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一禪私人微信:xinyichangongyi
新朋友請點擊大標題下的藍色字“心一禪”或查找公眾號:xinyichan1,進行關注。
習慣培養是兩代人相互學習、共同成長的過程
父母要有智慧,你是讓孩子將來在世界上生存,最重要的不是名次,是品行,能不能友善相處,能不能有責任心,能不能有服務精神,這些是最重要的。
如何培養兒童的良好習慣呢。我認為以下三點很重要。
第一,習慣養成的內容。在良好習慣的具體內容上,既強調要繼承民族美德和優良傳統,堅持和弘揚民族精神,同時也要具有當今時代的特點,適應社會發展的趨勢。根據這一原則,我們將少年兒童學會做人、做事和學習三大方面的良好行為習慣歸結為12項重點內容,即:做人:真誠待人、誠實守信、認真負責、自信自強;做事:遵守規則、講究效率、友善合作、合理消費;學習:主動學習、獨立思考、學用結合、總結反思。
第二,習慣養成的方法。行為主義心理學認為,一種行為重復21天就會初步變為習慣,90天的重復可能形成穩定的習慣。也就是說,初步養成一個習慣需要21天,而形成一個穩定的習慣需要90天。我們的研究發現,不同的行為習慣形成的時間也不相同,總之是堅持的時間越長習慣越牢。一般來說,習慣的養成需要經過五個步驟,即提高認識、明確規范、持久訓練、及時評估、形成環境。其中,還需要采取許多具體的方法,如習慣培養的基本方法之一是加減法,也就是說,培養好習慣用加法,改正壞習慣用減法。
第三,習慣培養的原則。習慣養成的過程是一個從被動到主動再到自動的過程。良好習慣的培養是有層次和有重點的,在培養個人性習慣的同時,側重培養社會性習慣;在培養動作性習慣的同時,側重培養智慧性習慣;在培養傳統性習慣的同時,側重培養時代性習慣。習慣培養的基本原則是要尊重孩子,尊重孩子的主人地位。習慣培養的目標是什么呢?是培養良好習慣來解放孩子的大腦,讓孩子從一些低級的、束縛自己的不良行為習慣中解放出來。21世紀是兩代人相互學習、共同成長的世紀,習慣培養的過程也是兩代人相互學習、共同成長的過程。
完整的家庭教育需要三代人互動
孩子12歲之前尤其是6歲之前,特別需要與父母建立親密的親子依戀情感,這是孩子一生的安全感和幸福感的重要基礎。從教育規律上來講,在嬰幼兒階段,應以母親教育為主,小學階段父母教育參與各半,到了中學之后,以父親的教育為主。大部分孩子上了中學以后,母親的影響力在下降,父親的影響力在上升。因為父親意味著規則與監督,也意味著權威與可信賴。在沒有父親參與的情況下,孩子往往缺乏規則教育與必要監督,當遇到難題需要幫助時,孩子往往會缺乏一個可以信賴與參照的權威與榜樣,這可能正是青少年的許多社會問題的根源所在。而有大量的研究顯示,中國目前存在著普遍的父教缺失現象。這會使孩子的獨立性和責任感較差,退縮行為比較多,可能終身“缺鈣”。因此,“雙性化”教育是最理想的教育,比如相互支持和分工合作。
其次,也需要樹立一個觀念,三代人的互動才是完整的家庭教育。孩子既需要父輩的關愛,也需要與祖輩的交流。孩子非常需要看到爸爸媽媽如何對待自己的爸爸媽媽,也需要看到爺爺奶奶和姥姥姥爺怎么對待自己的孩子。但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調查也發現,祖輩帶的孩子較多任性、自私、肥胖等問題。可能的原因是,祖輩容易溺愛孩子。因此,由父母自己帶孩子并經常看望老人是最理想的模式,即使老人幫助白天帶,晚上也最好交給父母帶。這樣做雖然父母會辛苦一些,但親子關系會密切許多,孩子成長的障礙會自然減少,也可以解放老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