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最重要的幾件事,就是結婚生子,生老病死,自古以來,我國便是禮儀之邦,對這些事也是大有講究。
在很多農村地區,老人常說“紅事禮到人不怪,白事禮到人不收”,是什么意思?有何區別呢?
紅事禮到人不怪
這前半句俗語在民間一般有兩種解釋:
其一,這句話說的是,當辦喜事時,如果有陌生人貿然來道喜,主人是不能怪罪的。要知道,喜事講究的就是熱鬧喜慶,人越多越開心,也代表兩位新人收到的祝福越多,因此,主人開心都來不及,怎么會怪罪呢?
其二,把這句話分成兩部分,“紅事禮到”,指的是辦喜事時,如果只有禮錢到了人卻沒到場。“人不怪”就是說主人對此不會在意或怪罪的。
這是因為,一般選擇結婚的日子,都是良辰吉日,結婚的人肯定也比較多,親戚朋友中,可能不止你一個人結婚,他們一天可能要跑好幾家,去了這家,肯定就去不了下一家,所以只能禮到人不到,主人家一般也都能體諒。
況且辦喜事講究的是一個好彩頭,禮錢到了就相當于祝福送到了,人不到也不會有太大的影響。
白事禮到人不收
后半句俗語,我們也從兩個方面來解釋:
第一,家里有老人去世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所以親戚朋友理應抽出時間來參加老人的喪事,如果不來,則算是對老人的不敬,畢竟喪事最看重晚輩的心意。
而在實際生活中,一些老人可能會突然離世,喪事也就會辦的比較急,距離較遠的親朋好友,可能會趕不上喪禮。對于主人家來說,一般也是能理解的,但他們卻不會收禮錢,畢竟喪事看中的是心意而不是錢。
第二,辦喪事時,逝者的晚輩們一般都要守靈,事情也比較多,如果親朋好友只讓人捎了禮錢卻沒有親自出席,主人家也不會收這份錢,因為他們需要的是能夠幫忙的人,并不是那份禮錢。
如果有人在喪事辦完后才來家中探望上禮,那這就更加不妥了,是不吉利的表現。另外,親人們本就因老人去世傷心不已,一旦在事后來探望,會再次勾起他們的傷心回憶,可謂是火上澆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