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19日
到賀蘭山口看巖畫是一個驚喜,因為在我原來的概念里,賀蘭山似乎跟銀川并沒挨那么近,因而沒被列入這次銀川旅游的計劃中。到了銀川參團后才知道:我們第二天的行程里還有一處精彩的看點就是賀蘭山巖畫景區。單純“賀蘭山”這個名字就讓我激動不已,更何況在賀蘭山口的石壁上還有古代游牧民族留下的精美藝術珍寶——巖畫。
知道賀蘭山這個名字,當然要歸功于著名民族英雄岳飛,正是他寫的那首氣勢恢宏的詩詞《滿江紅》讓我第一次聽說了賀蘭山:“怒發沖冠,憑闌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賀蘭口距銀川城區50余公里,位于賀蘭山中段的賀蘭縣金山鄉境內。不過,我們不是從銀川出發的,而是在結束了張賢亮的“鎮北堡西部影視城”(后面再作介紹)后才拐到賀蘭山口的,回程時感覺這個景區距銀川市內確實不遠。賀蘭山腳下的土地既不是沙漠,也不是綠洲,更不是湖泊,屬于比較荒涼的戈壁地貌。旅游大巴越接近賀蘭山,“塞上江南”的感覺就越淡化,周圍的景物顯得十分蒼涼。
查找相關資料得知:賀蘭山巖畫風景區是國家4A級旅游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級風景名勝區。199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非正式世界文化遺產”名錄,2006年被建設部列入首批“中國國家自然與文化雙遺產”預備名錄,同年,獲得“中國最值得外國人去的50個地方”之金獎。由此可見,賀蘭山巖畫景區是一個非常吸引人的地方。
進入景區后,先去“銀川世界巖畫館”參觀。那座博物館看上去很新,應該建好沒多久。回來后查了一下資料:博物館建成于2008年,開放于當年的8月,總建筑面積約1400平方米。博物館的展柜和展臺上主要展出了賀蘭山發掘的巖畫、珍貴巖畫的拓片、巖畫照片等,通過這些展示,介紹了賀蘭山巖畫的特點、制作工藝、文化現象。除此之外,還介紹了我國巖畫的分布和各自的特點。
離開博物館后,乘坐景區電瓶車駛向賀蘭山口。賀蘭山口周邊的山峰最高海拔為1448米,將山口顯得深邃而悠遠,當地人俗稱其為“豁了口”,而巖畫景區就位于這個山口里的峽谷中。走進賀蘭山口,但見兩側山勢高峻,山石嶙峋,非常壯觀。峽谷底部原來是一條河道,可能是干旱的緣故,如今河床裸露著,只剩下一片碎碎的亂石。在寬闊的河床一側,有一條人工修建的小溪,將原本流在河道里的山泉水都引到這條小溪中了。小溪“叮叮咚咚”地流淌著,十分清澈,涼意沁人。
景區的講解員領著我們沿山口峽谷一路向里慢慢走去,沿途的峭壁上有很多精美的巖畫,景區工作人員已經細心地將巖畫用紅色圓點做了標識。這些巖畫有人像也有動物,動物以羊和馬居多,也有極少的生活場景圖。賀蘭山區在古代是匈奴、鮮卑、突厥、回鶻、吐蕃、黨項等北方少數民族駐牧游獵、生息繁衍的地方。他們把生產、生活的場景,鑿刻在賀蘭山的巖石上,來表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追求,再現了他們當時的審美觀、社會習俗和生活情趣。
巖畫中的經典之作是位于半山腰處的“太陽神”,它的位置至高無上,圖案也是最大的。之所以將這尊“太陽神”請到高處,估計是源于遠古人類對太陽的頂禮膜拜。要看到這尊巖畫,需要爬到陡峭的半山上去。這尊“太陽神”有一雙炯炯有神的重環雙眼,四周是光芒四射的線條,面部則是莊嚴肅穆的神情。不過,我看了以后卻聯想到了兒子幼兒園時期那稚嫩的人像畫,基本上都是類似的造型。呵呵~~
忽然間,聽得耳畔一聲驚呼,大家看巖畫的眼神都被吸引到山頂上了——原來是一只巖羊在山上行走、跳躍。只見它身姿輕巧、步履矯健,在嶙峋的山石間穿行如履平地。講解員告訴我們:現在是傍晚時分,到了巖羊下山喝水的時間了。果然,在那之后,我們又看到了一只又一只、一群又一群的巖羊在山巔上或山坡的石縫間穿行、跳躍,但由于山下游客太多,它們不敢下山。巖羊的顏色是一種保護色,與周邊山石的顏色極為接近,不細看還真不容易發現它們。它們一出現,巖畫成了參觀的“配角”啦。
在山口的石壁上,還看到一處人工堆砌的石質建筑,不明就里,只好請教講解員,小姑娘告訴我:那是古老的軍事設施,是明代修建的防御工事,不過距岳飛將軍“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已經很久遠了。在另一側山石上,還看到了古人題寫的石刻,應該也是明朝的。
這次西北之行,能夠到賀蘭山游覽,能夠看到精美的巖畫和可愛的巖羊,幸甚。
▲P25 一群巖羊在險峻的石坡上跳躍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