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人生的沉沉浮浮,生活的波波折折,我們真的需要多幾分淡然,多幾分平靜,多幾分灑脫,多幾分從容;真的需要活出行云流水般地自在和灑脫,讓自己在歲月的起伏跌宕中,看不見煩惱的痕跡,聽不到煩惱的喧嘩。得意時,看淡、逆境時,忍耐、失意時,隨緣。看淡人生,看淡生活;堅持自我,活好自己。坦蕩磊落、不卑不亢。不趨炎附勢,不摧眉折腰。活出一個自己想要的樣子。讓平靜淡然成為人生的一種境界。
《莊子》中說:“夫虛靜恬淡寂漠無為者,萬物之本也。”在莊子和道家看來,萬物的本性應該是這種狀態:虛靜、恬淡、寂寞、無為。這其中靜、淡兩個字尤為重要。《莊子》中說:水靜猶明,而況精神。圣人之心靜乎。天地之鑒也;萬物之鏡也。水靜了尚且能夠澄澈明麗,更何況人的精神。圣人的心里有靜的境界,所以圣人之心才能稱作映照天地和萬物的鏡子。虛則靜,靜則動,動則得矣。靜則無為,無為也則任事者責矣。無為則俞俞,俞俞者憂患不能處,年壽長矣。夫虛靜恬淡寂漠無為者,萬物之本也。明此以南鄉,堯之為君也;明此以北面,舜之為臣也。以此處上,帝王天子之德也;以此處下,玄圣素王之道也。以此退居而閑游江海,山林之士服;以此進為而撫世,則功大名顯而天下一也。靜而圣,動而王,無為也而尊,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夫明白于天地之德者,此之謂大本大宗,與天和者也;所以均調天下,與人和者也。與人和者,謂之人樂;與天和者,謂之天樂。
人若能夠擁有虛靜恬淡寂寞無為的境界,心便會淡靜充實,心境充實就能合于自然之理。心境淡靜就能從容自得,從容自得的人就不會身藏憂愁與禍患,自然會健康長壽。虛靜、恬淡、寂寞、無為,是萬物的根本。明白這個道理而居于帝王之位,就象唐堯作為國君;明白這個道理而居于臣下之位,就象虞舜作為臣屬。憑借這個道理而處于尊上的地位,就算是帝王治世的盛德;憑借這個道理而處于庶民百姓的地位,就算是通曉了玄圣素王的看法和主張。憑借這個道理退居閑游于江海,山林的隱士就推心折服;憑借這個道理進身仕林而安撫世間百姓,就能功業卓著名揚四海而使天下大同。清靜而成為玄圣,行動而成為帝王,無為方才能取得尊尚的地位,保持淳厚素樸的天性天下就沒有什么東西可以跟他媲美。明白天地以無為為本的規律,這就叫做把握了根本和宗原,而成為跟自然諧和的人;用此來均平萬物、順應民情,便是跟眾人諧和的人。跟人諧和的,稱作人樂;跟自然諧和的,就稱作天樂。
世界喧囂,人心浮躁。若要身心安穩,秘訣兩個字——“淡”與“靜”。不靜,不能從容灑脫;不淡,不能去除浮躁。人心靜了,才會悠然明朗;人心淡了,才會安然愜意。淡泊明志,寧靜致遠。心中恬靜,思想淡然,生活中的美好就會緊緊相伴。日常生活中能處處保持平靜的心態,不但可以意靜守竅,把握身體氣血運動的全面平衡,以達到養心健身的功效;而且還能全面、仔細地考慮問題,有助于處理好周圍的一切事情。所以,靜不僅可以修身養性,還是調節人的精神的法寶。
靜,是一種崇高的境界。只有心做到了平靜,才能克服虛妄、力戒焦慮、才會戒戒躁、防止違背規律、脫離客觀實際,才能做到心清意靜,獲得幸福人生。道教之祖老子講“清靜無為”佛祖釋迦牟尼主張“應生清靜心”,即“心靜才能感覺到真實的東西”。而我們只有讓心平靜下來,淡然地去看世界,去體會生活,才能使自己脫離世間的煩惱,變得高尚起來。因此,人不能不學會靜,因為靜,才會淡,。因為,淡和靜能給人帶來穎悟和殷實。有道是“心靜自然涼”。每臨大事有靜氣。靜使人在喧囂中,傾聽天籟,在跋涉中,展望前程。
靜,是一種美麗的狀態。世上美好的事物如花、如畫皆是歲月安然靜好的姿容。靜是一種神態、也是一種氣場。越是安靜的事物,越給了世界一種貴氣與大氣。物之本根,起于靜。物之終宿,止于靜。靜是天邊浮沉的閑云,靜是塵封已久古老的城門,靜是一卷泛著沉香的經,靜是寬容的慈悲,靜是覺悟的懺悔,靜是不動聲色的媚,靜是無與倫比的美。但凡有靜,無不是一場抵達靈魂深處收獲豐盈的修行。花靜則馥郁芬芳,暗香浮動,香濃不顯自生,生生不息。人靜則雍容華貴。不溫不火,氣沉丹田,素然祥和。不須刻意點綴,無須鑼鼓襯托,不用筆墨鐫刻;如蜻蜓點水,細膩入微。靜止既是吐露芬芬,又是呼吸吐納。唯靜止才可以拋下一切虛無,做真實的自己。而唯有本真,才符合中庸大道。唯找到“空”的境界,才可做到“吾日三省吾身”,發現審視一個原我,調整最好的自己,迎接一個最好的我。唯靜止與放空才可以面對紛繁與復雜,從容應對、瀟灑自如,做一個來去如風的賢者、運籌帷幄的智者。
靜,是一種靈魂的滋養,內外兼修。靜,是佛教至高的崇尚,坐禪論經,心靜如明明如鏡,塵埃落定。諸葛孔明《誡子書》有云: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心不靜,即使皈依佛門凈土,也會被塵世的燈紅酒綠所牽擾。 清心蘸墨,素心凝詩,蓮心涉世,靜心修身。人生不是為了活著做苦役, 不是為了得到而煩惱,不是為了更多的獲得和擁有,而是尋找生命的真諦,為了活出生命的價值。心能轉境,學會安心的生活,學會創造安靜平淡得生活,把內心的平淡和安靜活成自己可以移動的世界。用一顆安靜平淡懂的心順其自然,隨景隨性,承受悲歡和觀望喧囂;求得一份恬靜與悠然,只有心靜平淡,才會覺得一切都特別的美。所以他要做好自己,靜守歲月流轉,靜看細水流長,靜享春來秋去,靜待花好月圓。一顆平靜恬淡的心,宛若一樹菩提花開,雋永,凈透。無關風月,無關春秋。
靜,是一種習慣的養成,閑來生靜,把腳步放置于幽靜的山林里,坐落于亂石間沉思,躺在軟茸茸的草叢里曬曬太陽什么也不說,什么也不想。與心靈相語,聽靈魂彈唱,聽心之梵音,聽心之天籟。看山川輪廓,看煙起的自然灑脫,看云去的從容不迫。 靜是覺悟的懺悔,排泄心靈的累贅,獨善其身,清閑自在。心不靜,理不明,纏也不清。對于兩個爭執不休的人,如若任一方靜下心來;結、不解自解。理,不言自明。喋喋不休只會加重靈魂的負擔,靜亦是一種慈悲的寬容,寬容爭執,就是放松枷鎖。君子不廢言,淑女不妄語。出言必謹慎,吐語定三思。
靜,是一種做人的美德。心空靜美,惟靜為安。這種深邃的美由深至淺,由內而外。心靜則智生,心亂則愚起,平心靜氣是生活的態度,是成長的領悟。生活的最高境界是理解,人生的最高境界是心靜。以靜心看世界,世界便是一片充滿清幽安寧的綠洲,即使有鳥蟬噪,也會感受出“林愈靜山更幽”的意境來。心性之悠悠,生活之淡靜。全身心地沉浸到明月清風之中,便有通體爽快之感。心靜如水,依物隨心。花,靜靜的綻放,不為喝彩,只為這個世界曾經來過;水,潺潺的流淌,不為稱羨,只為心中執著干凈的信念;路,默默的延伸,不為坎坷,只為遠方心中美麗的風景。也許,生活中太多緣分,讓人感慨;也許,生活中很多遺憾,讓人無奈。但是,若能夠做到平靜淡然,就能享受到生命原本的靜美與色彩,領會到心靜如水的真諦。
然而,很多時候,靜,又是難以把握的。沒有超脫的心境,必然就會產生浮躁,于是就有了不平靜。看見別人有面子有錢,心里就動蕩不安;看見別人家庭幸福,就憤憤不平,看別人得到自己就心難受。內心看不得別人好。強烈的占有欲,成了不靜的根源。有了這樣的心態,必然或是利令智昏,或是鬼迷心竅,或是羨慕嫉妒恨……其后果可以想像。從哲學觀點講,靜是相對的,動是絕對的,運動是永恒的。當生活受挫時,要靜下來想一想;當與人交往不快時,要靜下來想一想,人還是要學會在淡靜中,學會嚴于律己,寬以待人。自己的愿望一時難以實現時,不要怨天尤人,牢騷滿腹,應想想自己。這需要淡與靜。只有淡然平靜,才能思而后搏。現實生活中的誘惑越來越多,難以讓人靜下來。但還是淡一點好,靜一點好。這不是妥協,不是退讓,而是一種調節和積蓄。多一分淡靜,少一些紛爭;多一分祥和,少一分災禍。淡與靜是人生的一種境界,得其精髓者,人生則少有挫折,多有收獲。也能使我們的生命日臻完美。
人生,總會有苦樂;生活,總會有得失。生活的阡陌中,不必讓自己背負太多,淡淡聽風,靜靜賞雨,藍天白云,高山流水,活著需要輕松。、許多時候,人活的不單單是物質,更是一種心態。靜下心來,平靜淡然間,會體會到淡淡的人生味道。姜太公釣魚是一類的安靜,因為,他釣的是賢君;楚莊王不鳴則已,是另一類安靜。因為,一鳴則可驚人。“淡”是大情懷。 人生最美是淡然。把過去的恩恩怨怨都拋到腦后,能夠留下來的是一份輕松自由的心情,讓人生有一種千帆過盡之后的坦然,如釋重負。“人淡如菊,心淡如水”。余生,就應該活成一個真實的自己,活得問心無愧獲得平靜淡然。人生因平靜而清雅,內心因淡然而快樂。生活是開水,不論冷熱,只要有適合的溫度就好;生活是品味,不論酸甜苦辣,只要有適合的品味就好。山有山的高度,水有水的深度,每個人都有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鞋舒服不舒服,只有自己的腳穿上才知道。不必攀比,不必抱怨,不必計較,不要強求,隨心就好,安樂就好。
淡薄名利,超然物外。心變得淡然了,也就平靜了。記得有一個詞,那就是“細水長流”。一個不斷前進的人,走得太慢,容易沒后勁,走得太快,容易摔跤。所以需要“淡然”,需要懂得“細水長流”的道理。要知道,每個人的起跑點都是不一樣的,走進社會以后,有些人有背景,進步很快,有些人沒背景,會身處低位。這樣,越是心急越吃不了熱豆腐,唯有讓水慢慢流淌,它才能緩緩地流入大海,這就叫水到渠成。越是走上坡路的人,心就越是要淡然。不困于心,不擾于情。把自己的心練就成無堅不摧的鉆石,既能抵御外物的侵擾,又能閃閃發光。所以說,越慢越有福氣。因為,唯有慢下來,人才能理智思考,唯有慢下來,才能在紛擾復雜的社會中,明白“眼觀六路,耳聽八方”的真諦。生活里,有很多轉瞬即逝,很多時候,說著說著就變了,聽著聽著就倦了,看著看著就厭了,跟著跟著就慢了,走著走著就散了,好著好著就淡了,想著想著就算了。所以,人生在世,要懂得和學會淡然平靜。
境由心生,人生美不美,在于心。心中有美的元素,眼前就有美的風景;心中有美的人,看誰都順眼。淡淡的心境,是拔掉心靈的雜草之后的一種純凈,就像一朵荷花,出淤泥而不染;還像一株野草,即便沒有人欣賞,也要獨自開花。人生最美是什么樣子?有人說,可以抵達夢想的遠方,所有想去的地方,都可以去一次;有人說,不缺錢花,可以隨便花,就過得美滋滋,每天都幸福;也有人說,這個世界從來都不會完美,每個人都不會完美一生,談不上美不美。其實,最美的人生,是放下了物欲之后的一種灑脫,是忘記悲痛之后的一種自由。心中有夢,腳下有路,不管人生是否圓滿,都是美滿的。混跡在物欲橫流的社會,能夠放下欲望,顯得那么彌足珍貴。多少人都在勸自己“放下”,但后來從未放下,欲望就像一條無形的繩索,把自己困住了,手腳動彈不得。只有真正懂得“放下”的人,才能得到解脫,從過去的困擾之中,走出來,走向人生的輝煌。
淡與靜是人生的真味。淡淡的花香,靜靜的月色,淡淡的山水,靜靜的云煙。淡中品味,靜中思索,那淡靜的禪意,有一種不可言說的雋永。隨性的思維方式會減少很多不必要的煩惱,太過于在乎往往會適得其反,并且給自已甚至他人帶來煩腦。以主觀思維來處事,大多想法是把自我放在了第一位置上,如事情并不如所愿,那煩惱、痛苦自然而生長。癡迷是煩惱的創造者,又癡又迷,失去了本性,豈有不苦之理?但是癡迷二字需分開來看,兩者在本質上就是不同。如單單論癡來說,這可以說是好事,癡可增長內心的滿足感,甚至而讓人快樂。而迷就不一樣了,迷會陷進去,久而久之不可自拔,苦惱自然生出生長。凡事自有度,過了這個度就癡迷,癡迷又怎樣認識自己,看透自已。所以說世事萬物可以癡,切記不可迷,要時刻保持心性的淡然平靜。
人生真正的成熟是心的淡與靜。現實的生活當中,煩惱總是滋生得太快,究其根本原因,就是想要得到的太多,欲望總是不能夠滿足。可是如果得不到,那煩腦就來。人都對美好的事物有追求,這是符合社會發展規律的,也能大大推動人類文明進步。但是,這世界上美好的事物那么多,要是如此的過分執著擁有,又怎們能夠心平靜人淡然?人生在世,若總擔心社會地位不夠顯赫,人生事業不夠發達,生活水平不夠富有,所求心愿不夠滿足,子女不能成才,朋友不夠敬重,身體多病衰弱,人我是非煩心……肚里填滿名位利益,心中充塞財勢欲望,那還有閑情閑情逸致去享受生活,欣賞自然?我們若能以臨濟無事人的平常心,去面對日常生活中的橫逆困頓、人我關系上的矛盾糾纏,做到積極謀事而不計較得失,做到“事忙心閑”,在“心閑”與“積極”之間尋找到一個度,其實也相似于尋找到了淡與靜的一種境界了。
現實的社會,世事紛雜,人心叵測。“沒有永遠的朋友,只要永遠的利益。”利益是人們的價值取向。在你過得如火如荼的時候,身邊有很多人巴結你,還有人天天在你耳邊說阿諛奉承的話,或許會覺得自己是世上最幸福的人。當你人生陷入低谷的時候,曾經天天吹捧你的人,不見了蹤影,天天圍著你轉的人,紛紛走開了。這時就會懂得,人情冷暖,世態炎涼。人生在世,當解天律,只有看淡人生,才會灑脫從容。要懂得平靜淡然的看待一切。學做一棵樹,傲然挺立,沒有悲歡的姿勢。一半在土里安詳,一半在風里飛揚,一半灑落陰涼,一半沐浴陽光,沉默,驕傲,自在,安詳。人非賢人,誰能無錯。人生應該順其自然,既不對過去懊喪嗟嘆,也不對現實斤斤計較,更不對未來抱有奢望,絕不要背著沉重的夢幻行囊,負重而往。
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淡與靜這點,說難也難,說簡單也簡單。關鍵還是看個人內心是否平靜,而內心的寧靜來自于看待事物、對待得失的態度,現在所得到的,未必以后一直擁有;現在失去的也未必永遠的失去。不以現在得到而感到無比快樂;也不應以現在失去而痛苦不已。因為,世事變遷得非常快,除了心是自己的,其它的都對于自已來說都是暫時的。極盡三千繁華,不過彈指一剎那,百年云煙過后,不過是一捧黃沙。放下就是知足,平靜就是心安,心順就是快樂,不貪就是淡然。人生其實就是一場修行,修的是一顆心,一顆平淡,平和,平靜的心。
生活中,學會淡靜,就會不去計較榮辱得失,就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就會活出自己的精彩;學會平和,就會適時清掃心靈污垢,就會心在路上,腳步輕盈,永不懈怠;學會平靜,就會淡看前花開花落,靜賞云卷云舒,就會盈一份灑脫,享受詩意的人生。人生的匆忙中,人們常常忙不擇路,趨之若鶩。為攀榮求富,為追名逐利,絞盡了腦汁,以至于,忘記了審視自己,忘記了這天地太大,而自己太渺小;忘記了,生活不只是有夢想,而人生真的不易。所以,人生之苦,苦于名利財富、苦于榮辱得失、苦于計較執著,苦于不懂知足。所以,在我們人生的這趟旅行中,若能讓心不被這諸多的人生之苦所覆蓋,若能以平淡、平和、寧靜的心態去生活,我們豈能活著不更愉悅不幸福?
生活并非姹紫嫣紅才算春天,平淡、平和、寧靜,才是恒久的芬芳。平淡的做人,不沉迷于幻想,不茫然于未來,不羨慕繁華,不刻意攀比,知道自己的分量,珍惜自己的人生,自然從容,豐潤底蘊,洗盡鉛華,真是為人,這才是人生大智慧。人生路上,一茶一飯有暖涼,一朝一夕有苦樂。任何時候,需要刻意追求的,用心駐守的是內心的淡然與平靜。人生的坎坷泥濘,風雨滄桑,痛苦委屈,無奈惆悵都應當以一顆平淡的心去面對。苦樂人生,不卑不亢,屬于自己的風景,不要錯過;不是自己的風景,只需淡靜以對,絕不去張望。人生本是一場不斷收獲不斷失去的旅程,我們只是在放棄與選擇中前行。水,越淡則越清澈;人,越淡就越快樂。看淡的誘惑越多,心境就會越淡靜。就會少去許多煩惱,得到更多快樂。淡然平靜能讓人的心變得清澈明朗,快樂自在。
生命可貴,在于能夠擁有一顆平淡,平和,寧靜的心。在面對復雜紛爭,又不能一一解釋明白時,這種崇高的境界,就會讓我們不爭名利,不計得失,就會讓我們心平氣和得去對待生活的給予,去珍惜上天的賜予,就會讓、內心裝下滿滿的幸福和知足。要知道,人生就是一次跋涉,只有前行,沒有退卻;要懂得,生命,是在于內心的豐盛,而不在于外在的擁有;要明白,做人要努力得到的不是呼風喚雨的能力,而是淡看風云的胸懷。無盡追求,會把自己弄得疲憊不堪,;攻于心計,會把自己變得世俗平庸;窮奢極欲,會傷害自己的身體健康;自私貪婪,只會敗壞自己的純潔心靈。如此,何不看淡,看透,鎖一份平淡,平和,寧靜于生命處,于人生路上且歌且行。
修得平常心,笑看世間事。人生的路上有很多的精彩,但更多的卻是平淡平靜。淡然于心,自在于世。云淡得悠閑,水淡育萬物。世間之事,紛紛擾擾,對錯得失,難求完美。若心不靜則人不淡。若凡事但求無愧于心,得失榮辱不介懷,自然就會落得知足常樂,清閑自在。如水人生,單純見底;云海煙波,飄拂于心。一片葉,落在哪里都是歸宿;一朵花,開在哪里都是芳香;一雙腳,走到哪里都是道路;一顆心,安到哪里都是幸福。人生路上,記得靜靜的敞開內心,保持內心的平淡。為人做到,不貪、不妒;不諂、不驕;不急、不躁,讓心自由的跳動。如此,即使沒有鮮花與掌聲,我們的內心世界也會遍布無邊的靚麗景色。
人生,要做自己的主人,就得要有一顆平淡,平和,平靜的心態。心態安好,幸福常存。人生在世,總想爭個高低上下,總想論個成敗得失,殊不知高與低,上與下,成與敗,得與失,都是人生的滋味。功名利祿來來往往,炎涼榮辱浮浮沉沉。人生百味,情最濃,人生繁華,淡最真。在我們生命的旅途中,最重要的是給人生一份平淡,給生命一份平和,給生活一份平靜,不戀過去,不懼未來,不困于情,不憾于心,無悔于生命,充實于生活,守一份心靜,淡然的安洽于這份心靜與知足。生活之中,有些事,輕輕放下,未必不是輕松。有些人,淡淡忘記,未必不是幸福。有些痛,淡淡看開,未必不是歷練。生活需要溫暖,人生,需要微笑。把快樂裝在心中,靜靜融化,慢慢擴散,心態好的人,則會與幸福常存。
人生的崇高境界是淡然與平靜。人生的悲歡離合,酸甜苦辣,皆系于心,學會淡靜,才能使生活變得簡單而快樂,面對失去,坦然豁達。做到淡然與平靜,方能從容人生。只有斷舍掉不必要的留戀與顧盼,才能集中精力活出更加美好的未來。人生苦短,要學會用淡然平靜的心去看待他人,看待自己,看待人生,看待生活。用一顆淡然平靜的心看世界,這是人生的一種定力。這種定力不是輕易就能夠具備的,它需要有一定的人生經歷,一定的人生修養,一定的心靈境界。它既包括一個人的意志、信念的修養,也包括品行、人格的修養,甚至還包括心靈的淬煉。這或許就是人的淡然和平靜。
人們總是渴望得到那種能為自己帶來幸福的活法。有的人活著只是為了追名逐利,吃喝玩樂,巧取豪奪,貪欲不禁。有的人則看透了世事,悟懂了人生,甘愿做個平靜淡然之人,淡泊名利,知足而樂,生活簡單,粗茶淡飯,以冷眼洞察社會,靜觀人生百態。人生若看淡了生死,一切就都無所謂了。這是人生至臻至高的境界。不因恩恩怨怨耿耿于懷,不因蠅蠅茍利郁悶寡歡。范仲淹說:“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他用平靜淡然的心態告訴我們,人生無論是順境還是逆境,無論是失敗還是成功,都要保持一種平靜淡然的心態,不因一時的失敗或逆境而妄自菲薄。平靜淡然是一種智慧。養一顆“淡靜”心,從容不迫、舉重若輕;養一身"淡靜"氣,平和淡然,超越自我。
人生需要一種淡定從容的靜氣,這樣才能活著灑脫從容,舒心愜意,才能得意不張揚,失意不消沉。人生短暫,活著就是幸福。人生于世,我們活著最重要的是要開拓出一種人生高度和寬度,活出自己應該享受的幸福和快樂。擁有平靜淡定的生活態度,是人生的真實幸福所在。一個人只做到寧靜淡然,才能守住自己的初心。身靜不如心靜,心靜貴在淡泊名利,做人應當增強自律,控制自己的欲望。古人云:"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商品經濟時代,一個人要能守住平靜,保持淡然之心很難,難就難在誘惑太多,難就難在把握自己。靜以修身,靜以養德。人生本來就是一場修行。本來人人都有追求,都需要幸福快樂的生活。人是有思維的,有控制力的,人需要自我修養,需要約束自己的行為,需要一顆平靜淡然的心。只有這樣,才能活出一個精彩的自我。
人只有心靈淡然平靜,才能拒絕世上的各種誘惑。一個人要立足于世,需要有健康的生活方式,高雅的生活情趣,平和的生活態度。不然,情趣低俗會使人空虛無聊,只講吃喝玩樂會失去了人生的真實意義,為自己的修身養性,應當主動自覺地不斷學習,擴展自己的知識面,深化自己的知識水平,增強自己的品位和修養,從身靜而入心靜,從靜中升華自己的修養、品格、情操和境界。淡泊名利,而不是急功近利;是順其自然,隨遇而安,而不是機關算盡,占盡便宜。總之,平靜淡然是一種好心態,做人不能為利是圖,不能被物欲所迷惑,如此,就能夠做到淡泊明志,寧靜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