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的建筑布局分為外朝、內廷。外朝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為中心,是封建皇帝行使權力、舉行盛典的地方。內廷以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為中心,是封建帝王與后妃居住之所。
外朝的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合稱之為三大殿。可以說這是京城從南端的永定門到北端的鐘鼓樓,一條貫穿京城的中軸線上的心臟。尤其是太和殿,其是故宮內最大的一座宮殿。
其實,太和殿并不是用于上朝的,而是用來舉行各種典禮的場所。明清兩朝二十四位皇帝都在這里舉行盛大典禮,接受文武官員的朝賀。如皇帝登極即位、皇帝大婚、冊立皇后、命將出征,此外每年萬壽節、元旦、冬至三大節……。
明清皇帝上朝的地方主要在太和門、乾清門,稱之為“御門聽政”。如遇大事、要事,皇帝會在乾清宮召見大臣。慈禧垂簾聽政后,皇帝上朝的地方移到了養心殿。
這次,我們俱樂部的采風活動,為了展現故宮建筑的恢宏,對太和門和三大殿在一早入門和夕照時,進行了兩次拍攝。因而所上傳的圖片,是不同時分拍攝的。
↑(2)太和殿前臺階中間御道上的丹陛石(又稱陛階石) ,刻有九條蟠龍,有祥云、壽山等花紋,這是帝王身份的象征,。 ↑(3)太和殿面闊十一間,進深五間,建筑面積兩千三百多平米,為中國現存最大木構架建筑之一。太和殿屢遭焚毀,多次重建,今天所見為清代康熙三十四年重建后的形制。
↑(4)太和殿,明永樂十八年建成,稱奉天殿,嘉靖四十一年改稱皇極殿。清順治二年改為太和殿。
↑(5)太和殿共有七十二根大柱支撐其全部重量,其門窗上,部嵌成菱花格紋。下部浮雕云龍圖案,接榫處安有鐫刻龍紋的鎏金銅葉。
↑(6)圖為太和殿門上的云龍浮雕。也能看清接榫處有龍紋的鎏金銅葉。
↑(7)太和殿的大房檐下施以密集的斗拱,室內外梁枋上飾以級別最高的和璽彩畫。
↑(8)太和殿兩側和漢白玉臺基四周存放著許多鎏金銅缸。大缸腹寬口收、容量極大,裝滿著水,以備防火之用,稱為“門?!?。認為門前有了大海,就不會發生火災了。因此,大缸又被稱做“吉祥缸”、“太平缸”。
↑(9)鎏金銅缸來講,整個工藝非常復雜,當年八國聯軍入侵,在紫禁城中大肆掠奪。匪徒們用刺刀刮削鎏金銅缸上的鎏金,在大缸上留下了累累刀痕。這是帝國主義侵略中國、掠奪和摧殘我國古代文物的歷史見證。圖為銅缸上的獸面銅環。
↑(10)太和殿前有寬闊的平臺,俗稱月臺。臺上陳設日晷、嘉量各一,銅龜、銅鶴各一對,銅鼎18座。圖為月臺上的銅龜,背景為太和殿廣場西廡廊的弘義閣。
(11)龜和仙鶴是長壽之意,日晷是古代的計時器,嘉量是古代的標準量器,二者都是皇權的象征。圖為嘉量。
↑(12)圖為太和殿檐角尖端上的裝飾物:脊獸。從左起第一為騎鳳仙人,其次為鴟吻、鳳、獅子、海馬、天馬、狎魚、狻猊、獬豸、斗牛、行什。脊獸在古建筑上應該有多少,有著嚴格的等級,只有太和殿才能十樣齊全。
↑(13)太和殿內設九龍金漆寶座,寶座兩側排列六根直徑一米的瀝粉貼金云龍圖案的巨柱,所貼金箔采用深淺兩種顏色,使圖案突出鮮明。殿內金磚共鋪二尺見方的大金磚四千七百一十八塊。
↑(14)故宮現存做工最講究、裝飾最華貴、等級最高、雕鏤最精美的是太和殿中陳設的髹金漆云龍紋寶座,它設在大殿中央七層臺階的高臺上,后方擺設著七扇雕有云龍紋的髹金漆大屏風。寶座前兩側有四對陳設:寶象、甪端、仙鶴和香亭。
↑(15)太和殿匾額“建極綏猷”匾,為乾隆皇帝的御筆。寶座上方的藻井正中雕有蟠臥的巨龍,龍頭下探,口銜寶珠,并懸有軒轅鏡。
↑(16)太和殿 “金鑾寶座”,是明朝嘉靖年間制作的,椅圈上共有九條金龍纏繞,其中椅背中央的正龍最大。椅面之下的須彌底座上透雕雙龍戲珠。
↑(17)太和殿廣場兩側也設有東、西廡廊,各有數座庫房。主要存放帝皇大殿、大型儀式用的物件。
↑(18)和西廡廊的弘義閣相對,東廡廊上建有體仁閣。體仁閣設重樓9間,上下兩層,黃色琉璃瓦廡殿頂。上層樓7間,四面出廊,檐下為重昂五踩斗栱。
↑(19)太和殿兩側設有中左門和中右門。圖為西和太和殿漢白玉臺基相連,東接東廡廊的中左門。
↑(20)中右門和中左門,均為歇山式屋頂。屋頂兩側形成的三角形墻面,叫做山花。圖為中右門山花的描金圖案。
↑(21)通過太和殿西側通往中和殿的小門,可以遠眺北海白塔。
↑(22)太和殿的后面是中和殿和保和殿。中和殿平面呈正方形,面闊、進深各為3間,四面出廊,為單檐四角攢尖,屋面覆黃色琉璃瓦,中為銅胎鎏金寶頂。皇帝在中和殿通常都先接受主持慶典的官員朝拜和奏事,再到太和殿參與慶典。
↑(23)保和殿面闊9間,進深5間,屋頂為重檐歇山頂,上下檐角均安放9個脊獸,內外檐均為金龍和璽彩繪。順治帝福臨曾居住保和殿,時稱“位育宮”,大婚亦在此舉行。在乾隆五十四年殿試地點由太和殿移到保和殿。
↑(24)夕陽西斜,落日時分,我們又來到太和殿廣場。圖為在體仁閣前拍攝的太和殿全景。殿前的三層漢白玉臺基,有云龍云鳳望柱1488根,其裝飾手法之精。
↑(25)站在京城中軸線上,一條御道,貫穿太和門和三大殿。據史料記載:1945年8月15日,侵華日軍投降,抗戰取得勝利。是年10月10日,華北戰區的受降儀式就是在眼前的太和殿廣場舉行。當天,前來觀禮的總人數達到了十萬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