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有120名居民的德國Hooge島
在這些隨時都可能被風浪襲擊的小島上,民居都健在高高的土臺上
荷蘭又名Niederland,是低地的意思。荷蘭人筑堤建閘保地是世界著名的。2009年我們夫婦參加一個旅行團到德國西北角,面對北海(NorthSea)的Nordfriesland,也領略到一點人與海爭地的情況。在此住了四晚,有三整天的游覽節目:第一天看Eider河及Eiderstedt半島的海岸,第二天看度假勝地Sylt島,第三天看浪淹島Hooge。
這一段海岸及岸前的許多島嶼在公元九世紀前原是一大片低地,后來海水增高,經過多次風暴海潮之侵襲,形成海岸退卻,余下一些島嶼,島嶼與海岸之間是一片淺海,德文叫Wattenmeer。所謂Watt是每天兩次潮退時露出水面的淺灘,軟泥上還長了少許耐海水的草本植物,含水較多的軟泥里有環蟲及蚌生活在其中。這個淺海內的生態特殊,又是千萬只候鳥過境的棲息處,所以1985年辟為國家公園,嚴防垃圾及污水進入此淺海。2009年UNESCO更將此處定為自然遺產(英文Natureheritage,德文Natur erbe)。
流入此淺海之Eider河,兩岸地勢平坦,要筑堤防洪,堤后的土地肥沃,宜于農耕。但風暴大時,海水倒灌入河,常沖壞河堤。1962年的大風暴后,政府痛定思痛,在Eider河口建了堅固的攔水壩,壩中段是巨型的鐵水閘。普通潮汐閘門不關,強力風暴時關閘以免海潮沖壞河堤。由于閘門較河面窄很多,此處河水湍急,所以水閘旁還有一個船閘(英文Sluice,德文Schleuse),以便船只出入。
Eider河及北海圍成的Eiderstedt半島,沿海岸筑了高四五公尺的海堤,在半島西北角的Westerhever我們登堤瞭望。堤下的含鹽草地上長了許多不同顏色的小野花,據說這類草本植物能吸收海水而放出鹽分。較高處含鹽較少,還有羊群在放牧。草地后面是潮退后的淺灘,風光與我住的德國南方完全不同。沿路還可以看見許多房屋用蘆葦(德文叫Reet)蓋頂。據說以前也像中國農村窮戶用茅草蓋頂,但現在造價400歐/M2,只有經濟好的人家才用它,保持傳統風貌外還冬暖夏涼。
半島西南角上的SanktPeter-Ording市地勢較高,只有防泥土散失的低堤,由堤岸到海邊的沙灘至少有半公里寬,所以是著名的海水浴場。為便游人下水,由堤岸到海邊筑了一座四公尺寬的木橋,以免游人走沙灘太吃力。橋端的海濱飯店則筑在一高臺上,以防海潮淹沒。
Sylt島由北至南約40公里,東西向最窄處只半公里,島東一千年前原是陸地,現在是淺海。島西面對北海,看一片這一帶最美麗的沙灘,所以是度假勝地。問題是北海的浪潮往往將泥沙帶走,島最窄處筑防浪堤或堆六噸的水泥栓都不管用,有越來越窄的傾向。供海水浴的沙灘也每年變窄,要由海中抽沙用巨管送到海灘來,以補償損失的沙。島上各浴場總共每年要輸沙一百萬M3,工價每M3約4歐元。雖然此處氣溫教地中海低,但習慣于寒冷的北德人,如漢堡一帶居住的人,還是貪近,愛來此處度假。1927年筑了一條長達八公里的堤壩,由陸地通道島上,但只供火車行走,汽車及巴士要駛上火車運來此。島上約1/3地區是自然保護區,讓野生動物棲息,1/3是沙阜,阜上的植物不能任人踐踏,約1/6是農田,只剩1/6地區供建筑及游客休閑。
德文Hallig是被北海吞沒陸地所余下的島嶼,周圍不建堤防,在風暴高潮時,島幾乎全被淹沒,所以我暫譯為“浪淹島”。公元1362年前,這類島嶼上百,經1362年及1634年兩次巨型風暴后,大半島嶼消失,現只余下十個,最大的Langeness島占地9.6Km2。我們游覽的Hooge島占地5.6Km2,此島周圍還是筑了約1.5m高的低堤,以防止泥土散失而已。此處風貌特殊,每年招引約十萬游客來此。
島上要堆建四至五公尺高的土臺(德文Warft),風暴來時,這土臺仍露出水面,人們及牛羊可在臺上避潮。島上的地下水含鹽太多,所以從前要集雨水供飲用。集水坑供牛羊,集屋檐水到有蓋深桶中則專供人飲用。燃料就用干牛糞方塊,約一本字典大小,不臭,現在當然已改用煤油。1954年島上才通電,1960年引自來水到島上。
Hooge島上現尚余十個土臺,小的只有兩三幢房屋,最大的有15幢房屋。這最大的土臺上有陳列館,商店及幾家飯店,但最令游客感興趣的是一家小型電影院,專放一部約20分鐘風暴來襲的錄影,看了讓人驚心動魄,也令人領略島民向大自然斗爭的情況。旅游旺季時,島上居民絕大多數為游客服務,僅供人來往港口及大土臺的馬車就有十部左右,每部可載客30至40人。非旅游旺季,島上居民與政府合作,做些堤防修護工作等。島上現共有120居民,互相認識好像一個大家庭,所以絕大多數居民不愿永久離開這個孤島家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