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刺的運針手法:
一般來說,頭面部皮薄肉少的地方,應選較短較細的毫針(如0.5寸長,30~32號針);而皮厚肉多的軀干、四肢部腧穴,則應選較長較粗的毫針(如1.5~2.0寸長,28~30號針)。
針刺的運針手法。
選擇適當的體位
針刺前必須選擇適當的體位,以既有利于腧穴正確定位,又便于針刺施術操作和較長時間留針而不致疲勞為原則。
做好消毒工作
包括針具消毒、腧穴部皮膚的消毒和施術手指消毒。毫針的消毒可在75%的酒精內浸泡30~60分鐘。腧穴部皮膚上用75%酒精棉球擦拭。施術者的手,先用肥皂水洗刷干凈,再用酒精棉球涂擦。
兩種常用的進針法
單手進針法:右手的拇指和食指拿針,中指指端緊靠穴位,指腹抵住針身下段,當拇指和食指向下用力按壓時,中指隨即屈曲,將針刺入皮下。
雙手夾持進針法:左手拇指、食指捏住針身下段,露出針尖,右手拇指、食指夾持針柄,將針頭對準穴位,在接近皮膚時,雙手配合,迅速把針刺入皮下。
針刺的角度
直刺:針身與皮膚呈90度垂直刺入,適用于肌肉豐厚處的穴位。
斜刺:針身與皮膚約呈45度傾斜刺入,適用于不能深刺或不宜深刺的腧穴。
平刺:針身與皮膚呈15度~20度沿皮刺入,適用于皮肉淺薄處的穴位。
基本的行針手法
提插法:針尖進入一定深度后,將針從淺層插到深層,再由深層提到淺層,反復地提插。
捻轉法:針尖進入一定深度后,進行前后、左右的行針動作,反復多次。
“針感”
進針后施以一定的行針手法,使針刺部位產生經氣的感應,這種針下的感應叫做“得氣”,現代稱為“針感”。產生針感時,針下有沉重緊澀的感覺,在針刺部位有酸、脹、重、麻感。
出針的方法
出針時先以左手拇指和食指用消毒干棉球按于針孔周圍,右手持針作輕微捻轉并慢慢提至皮下,然后退出。出針后須用消毒干棉球壓迫針孔片刻,以防出血。
艾灸療法:
常用的艾制品。
艾炷:艾炷是將純凈的艾絨用手搓捏成圓錐體,常用于艾炷灸。施灸時,每燃盡1個艾炷,稱為1壯。
艾條:艾條又名艾卷,是用艾絨卷成的圓柱形長條。
藥艾條:常用藥艾條取肉桂、干姜,木香、獨活、細辛、白芷、雄黃、蒼術、沒藥、乳香、川椒各等份,研成細末。
艾灸法的分類。
艾炷灸法
艾炷灸法分為直接灸法和間接灸法。
直接灸:是將大小適宜的艾炷直接放在皮膚上施灸的方法(見圖①)。
溫灸器灸法
溫灸器是一種專門用于施灸的器具,用溫灸器施灸的方法稱溫灸器灸,臨床常用的有溫灸盒和溫灸筒。施灸時,將純艾絨或加摻藥物的艾絨裝入溫灸器的小筒點燃,將溫灸器的蓋扣好,然后置于穴位或應灸部位進行熨灸。熨灸時間以15~20分鐘為宜,直至所灸部位的皮膚紅潤。
本文來自網絡,不能作為診斷及醫療的依據,不代表本網站立場,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