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的八大菜系中,東北菜的確榜上無名。但這并沒不妨礙它在全國范圍內的走紅和受追捧。即便在遠離其發源地的廣東省,東北菜也非常受歡迎。這一點,住在深圳的我們深有體會。事實上,東北菜的形成過程也融合了一些中國其他菜系和漢族飲食的特點。東北菜的突出特點是一菜多味、咸甜分明、用料廣泛、火候足、滋味濃郁、色鮮味濃、酥爛香脆,其烹調方法長于熘、爆、扒、炸、燒、蒸、燉,以溜、炸、醬、燉為主要烹調手段。一般觀點認為:東北菜的代表菜有白肉血腸、鍋包肉、東北亂燉、溜肉段、地三鮮、豬肉燉粉條、小雞燉榛蘑、拔絲地瓜、醬骨架,殺豬菜等,此外,用大白菜做成酸菜和蘸醬菜也是東北飲食區別于其他菜系的一大特點。皇帝是東北人,他認為東北菜最大特點是其“家常”性和量大料足價格便宜,最適宜于大眾消費。
2014年8月15日,我等一干吃貨專程趕到哈爾濱市阿城區,唯一目的是去品嘗東北殺豬菜。為嘛來這兒?因為這里是東北殺豬菜的發源地啊。
皇帝是東北人,在奔馳的車子里十分驕傲滴對眾人說:俺們東北菜中,殺豬菜最具東北特色,沒有之一。今天你們是來對地方啦。
關于殺豬菜,有一段歷史典故。相傳公元1114年冬,女真完顏部首領完顏阿骨打起兵伐遼。當地百姓受遼人壓迫統治已久,聽說女真抗遼,遂甘愿殺盡自家豬供女真士兵食用。女真戰士飽食豬肉后士氣大振,趁夜色攻下了遼城。此后勢如破竹,次年建立金朝,定都阿城。
此后,殺豬菜就成了女真人接待貴客的最高禮儀。哈爾濱阿城舍利一帶曾長期作為金都皇家御用牲畜放養場。如此算來,當地殺豬菜習俗少說已有近千年歷史,冠以殺豬菜千年發源地的名頭名至實歸。
殺豬菜地不地道,關鍵在于兩點:血腸最考師傅功力;酸菜最看飯店品質。其實,血腸本身并沒有明顯的味道,關鍵在調味。蒜姜沫切塊大了就出疙瘩,也會淹沒血腸微弱的原味。切太碎又掛不住。蒜、蔥、姜比例也特有講究。阿城大蒜久負盛名,與豬血腸堪稱絕配。此外,烹制火候決定口感,全靠廚師經驗和感覺,時間短了,血腸要么不熟要么散碎;時間太長,血腸會出“馬蜂眼”,變澀變艮。好的血腸幼滑彈動,切口反光亮,調味淡而均勻,一塊入口,溫潤的香味立刻就能從嘴里進入鼻腔。
------------------------分割線---------------------------------
殺豬菜發源地——哈爾濱阿城舍利
2014年8月12日晚,我等在哈爾濱“最東北”民俗風情飯店吃來哈爾濱的第一頓飯。這里一大特色是可以邊吃邊觀賞東北二人轉表演。當然,人家的菜品也是相當誘人滴。他家的產品文化(其實也就是特色)可用四個字概括:“黑土特野”。黑:黑土之寶,越黑越健康。土:東北土菜,越土越滋味。特:龍江特產,越特越珍貴。野:越野越東北。
啥也別說了,上菜!
據資料記載:哈爾濱張包鋪始建于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至今已有一百多年歷史,是哈爾濱最有名的小吃鋪之一。相傳在清朝末年,一位張姓青年來到哈爾濱,隨身帶來了一手嫻熟的包子技藝,并在哈爾濱道外區開了一家包子鋪,取名“張包鋪”。因其包子做工細膩、皮薄餡大,很快便遠近聞名,成了當地的著名小吃。
張包鋪的包子具有如下特點:
選用鮮肥豬肉,肉餡用刀剁,不使用絞肉機。包子餡配料包括香油、大蔥、生姜、花椒面、味精、骨頭湯等,攪拌均勻,黏合一體,不滲湯、不漏水。包子皮采用半發面,充分揉和,堿口適當,皮薄而勻,底和肚薄厚一致。實行現點現包,現包現蒸。出屜的包子挺實白凈,一盤10個不壓不摞,用筷子一夾,上口張開,冒出熱氣,香味濃郁,鮮美可口。
張包鋪的包子品種很多,但以排骨包子最為有名。既然排骨包子最有名,俺們就來了2屜。其余三鮮肉包子1屜,鮮蝦仁肉包子1屜,豆腐包子1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