撥亂反正”的話,董卓懷恨在心,最后把孔融調去北海國做國相,這個調任肯定是不安好心,雖是國相,但是當時的北海國是黃巾軍最為猖獗的地方,以至孔融后來被黃巾軍所圍,還是劉備發兵為他解了圍。
孔融在北海的六年時間,興辦學校,安撫百姓,重用本地名士,頗有治績,孔北海的名號也也是此時喊出來的,他被黃巾軍所圍,向劉備求救之時,劉備還驚呼“孔北海乃復知天下有劉備邪”
孔融身為孔子后人,名列“建安七子”之列,名聲成就大多在于他“文”的一面,于武,確實有點拿不出手了,建安元年(196年),袁紹的兒子袁譚率軍攻打北海,打了半年,已經短兵相接了,孔融還在“談笑自若,隱幾讀書”,最后北海淪陷,他才出逃山東,但是妻兒都被袁譚所擄。當然,此刻山東不是現在的山東,而是太行山以東。
同年,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遷都許昌,征召孔融進朝為官,剛開始是將作大匠,掌管宮室修建,后面升任少府,管理皇室私財和生活事務,并不算什么非常重要的職位。但是他孔子后人的身份,漢室忠臣的代表,曹操還是要給上幾分薄面。
只是,獻帝遷都標志著漢鼎已經移于曹家了,而孔融入朝,仍抱著興旺漢室的目的。孔融與曹操之間的政治矛盾也是不可避免了。
孔融初入許時,還曾作《六言詩》三首贊譽曹操接駕救難,是個好人。很快,隨著曹漢之間的矛盾加劇,孔融“見操雄詐漸著,數不能堪”,便各種寫文嘲諷曹操,“多侮慢之辭”。比如,寫《嘲曹公為子納甄氏書》,嘲諷曹操攻破鄴城,為兒子曹丕納袁紹次子袁熙的妻子甄宓。
最終,孔曹之間的矛盾發展到白熱化。因為孔融的某些言論和忠心漢室的態度,兼之孔融在士人中的影響越來越大,“海內英俊皆信服之”,這樣使曹操感到孔融對他的“大業”產生了威脅。
建安十三年的八月(208年9月),河南許昌刑場上日照當頭。孔融對他的三大罪行宣讀似聽非聽,自言自語:“饞邪害公正,浮云翳白日”,“生存多所慮,長寢萬事畢”
這一年,孔融55歲
這一年,曹操自為丞相,攻下荊州
這一年,赤壁之戰,孫劉聯軍大勝而歸
這一年,劉備又占領了荊州八郡中的江南四郡
歷史的長河還在不斷地流動,末朝的故事在其他人身上繼續講述,年少成名的孔融,他的人生就到此結束。
孔融這樣的一批漢末士族,只通文教不諳軍政,忠心但時逢末朝,實在沒有亂世救國之能,《后漢書》評論是“負其高氣,志在靖難,而才疏意廣,訖無成功”,如果身在盛世,以孔融的身份才識,應該是能有更大的抱負,而不是僅僅以四歲讓梨一事,出現但只出現在后世小學生的課本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