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荊關是我們北京四瘋子“冀西迎春之旅”的第三站,它是內長城要塞,距北京180公里。因關城居于紫荊嶺上而得名。紫荊關是著名的軍事重地,在我國古代戰爭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太行八陘的第七陘,古稱蒲陰陘,宋時叫金陂關,后改今名。這里至今仍是大同通往北京的主要通道之一。
紫荊關城,四面各一門,南、北二門為交通要道。北門靠拒馬河,朝東開,石券門洞,門額有匾兩重,保存十分完好。上重題刻“河山帶礪”,下重題刻“紫荊關”,落款為“萬歷丁亥聊城傅光宅書”。
史載紫荊關發生過的戰爭達140多次,金貞祐元年(公元1213年)成吉思汗攻居庸關不克,分兵紫荊關擊敗金兵,又從內夾攻居庸關得手。明正統十四年(公元1449年)土木之變后,蒙古瓦剌部攻破紫荊關進逼北京。
紫荊關始建于戰國時代,秦漢時稱上谷關,宋遼時稱金坡關,后因嶺上紫荊盛開,改名紫荊關,同居庸關、倒馬關統稱為“內三關”,自古就是華北平原的重要門戶之一,屬兵家必爭之地。
紫荊關難守,一方面是與居庸關相比守方對紫荊關重視不夠,另一方面就是地勢原因。從西向東到紫荊關城下,關前開闊平坦,關后的山坡不高不陡,雖有拒馬河如帶但不足為憑,守方很被動。
紫荊關城兩翼,有城墻向兩側延伸,向東止于紫荊嶺上;向西沿河順山脊而行。有保定至大同的公路穿城墻豁口而過。這段城墻止于大盤石村。
當年八路軍和國軍曾幾次與日寇爭奪紫荊關。這最后的戰爭距今也有60年了,烽煙散盡的紫荊關卻面臨著新的“保衛”任務,因為它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明將于謙曾說:“險有輕重,則守有緩急,居庸、紫荊并為畿輔咽喉,論者嘗先居庸、而后紫荊,不知寇窺居庸其得入者十之三,寇窺紫荊其得入者十之七?!?/font>
1993年,紫荊關被確定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紫荊關獲得國家文物局與河北省文物局批準進行修復。修復工程于2002年開始動工。
自明成祖遷都北平(北京)后,更大興土木,修城建關。在正統、景泰、弘治、嘉靖、萬歷、崇禎年間,都曾改筑、擴建關城,增設城堡、隘口,開鑿盤山道等,使紫荊關形成了一個較完備的防御體系。
紫荊關村的歷史已經有2000多年了,因為是軍事要塞,從前關城中只有駐軍,老百姓都是散住在關城之外。直到抗日戰爭爆發后,陸續才有鄉親搬進城中。
關城的北門是向東開著的。據說這是由于原來北門外是滔滔拒馬河,所以只好向東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