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李鴻章,中學生可能會將他視為徹頭徹尾的惡棍,他們將他塑造為出賣祖國,簽署許多不平等條約的罪魁禍首。然而,如果你向一個大學生提出同樣的問題,他們會告訴你,李鴻章是一個充滿復雜性的人。他有著開放的思想,但同時也保守固執。他是一個真實的人,有優點也有缺點,且性格立體多面。
我們不能否認,李鴻章并不是一個賢明的官員。但在那個動蕩的年代,李鴻章為中國做出了他所能做的貢獻。以洋務運動為例,引進外國技術,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這本身就是對時代的一種積極響應。
1864年,李鴻章第一次親眼目睹了慈禧太后的真實面貌。他回家后,用八個字向他的兒子描述了慈禧太后的特性,一語中的。那么,是什么讓李鴻章在慈禧太后面前贏得了名聲?他是如何看待慈禧太后的?今天,你可能會了解到一個與眾不同的李鴻章。
要了解李鴻章的成長歷程,我們需要回溯到太平天國運動。在清朝的歷史長河中,對皇權最大的挑戰莫過于太平天國的農民起義。一開始,皇帝并未將這群農民和混亂的群眾看在眼里。
然而,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太平天國的力量如破竹之勢,他們的影響力越來越大,以至于威脅到了皇宮的安全。面對這種嚴峻的形勢,皇帝不得不采取行動。于是,他派出了李鴻章的父親李文安去組織民團抵抗太平天國。
隨著父親李文安奔赴前線,李鴻章也緊隨其后。眾人對于這個一直從事文官工作,乍看之下甚至連小雞都捉不住的李鴻章,并沒有多大期待。然而,李鴻章卻以他的才華和毅力,利用他學過的兵法和戰術,反復抵擋了太平天國的進攻,也為清軍提供了堅實的后盾。
甚至連他的父親李文安,也對這個顯現出戰略智慧和勇氣的兒子刮目相看。在李鴻章的領導下,他們的軍隊不斷取得勝利,而太平天國則不斷退步。當時的攝政者慈禧太后,每日都能接收到前線傳來的戰報,其中,李鴻章的名字時常出現在功勛名單之上,引起了她的注意。
在李鴻章的堅決戰斗下,清軍勢頭迅猛,開始擊敗太平天國的殘余部隊。太平天國內部也開始出現矛盾,很快就被李鴻章的軍隊打敗,喪失了戰斗力。
當看到太平天國這顆破壞清朝穩定的毒瘤被拔除,慈禧太后無比激動。當她得知前線的軍隊準備回京,她決定親自設宴,以此表達對功臣們的敬意和感謝。在這些功臣中,李鴻章自然是最引人矚目的。
1864年,這是李鴻章生平中的一個重要里程碑,他首次得以拜見權勢獨霸的慈禧太后。那一刻,李鴻章與其余大臣共同處于臺下,仰視著在至高無上位置上坐立的慈禧太后,她被人們捧在手心,猶如上天選派的女神。與之相比,皇帝更像是在慈禧太后的光環中黯然失色的配角。
李鴻章深知,現實的天下,真正掌控權杖的是慈禧太后。皇帝的決策,在慈禧太后的面前,如同清晨的薄霧,彌漫卻無力。無論這現實是否讓人接受,真相總是鐵面無私的。想要有所作為,就必須掌握住慈禧太后的性情。
然而,李鴻章并不是一個恣意追求權利的人。在慈禧太后封賞功臣之時,眾人都渴望自己的功績能被她看在眼里,唯獨李鴻章,簡潔有力地感謝了慈禧太后的賞識,未曾盡力渲染自己的功勞。反而由此,慈禧太后對他有了更深的印象。
在這次的見面中,慈禧太后對李鴻章頗為贊賞,甚至親自詢問他對朝廷發展的看法。李鴻章知道,這并非真心誠意的咨詢,但他也確實有些深思已久的想法。
他建議在全國實施洋務運動,打破清朝閉關鎖國的陳規,引入外國先進的觀念和技術。他的眼界不僅僅是眼前的榮譽,他希望將國家引向強大,希望給予國人以全新的希望。
慈禧太后在聽過李鴻章對未來的規劃之后,卻并未顯露出太多的熱情。作為一個傳統的統治者,她堅持保守的理念,認為現狀足夠安穩,沒有必要進行任何改變。就算是偏安一隅,只要保持清朝的權威,她便無所畏懼。因此,她不認同李鴻章的建議,也未有進一步的討論意愿。
回到家中,李鴻章對慈禧太后的固執感到不可思議。于是,當兒子好奇地詢問他與太后的見面情況時,李鴻章用八個字概括了他對慈禧太后的看法:“似有韜略,或無大才”。
這個評價無疑是精準且中肯的。
無可否認,慈禧太后是一個極有手腕的女性。能坐穩皇位這么多年,她必然擁有超乎尋常的智謀和勇氣。每日朝政的瑣碎事務就已經十分繁雜,而她卻能應對自如。
然而,她的弊端也同樣明顯。在這個世界不斷發展進步的時代,慈禧太后卻依然拒絕改變,滿足于現狀,不愿意向外開放,拒絕學習新知。李鴻章因此認為她“無大才”,因為她無法看到長期發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這也反映了李鴻章與慈禧太后的截然不同。他有自己的底線,他有自己的追求,他有自己的政治理想。
李鴻章,這個人并不只是一個簡單的政治角色。如果你仔細研究他的生平,你會發現他其實是一個富有個人魅力的人。他通曉政治游戲的規則,卻也能在其中找到新的可能性。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