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也在追《我的前半生》,感慨很多。
首先,這個世道對我們家庭主婦太不友善了,一會兒是“好吃懶做”的評價,一會兒是“老公一定會出軌”的斷言。相煎何太急啊,同學(xué)們。不是所有家庭主婦都買八萬塊錢鞋子不需要帶孩子做家務(wù)的好么?有很多就算買得起八萬塊錢鞋子的也在帶孩子做家務(wù)好么?
真的,咱們君子協(xié)定一下,我們不攻擊你們,你們不攻擊我們。我在這里表個態(tài),絕對不對任何人催婚、催生孩子、催生二胎,對職場媽媽欣賞加崇拜。懇請大家也不要對全職媽媽痛心疾首。“被老公拋棄后該怎么辦”的金玉良言,跟“年紀(jì)這么大不生孩子還生得出來么”一樣——血淋林的真理,但是真的不中聽。做人么,“姿態(tài)要好看一點。”
其次,關(guān)于“史上最牛小三”凌玲同學(xué),我看到很多文章分析她的套路。什么以退為進、柔弱勝剛強,在我看來,其實也挺簡單的,
日劇《我的危險妻子》里真理亞老師的套路我寫過了,這里再提煉一下中心思想:“愧疚——恐懼——誘導(dǎo)選擇”。跟我重復(fù)一下,“愧疚——恐懼——誘導(dǎo)選擇”,很簡單的三個步驟。不管是撬墻腳、回收老公,還是修理孩子管教下屬,都是很有用的一套程序,大家一起學(xué)起來哦。
第一步的打底情緒是“愧疚”,而愧疚的基礎(chǔ)是情感。所以首先要做什么?要對TA好啊!但這個好你不能說,要讓對方自己發(fā)現(xiàn)。
人心很奇怪,別人對你好,你會有壓力。如果這個壓力是對方給你的,你會逃避、會逆反、會反駁;但如果這個壓力是自己給的,你就有動力報答,如果報答不上,你就會愧疚。
所以呢,恃恩自重的人通常得不到對方的感激。人都有報恩的心理,如果報恩報不了,就必須合理化自己的行為。
“我都是為了你……”“當(dāng)年要不是我……”“我對你那么好……”“我真是瞎了眼,當(dāng)初才會……”這些話說一遍,含情脈脈說,委屈地說,說不定能喚起對方的愧疚,但是說多了、或者充滿怨氣地說,對方一定會逃避壓力,并且一定會合理化自己的行為。而你就是壓力源,不離開你離開誰?不光離開你還要恨你,連愧疚都得不到。
只有自己給的壓力,才是健康的、恒久的動力。所以,你對一個人好,要讓TA自己發(fā)現(xiàn),讓第三個人告訴TA,不能自己老是掛在嘴上。
當(dāng)TA自己發(fā)現(xiàn),又報恩不了,這時,TA會愧疚,就會想改變。恭喜你,你就完成了萬里長征的第一步了。
第二種情緒這時候要跟上,當(dāng)愧疚得差不多,但TA還搖擺不行動,就要立刻用“恐懼”。你會失去我的,你真的會失去我的,外面的世界那么壞,沒有我你可怎么辦?
凌玲的“恐懼”手段比較低級,就是破壞習(xí)慣。習(xí)慣給人帶來秩序感和安全感,突然破壞習(xí)慣就會破壞安全感,帶來未知的恐懼。分享個某情圣追女生技巧——每天晚上發(fā)條短信,不管對方回不回吧,就堅持每天發(fā)發(fā)個幾個月。突然有一天不發(fā)了,一般而言,對方就“恐懼”了。
《我的危險妻子》里真理亞老師用的“恐懼”比較兇殘,直接玩綁架,寄一個血淋林的指甲過來。這種眼見為實生理上的恐懼,帶來的影響要比破壞秩序感這種淺表恐懼大多了。
當(dāng)有“愧疚”和“恐懼”兩種情緒打底,下一步,就必須引導(dǎo)對方做出“自主”選擇。你要做的是帶戲,帶到對方以為是自己的選擇。凌玲比較有優(yōu)勢的是,同事都很捧場。一面夸獎她一面踩踏她,讓陳俊生愧疚感翻倍;另一方面,工作上真的是好幫手,離開她項目還做不下去,失去自然是恐懼的。
在這樣的得失權(quán)衡間,陳俊生同學(xué)就自以為做出了選擇。而既然“自己”選擇的,那他就一定無怨無悔一條道走到黑了。
羅子君跟凌玲對決差在哪里了呢?
兒子哭讓陳俊生愧疚、買個新沙發(fā)讓陳俊生愧疚,但是羅子君這邊從來沒有“恐懼”。
對方跟你攤牌,你苦苦哀求有什么用?剛才講的知識點再復(fù)習(xí)一遍,當(dāng)你給他壓力,他就會逃避,而且會合理化自己的行為。所以啊,我沒錯,只能是你無理取鬧、你一哭二鬧三上吊、你“呼吸都是錯”。正因為這樣,我離開你,才更是無比正確的。
所以,羅子君的“自殺”,在陳俊生眼里,帶來的不是“恐懼”,而是“壓力”。要注意其中的區(qū)別。
哪怕打他個措手不及,讓他回來看到人去樓空呢?
讓他看到過去的一切一夜之間面目全非,讓他自以為的習(xí)慣統(tǒng)統(tǒng)被顛覆一個不留。一邊是結(jié)婚十年,一邊是短暫外遇,羅子君如果真的找不出讓陳俊生“恐懼”的點,那真的是如原著所說,“技不如人”,自己認(rèn)栽就算了。
婚都離完了,平兒才讓陳俊生再次感到“愧疚”,羅子君才有了老金讓陳俊生“恐懼”。有什么用呢?
再復(fù)習(xí)一下我以前“外遇到底遇什么”里的觀點吧:因為有死亡這個大限,人的一生必定有兩個需求,安全需求,拓展需求。
外遇天然就是滿足拓展需求的,人只有一輩子,過一種人生,和同一個人在一起,多無聊。你不想知道生活還有什么別的可能么?
能和拓展需求相抗衡的,只有安全需求。我就是你的安全感,失去我,你會恐懼,會失去人生的秩序。這既是技巧,也是最終的基石。
最后想吐槽的一點,人人都說原著里的羅子君怎樣姿態(tài)漂亮,我怎么沒發(fā)現(xiàn)呢?我們看的是同一本小說么?
下面這段是書中羅子君對自己離婚后“事業(yè)”的評價。
“若與老張拆伙,我租不起那么大的地方辟作工廠,亦買不起必須的工具。況且我只有一點小聰明,至今連運用烤箱的常識都沒有。
每個人都贊子君離婚之后創(chuàng)出新局面,說得多了,連我自己都相信。什么新局面?人們對我要求太低,原以為我會自殺,或是餓死,居然兩件都沒發(fā)生,便算新局面?“
三十六歲生日之際,書中的子君是這樣的狀態(tài)。
“世事往往如此,想回頭也已經(jīng)來不及,即使你肯淪為劣馬,不一定有回頭草在等你。……
‘子君,你脫不掉金絲雀本色。’
‘是的。’我承認(rèn),‘我只需要一點點的安全感。’
……
‘子君,我害怕,你臉上那種消極絕望的表情,是我以前沒有見過的。’
我想到那個夢,在夢中看見那個自己,就是老張現(xiàn)在看到的子君吧。你別說,是怪可怕的。
‘我很累,我要回家。’
‘子君——’
‘不會有事的,我總有力氣痛環(huán)境搏斗。’
但其實巴不得一眠不起,久不久我會有盼望暴斃的時刻。”
那后來是怎樣原地滿血復(fù)活的呢?因為“單憑著著書人喜歡,半老徐娘出街晃一晃,露露臉,就有如意郎君十萬八千里路追上來。”
她又春風(fēng)得意地嫁了,便是廣大書迷印象中永遠的好姿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