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情緒失控時,父母不要壓制孩子釋放情緒,而是要幫助孩子學習正確的情緒表達方式。
強強在幼兒園翹首企盼爸爸的到來,一看到爸爸的身影,他就立刻撲了上去:“爸爸,爸爸,你怎么這么晚才來啊?我的冰淇淋呢?”“哦……糟糕,兒子,爸爸今天開了一天的會,下班晚了,把買冰淇淋的事忘記了。”爸爸一臉尷尬。
強強聽爸爸這么一說,小臉氣得一下子扭曲了,跳著腳沖爸爸喊:“你早上答應給我買的,我都等了一整天了,我還告訴了奇奇,說今天我爸爸會拿著冰淇淋來接我!爸爸趕忙安慰他:“寶貝兒,別生氣了,爸爸真是忘記了,下次絕對不會……”可此時的強強根本聽不進去爸爸說的話,他一邊大哭大鬧一邊大喊:“你是個大騙子!我討厭你!”
強強的哭鬧讓爸爸覺得自己在眾目睽睽之下很沒面子,爸爸有些生氣了:“閉嘴,你怎么能這樣和爸爸講話,太沒大沒小了。爸爸不就是忘記了,你至于發這么大火嗎?”爸爸邊說邊去拉強強的手,想快點離開,但強強不但不配合還開始對爸爸又踢又踹,爸爸只好連拉帶拽把他拖到車里。
強強的情緒完全失控,他大叫著踢打車門,爸爸終于怒不可遏:“你給我閉嘴,不許哭!你再敢動一下,我立馬把你扔下車去!”
憤怒從何而來?
人在受到傷害、感到挫敗,或失望、不安時,常會發怒,這是因為我們的心靈需要用這種方式保護自己,簡單地說,憤怒是心靈的一種防御機制。
每個人都有權了解、表達自己的情緒,孩子也一樣。不管什么情緒――包括憤怒――都應該表達出來。當孩子發火時,做父母的不應該壓制孩子,而是要幫助孩子學習正確的情緒表達方式。
大部分孩子都是根據自己感受到的情感,做出反射性的行為。他們在生氣時,會立即發火或用攻擊性的行為表達憤怒。
如果不在孩子小時候教他正確地調整自己的行為,等孩子進入青少年時期,攻擊性和暴力程度都會增強,甚至可能成為具有所謂爆發性性格的成人。
如何面對情緒失控的孩子?
首先,要搞清楚孩子發脾氣的原因,像上面提到的案例,強強因為爸爸忘記承諾,沒有帶著冰淇淋來接自己而失望、挫敗,進而產生憤怒。這時,幫助強強釋放憤怒的最好方法就是接納和聆聽。當孩子情緒爆發時,一味地指責和說教無濟于事,相反還會火上澆油,讓孩子的失控愈演愈烈。
當強強興奮地沖向爸爸要冰淇淋時, 如果爸爸能蹲下來――這個姿態本身就能緩解強強的情緒。接著,爸爸可以這樣說:“爸爸今天做了件錯事,你能幫幫爸爸嗎?”以便孩子從心理上能更容易地接受令人失望的事實。但由于氣質類型不同,有些孩子可能會繼續糾纏不休,再說孩子終歸是孩子,畢竟比成人更情緒化。在這種情況下,家長的接納和聆聽更加重要。
家長要給孩子時間釋放情緒,讓孩子好好體會自己的情緒。在孩子的情緒相對平靜時,擁抱孩子、安撫孩子,不要說“我知道你生氣的原因……”,而要問:“你為什么生氣?是不是爸爸忘記給你買冰淇淋,讓你很失望?”得到孩子的回答后,繼續問:“現在怎么做才會讓你覺得好一點兒呢?”這些問話可以幫助孩子弄清自己的情緒,并給孩子以啟發,讓孩子知道還有很多方法可以解決問題。
以身作則,做孩子的好榜樣
其實,孩子隨時隨地都在模仿身邊的大人,在如何處理自己情緒的問題上也不例外。大人消極處理壞情緒,例如不耐煩、郁悶或憤怒等,都會對孩子產生不利影響。榜樣的力量比口頭教育大得多,想要孩子正確處理自己的情緒,家長的以身作則最關鍵。如果家長連自己的情緒都控制不了,還指望孩子在這方面做得多好嗎?
所以,父母自己也要注意保持冷靜,不要平時教育孩子不能亂發脾氣,自己遇到了問題卻縱容情緒肆虐。父母言行不一致會讓孩子困惑:“為什么大人可以發怒,小孩卻不能?為什么別人可以對我發脾氣,我卻不能這樣對別人?”我們不能讓孩子感受到這樣的雙重標準。
當然父母也不是圣人,也會遇到這樣那樣的麻煩事,導致情緒波動。父母總有失去耐心的時候,如果事后我們能意識到錯誤,并及時向孩子道歉,孩子就可以從中學到至關重要的一課,即爸爸媽媽也在努力學習如何更好地把握情緒。
為了家庭的和諧和安寧,培養情緒的正能量至關重要。我們的日常行為會形成一種家庭模式,并通過我們的孩子代代相傳。
本文內容摘自我國著名心理專家柏燕誼新書《學點心理學 幫孩子養成高情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