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井岡山
毛澤東
山下旌旗在望,山頭鼓角相聞。敵軍圍困萬千重,我自巋然不動。
早已森嚴壁壘,更加眾志成城。黃洋界上炮聲隆,報道敵軍宵遁。
《西江月·井岡山》。中國軍視網發(資料圖片)
1928年8月底,井岡山根據地留守紅軍憑借天險,以兩個連的兵力在黃洋界哨口擊退了四個團的來犯敵軍。9月,毛澤東返回井岡山,得知黃洋界戰斗勝利,作詞《西江月·井岡山》來表達喜悅之情。
1927年9月9日,毛澤東領導發動湘贛邊界秋收起義。10月,他率領起義部隊來到井岡山。1928年4月,朱德、陳毅率南昌起義保留下來的部隊和湘南起義的農軍1萬多人陸續轉移到井岡山地區,與毛澤東領導的部隊勝利會師。井岡山根據地的發展,引起國民黨反動派的仇視。
1928年7月中旬,湘贛敵軍向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發動第一次“會剿”。第一次反“會剿”后期,由于湖南省委代表杜修經等人錯誤決定,指令二十八團、二十九團分兵向湘南冒進,結果遭致“八月失敗”。毛澤東當時正在永新指揮三十一團作戰,聞訊后當即命其第一營迅速撤回井岡山,他自己親率三十一團第三營前往湖南桂東方向迎還紅軍大隊。
8月下旬,就在朱德、陳毅率領的二十八團還在湘南,毛澤東率部前往桂東迎還紅軍大部隊之際,湘敵吳尚三個團、贛敵王均一個團從酃縣向井岡山猛撲而來,發動第二次“會剿”。29日,留守井岡山的紅四軍三十一團團長朱云卿、黨代表何挺穎等會同湘贛邊界特委同志召開作戰會議,作出戰斗部署:由三十一團第一營第一、三連守衛黃洋界哨口,三十二團第二營和特務連、酃縣赤衛隊守衛八面山等4個哨口;另由三十二團第一營、寧岡赤衛大隊和三十一團第一營第二連在山下主動游擊襲擾、牽制敵軍,捕其哨兵、斷其交通、截其糧草,使敵后方不固,疲于應付,難以集中全力進攻。
黃洋界保衛戰中用到的竹釘。中國軍視網發(資料圖片)
接到敵情后,中共寧岡縣委就按照紅軍的要求,領導大隴、喬林兩個鄉政府發出十萬火急的動員令,布置群眾連夜趕削竹釘,一夜之間就在從大隴、茅坪兩個方向通往山上的兩條小路上都筑起了“竹釘陣”,讓敵人無法通過,同時在通向哨口的山路上連夜修筑了竹籬笆障礙、滾木礌石、壕溝、射擊掩體等五重防線。
8月30日上午,湘敵吳尚部三個團從大隴方向進攻黃洋界。戰斗中,由于地形及竹釘陣等工事限制,敵只能沿著小路魚貫而上,這使敵兵力和火力無法充分展開,極大地抵消了其火力和兵力優勢。而紅軍在射擊掩體中以逸待勞,向下瞄準俯射,幾乎彈無虛發,敵為躲避子彈、滾木礌石而向路旁疏散隱蔽,又被竹釘、陷阱、土地雷等殺傷。整個戰斗中,敵人發動多次進攻,始終無法接近哨口。
“黃洋界上炮聲隆”所用的迫擊炮。中國軍視網發(資料圖片)
8月30日下午,敵吳尚部發起新一輪猛烈進攻。其時,紅軍將僅有的1門剛修好的迫擊炮運至黃洋界哨口,瞄準射出僅有的3發炮彈,唯一成功爆炸的炮彈精準命中敵設在腰子坑的前線指揮所,對敵指揮系統造成很大打擊。同時,隱蔽在附近山上的大量群眾搖旗、吶喊、吹號,在鐵桶中點燃鞭炮,一時間土槍、土炮齊發,滾木、礌石紛下,沖殺聲、沖鋒號聲以及鐵桶鞭炮發出的“機槍聲”鋪天蓋地,營造出漫山遍野是紅軍的景象。敵誤以為紅軍主力已回到井岡山,不敢再繼續進攻,趁夜退回酃縣,“會剿”草草收場。毛澤東和朱德率紅四軍主力回到井岡山,立即展開反攻,奪回失地。
黃洋界保衛戰勝利的意義不僅在于勝利地保衛了井岡山戰略基地,為紅四軍主力返回,打破敵人第二次“會剿”,恢復根據地,創造了條件;還在于此次戰斗充分調動了當地群眾的力量,在黃洋界筑下了一條“竹釘防線”,對毛澤東思想的核心之一——人民戰爭的形成有著重要意義。
(資料整理:張三豐,資料來源:學習時報、軍報解放、中國軍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