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為綏化市北林區的原綏化市,自1862年(清同治元年)開發設鎮到現在,己有142年的歷史。當時稱北團林子。開發設鎮以來,歷經清朝末年、中華民國、偽滿時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進人快速發展階段。一直到上個世紀末撤市建區,具備了一定的城市規模。為了便于敘述北林區沿革,本文以開發設鎮前的北林,建國前的北林,撤市前的北林三段來敘述。
一、開發設鎮前的北林
地處黑龍江省中部的綏化市北林區,是現綏化市的市府所在地。座落于小興安嶺余脈與松嫩平原的銜接處。其北隔克音河、諾敏河與綏棱縣、海倫市相望,南與呼蘭、巴彥為鄰,西南接蘭西,西北以克音河、呼蘭河為界與望奎接壤,東邊與慶安毗連。也可以用“南帶松江、北枕興安、西接大慶油田,東鄰伊春林海”來概括。其版圖呈靴子狀。
在北林境內和周邊,已發現了舊石器時代有人類活動的痕跡與遺物。同時還發現了新石器時代遺址、墓葬品,反映了這里從母系氏族社會過渡到父系氏族社會階段的狀況。
至商周時期,黑龍江一帶有幾支較大的部落。其中,肅慎族比較大。史載,肅慎者虞夏以來大國也,一名息慎,又名稷慎,自虞舜至夏(禹)、商(湯)、周(發)時期,肅慎與中原華夏各族關系一直很密切,不斷來貢。武王克商,肅慎貢“楛矢石砮。大約在公元而三世紀左右。黑龍江一帶的穢族與貊族融合成了兼漁、獵、耕、牧的穢貊族。隨著私有制的發展、氏族社會逐漸解體、形成了部落。組織了部落聯盟,迅速地完成了向民族國家發展的預備過程。
黑龍江地區的第一個民族國家——扶余,是由穢貊人建立的。它的大致疆域是北達松嫩平原,東至張廣才嶺,西至蒙古邊界,南與高句麗相接。王都前期設在吉林省農安,后期遷今吉林市。也就是說北林區處于扶余國之內。這時是公元前三世紀,處于戰國末期。據《后漢書·扶余傳》記載:“國有君王,皆以六畜命官,有馬加、牛加、豬加、狗加……”等稱謂。( 文章閱讀網:www.sanwen.net )
西漢時,扶余已十分強大,攝于漢的聲威,向漢朝貢。公元前109年,漢在東北南部設樂浪、真蕃、玄莬、臨屯四郡,扶余受玄莬郡節制,建國600余年,于公元494年被肅慎人的后裔,即漢時稱挹婁,晉時稱為勿吉的民族推翻。
在扶余衰敗的過程中,公元410年,一部分遺民渡過那河(今松花江)在索離故地(即今松嫩平原)建成了豆莫婁(也稱達莫婁)政權。這個政權存在300多年,于公元724年為勿吉人的后裔靺鞨人和西部的室韋諸部分別占領。
公元707年,另一支靺鞨人的首領大祚榮在吉林敦化建立震國,后改稱渤海國,在渤海國的北方,由唐朝政府建立了黑水都督府。北林區及周邊地區,在黑水都督府范圍之內。渤海國立國200多年,于公元926年亡于契丹。渤海國在文王大欽茂時期開始興盛。到宣王大仁秀進人全盛時期。它開四郡邑,形成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一百三十余縣的龐大疆域。五京中的上京,十五府中的龍泉府、東平府、鐵利府等五府在黑龍江地區,國中人口300萬,其中黑龍江地區人口占170萬人左右。北林區一帶在上京龍泉府范圍之中。這是在渤海國的“海東盛國”時期。
公元926年,契丹人的首領耶律阿保機亡渤海國之后,以其太子耶律倍為人皇王,改渤海國為東丹國,意為東部契丹之國,將原渤海國的忽汗城改為天福城,定為王都。耶律阿保機死后,耶律德光即位為契丹皇帝,在皇族內哄中,東丹國被廢,耶律德光強遷黑龍江地區人口100多萬到遼陽,并將上京付之一炬。
耶律德光于公元946年滅石敬瑭建立的后晉,改契丹為遼,即皇帝位。在黑龍江西部泰來設上京道,在東部設五國節度使,在生女真的地區設女真國順化王府。北林區及周圍市具均屬女真人地區。女真人在隋唐時居于忽汗水(今牡丹江)流域,10世紀末遷居海古勒水(今阿城海溝河)。《金史》載,“自此遂定居于安出虎水(今阿什河)之側矣”。1114年,女真部在完顏阿骨打的帶領下,展開了滅遼的斗爭。于寧江州、出河店二役之后,于1115年建金國,都會寧府(今阿城白城)。哈爾濱附近的阿什河流域,是金代女真人肇興之地,故稱“金源”或“內陸”。設上京路,管轄蒲與、胡里改等一級路和會寧府及肇州。上京路和州縣并行的設有猛安謀克組織。據《金史·地理志》記載:“蒲與路南至上京六百七十里”來看,北林區及周邊的蘭西、青岡、望奎當屬蒲與路。
元滅宋金以后,成吉思汗把占領的土地大肆分封給宗親,成吉思汗的幼弟帖木哥斡惕赤斤據有了綏化一帶的領地。至明代,黑龍江流域設奴爾干都指揮使司,綏化一帶歸奴爾干都指揮使司管轄。
明朝末年,女真人南遷,以依蘭為中心,牡丹江下游的女真部先遷綏芬河、圖門江一帶,后遷建州,形成建州女真。愛新覺羅·奴爾哈赤建后金,統一黑龍江,順治時女真繼而奪取全國。1644年,清朝遷都北京后,設盛京昂邦章京于沈陽,綏化一帶均屬該昂邦章京所轄。1653年,順治又把松花江、黑龍江、烏蘇里江流域劃出來,包括庫頁島和尼布楚劃歸寧古塔將軍轄地。清康熙年間,感受沙俄對北部邊疆的戚脅,清政府努力加強北部邊防。于1683年設黑龍江將軍,駐愛琿城。1690年移駐嫩江縣,1699年移駐齊齊哈爾。1734年,即清雍正十二年置呼蘭守尉,綏化劃歸呼蘭守尉管理。
二、建國前的北林
清朝末年,隨著民族的融合,加之長城內外的戰亂和兵匪災荒,人口開始向北方遷徙,松嫩平原一帶的居民開始增加,居民點也開始增多。黑龍江將軍特普欽于1862年奏請設呼蘭直隸廳,駐巴彥蘇蘇(今巴彥縣),這一年,即1862年北團林子放荒拓墾,開發設鎮,即中興鎮,有協領駐防,屬呼蘭廳。從1862年開發設鎮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87年的時間內,北林區歷經清末(1862年至1911年)時期、民國(1911年至1932年)時期、日偽統治(1932年至1945年)時期、民主政權(1945年至1949年)時期。
l、清末時期
北團林子開發設鎮時有6家雜貨店、一家大車店,成立了公議會,修建了濠河(今泥河)吳老八木橋,并由商賈捐資修建了濠河11孔姜興大橋。光緒二年,即1876年經京旗荒務副都統付棟阿和巴彥蘇蘇武營協領蓋哈蘇批準,撥300戶滿州旗民,在北團林子西建20旗屯。每個旗屯京旗15戶,代墾旗丁15戶。旗為正白、廂黃、正黃、正紅4旗。從東往西為正白旗、廂黃旗、正黃旗、正紅旗。旗與旗之間距離為4。85公里。每旗設5個旗屯,從南往北排列為一二三四五屯,屯與屯之間距離為2。35公里(今綏勝、西長發、永安、紅旗、太平川鄉鎮一帶)。旗屯一律為滿族,平時耕地,戰時出兵打仗。旗署設協領統轄4旗。清政府派兵駐防北團林子。修筑了從北團林子至余慶(今慶安縣)道路110華里。至通肯城(今海倫縣)通路185華里。l885年(清光緒十一年)設綏化理事通判廳,改北團林子為綏化,這是綏化設治之始。對綏化有二種解釋,一是滿語音譯。綏化與滿語艾蒿音相同。此地在未開墾之前,盛長艾蒿。滿族視艾蒿為吉樣物。二是漢語字義。綏化有綏靖平化之意。廳轄境包括慶安、海倫、綏棱等地。1887年(清光緒十三年),綏化開始劃定城基,修筑城墻,城墻高7尺,寬5尺,泥土結構,總長6。62公里。1892年(清光緒十八年),綏化通判祿祥主持修建了綏化廳屬衙門(今北林區委、區政府院內)。1896年修建綏化城至巴彥蘇蘇道路路172華里,至興農鎮(綏棱)道路143華里。1902年設郵件支局,郵寄包裹信件,1904年設木稅總局和廣信公司。1905年,綏化由廳升府,府管綏化、余慶二廳。并改木稅局為稅務局。1906年以后,陸續設立了監獄、學校(在朝中址建高級小學一處,在雙河、十間房建小學各一處)、學務所、電報房、榷運分局、消防隊、師范講習所,1910年成立了師范學校。這一年黑龍江銀號在綏化制油廠建立丁電燈廠,綏化城開始使用電燈。在清朝最末一年,即1919年,設立了審判廳,設立了郵政分局。
2、民國時期
辛亥革命成功,建立中華民國。民國元年(1912年),綏化轄區重新劃分為3鎮2鄉,即津河鎮、永安鎮、克音鎮、上集鄉和雙河鄉。1913年匪首孫學武率3000土匪攻綏化城被擊敗,孫學武被梟首示眾。這年3月,改綏化府為綏化縣,設綏蘭道公署,轄綏化、慶城、望奎、海倫、蘭西、呼蘭、木蘭、通河、巴彥、湯原、鐵力、通北、龍鎮等13個縣區。道治所駐綏化。開辟了綏化通齊齊哈爾和雙龍鎮(望奎)2條道路,設立了講報杜、中華二等分局,開始匯兌業務。1914年,綏棱設治局劃出綏化,1915年,綏化城鄉設15個派出所,1916年建綏化公園。1917年設電話公司,1919年省在綏化建省立第二中學(省立一中設在齊齊哈爾)。從1921年到1939年的10年,先后建了粉米廠,改勸學所為教育局,改師范講習所為綏化初級師范學校,建立綏化漢醫學會,始建呼海鐵路,創辦《啟民白話報》建立綏化女子初級師范學校。在行政區劃上,1921年劃全縣為城鎮、津河、永安、克音四鎮和雙河鄉。1929年撤綏蘭道尹公署,改縣公署為縣政府,由黑龍江省直接管轄。本年黑龍江高等法院一分院在綏化設立,改綏化地方法院為附屬綏化地方法庭。1930年縣內設區自治,按警區設區公所5處。區下設鎮公所、鄉公所。縣政府門前道于1926年撤油路燈換電燈。
3、日偽統治時期
1931年發生“九一八”事變。1932年4月,日本騎兵96人由南門侵入綏化。9月,日軍平賀旅團入侵綏化城。日軍人侵后,先設偽縣公安局,并在雙河鎮設領事館,接著在城內成立偽縣公署,又改偽公安局為偽警察署,改全縣為城區和農村四鎮,即四方臺、雙河、津河、永安4鎮。1934年,綏化劃歸偽濱江省管轄,設地方法院和地方檢察廳。并在城東北修軍用飛機場。1938年,日偽推行保甲制。將全縣分為5區、19保、260甲、3682個牌。1939年,綏化又劃歸后成立的偽北安省管轄。
在經濟領域,于1932年將廣信火磨電燈廠改為日滿株式會社綏化制粉廠。設滿州中央銀行綏化支行。1934年,使用小豐滿電,綏化火磨發電廠停業,并于1937年在城東南建變電所一座。1938年在東門外建供電所和糧庫、大火鋸廠。1932年到1938年的五年間,還修建了偽綏化縣公署辦公大摟(原市人大灰樓,現已拆掉),架設了劉海船口木制大橋,推行了十進衡器制,開通了綏化至鐵力、神樹的鐵路。
1939年至1944年這5年左右的時期內,綏化的行政區劃沒有什么較大變化。劃歸北安省之后,城內幾家富商集資在東大街路北建起了金城電影院,設了縣立醫院,農村4鎮設了公療所。1941年5月15日綏化城內繁華區大火燒毀房屋6112間,死128人,傷203人。1943年,偽縣公署為防止抗日聯軍,將劉海船口東西19000坰河套劃歸國有,并將柳條通全部毀掉。這一年,綏化至佳木斯鐵路全線開通,日偽在綏化設鐵路分局。也是這一年,在北二路建起了油廠。
4、民主政權時期
1945年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祖國光復。1945年8月27日,抗聯干部孫志遠、李海清導引紅軍進入綏化,成為綏化解放日,9月13日陳雷到達綏化,開始主持綏化的工作。
綏化的民主政權是1945年11月13日建立的,這次會議由陳雷主持,99人參加,開會的地點是在九江樓飯店(現中心市場對過)。會上選舉了閆維哲為縣長、劉錚為秘書長,成立了綏化縣政府。劃全縣為城區、水安區、長發區、蔡家區、寶山區、紅五區、劉海區、泰安區、四方臺區、張維區津河區、雙河區共12個區。1946年2月28日,綏化縣又召開了第二次各界人民代表大會。這次會進舉了閆繼哲為縣長、劉錚、楊毅夫、楊柏、春雨蕃、劉連生、蘭慶豐7人為縣政府委員,白文成、郝春榮為候補委員的縣政府。
1946年8月17日,根據中共黑龍江省下發的《關于各縣工委正式稱縣委的決定》,劃全具為10個區,各區配備了區長。即城區區長霍遇吾、四方臺區區長劉連生、寶山區區長曉鐘、長發區區長楊海辰、永安區區長包達人、蔡家區區長常英男、津河區區長劉德勝、秦家區區長王鳳槐、張繼區區長李俊卿、雙河區區長廖光復。
綏化縣委成立不到兩個月,省委指示由綏化分成綏化、綏東兩縣。綏化縣閆繼哲任縣長。后何克任縣長,轄城區、寶山區、長發區、永安區、蔡家區;綏東縣陸平任具長,李杰任副縣長,轄津河區、秦家區、雙河區、四方臺區、張維區,縣政府駐雙河區。
1947年6月19日,根據黑嫩省政府106號文件,綏化、綏東合并為綏化縣,隸屈于黑龍江省,全縣仍轄12個區。
1948年,紅五區并入永安區、劉海區并入寶山區、增設興福區、三河區,全縣仍為12個區。I949年5月13日,改綏化縣政府為綏化縣人民政府。
三、撤市前的北林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1950年改城區人民政府為綏化鎮人民政府。1951年,全縣的行政區改變為:城區為第一區,寶山區為第二區,長發區為第三區,永安區為第四區,蔡家區為第五區,興福區為第六區,津河區為第七區,秦家區為第八區,四方臺區為第九區,張維區為第十區,三河區為第十一區,雙河區為第十二區。各區設區人民政府。
1952年經黑龍江省人民政府批準,設立了四方臺、永安兩個鎮,1955年又撤銷兩個鎮。四方臺并入第九區,永安鎮并入第四區。
1955年,綏化縣人民政府改為綏化縣人民委員會,第一區改為綏化鎮,設鎮人民委員會。其它11個區改為區公所,其中四方臺、永安為兩個村級鎮。全縣共有215個行政村,1036個自然屯。
1956年4月,全縣改劃為2鎮30個鄉。即綏化鎮、四方臺鎮2個鎮,勝利、新立、寶山、龍山、長發、紅旗、永安、連崗、蔡家、新華、太平、興福、新城、民主、東富、東津、利民、隆太、津河、三井、新生、團結、聯合、民吉、發展、三河、雙河、興和、五營、秦家30個鄉。
1958年,將30個鄉和四方臺鎮合并為9個大鄉,連綏化鎮,同時成立10個人民公社,實行一鄉一社,政社合一。
綏化鎮為紅旗人民公杜。寶山、勝利、新立三鄉合并成寶山鄉為寶山人民公社。長發鄉、龍山鄉合并成長發鄉為長發人民公社。水安鄉、連崗鄉、紅旗鄉合并成永安鄉為永安人民公社。蔡家鄉、大平鄉、新華鄉合并成新華鄉為新華人民公社。興福鄉、民主鄉、東富鄉、新城鄉合并成興福鄉為興福人民公社。津河鄉、東津鄉、利民鄉、隆太鄉合并成津河鄉為津河人民公杜。四方臺鎮、發展鄉、民吉鄉合并成四方臺鄉為四方臺人民公社。團結鄉、新生鄉、三井鄉、聯合鄉合并成團結鄉為團結人民公社。秦家鄉、三河鄉、五營鄉、興河鄉、雙河鄉合并成雙河鄉為雙河人民公社。
1960年,將紅旗人民公社改為綏化鎮人民公社。
1961年又將10個人民公社劃為25個公社。即:綏化鎮、連崗、永安、紅旗、長發、寶山、勝利、新華、太平、東富、興福、津河、利民、隆太、東津、秦家、雙河、三河、民吉、四方臺、新生、三井、聯合、五營、團結25個人民公社。下轄316個大隊,1118個生產隊。1962年,由雙河人公杜劃分出興和人民公杜。1966年11月l3日,由綏化鎮人民公社劃分出城郊人民公社。1969年綏化鎮人民公社改稱綏化鎮,至此,綏化全縣為1鎮26社。
1981年地名普查時,將長發公社改為西長發公社,勝利公社改為綏勝公社,太平公社改為太平川公社,團結公社改為張維公社,城郊公社改為北林公社。
l982年12月18日國務院以(1982)國函字275號文件通知黑龍江省人民政府,撤銷綏化縣,設立綏化市。黑龍江省人民政府以黑政函(1983)1號文件轉發給綏化行署。按上級指示,于1982年12月18日,撒銷了綏化縣,建立了綏化市。綏化市以原綏化縣的行政區域為綏化市的行政區域,仍由綏化行署管轄。
改市后,全市劃城鄉為6個辦事處、12個鎮、13個鄉。6個辦事處為吉泰、大有、紫來、愛路4個城內街道辦事處,東興、北林2個城郊辦事處。
劃鎮的是:張維、四方臺、秦家、綏勝、寶山、西長發、永安、三河、太平川、利民、津河、雙河12個鎮。其中永安和綏勝為滿族鎮。
劃鄉的是:東津、興福、興和、五營、新生、聯合、三井、新華、東富、隆太、民吉、紅旗、連崗13個鄉。其中興和鄉為朝鮮族自治鄉,紅旗鄉為滿族自治鄉。
這25個鄉鎮總轄232個村,計961個自然屯。城內四個辦事處設14個管理區,157個居民委,1052個居民組。郊區2個辦事處轄10個管理區,45個居民委。全市鄉鎮級建制31個,管理區和村級建制256個,自然屯和居民委總數達1163個,城鄉人口總計為769958人。
截止1998年底,綏化市城市規模為:工商企業達2449戶,其中國有1050戶,有各級各類市場90處,國內生產總值423968萬元,工農業總產值394299萬元,集市貿易額達45000萬元。社會消費品零售額達33688萬元,個體工商戶達38809戶;農業播種面積為173789公頃,糧豆總產量為980765噸,牲畜存欄數為88886頭,畜牧生產值達30741
萬元,水產品產量達22200噸,產值達17100萬元;林業產值達943萬元;工商稅收實現29140萬元,全口徑財政收入實現33688萬元,收支結算后,凈結余520萬元:全市幼兒園207所,小學263所,初中48所,高中11所,大學l所,電大l所,職工中專l所,職中4聽;農民中專l所,鄉鎮農民文化技術學校27所,村農民文化技術學校242所;全市共有衛生醫療機構36個,附屬門診保健所73個,駐綏單位醫療機構20個;全市公路總里程2286。6公里,有省級公路4條,134公里;縣級公路2條,62。2公里;鄉級公路16條,260公里;村級路1213條,1830公里;其中有高等級公路66。66公里。
1999年12月28日,國函(1999)154號文件同意黑龍江省撤銷綏化地區設立地級綏化市。2000年3月9日,黑龍江省人民政府轉發國務院《關于同意黑龍江省撤銷綏化地區設立地級綏化市批復的通知》(黑函【2000】40號)。根據上級文件,于2000年6月1日,撤消了綏化地區和縣級綏化市,設立地級綏化市,市人民政府駐新設立的北林區。北林區以原縣級綏化市的行政區域為北林區的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北二西路。綏化市轄原綏化地區的望奎縣、慶安縣、綏棱縣、蘭西縣、青岡縣、明水縣和新設立的北林區。原綏化地區的縣級安達市、肇東市和海倫市由省直轄,行政領導省里委托新設立的綏化市代管。文件明確指出,所需人員編制和經費由省自行解決。
撤市變區后,北林區農村進行撤并鄉、村,城內街道撤銷管理區,居委會整合為社區居委會,即形成現在的行政區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