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外城東南角樓因緊鄰外城七座城門之一的左安門,又稱左安門角樓,始建于1439年,1955年消失。在歷時近兩年的復建工程后終于揭開神秘面紗。
由于左安門角樓歷史資料匱乏,只能由文物部門先期進行實地勘探。最終,依據清乾隆十五年《京城全圖》、1949年和1955年的地形平面圖,同時參照瑞典攝影師奧斯伍爾德·喜仁龍上世紀20年代為角樓留下的一張照片,文物專家發現,在經過多年東南二環護城河改道后,部分角樓原址已處于現在的護城河河道之內。最后經研究并確定復建方案,新的左安門角樓位置在南二環護城河內側,東南轉角處河道岸坡。
(上圖是在南二環護城河外側拍攝的角樓全景。)
為了更清楚地展現左安門角樓的現狀,我繞到護城河的內測,拍了一組照片,給博友過過目。
這就是被老百姓詬病的角樓的“角”。由于地方不足,施工方竟然將角樓的一個角,懸在半空!不知算不算古建業的發明創造。
左安門角樓的位置恰恰在東城區、豐臺區、朝陽區三區的交界處。
角樓的外側面,有兩排共六個箭窗。
角樓下面已經進行了綠化、美化。
登角樓的城門緊閉,原來說五一開放,現在不知道要托到哪天了?
在復建角樓的同時也復建了一段城墻,使角樓在城墻上的位置一目了然。
左安門角樓的里側,相當于過去“順城街”的地方,修了一條馬路。
馬路的對側是新建的一座“四合院”。
小馬路的景色。
在這條小馬路的西口,矗立著一座不起眼的“國保”級文物—— 左安門值房。(那可是真東西,不是復建的!)
【左安門值房】
古代值房建筑,是城門守軍駐守、居住用房,是城門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左安門值房建于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其建筑面闊五間,進深一間,前出廊。整體建筑為木結構,筒板瓦過壟脊屋面,建筑面積148.35平方米。近年給予整修保護。
左安門值房是北京“內九、外七、皇城四”20座老城門中,唯一現存的古代值房建筑,其地理位置為研究北京城各城門、城墻的坐標點定位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更由于它的“唯一性”,所以價值很高。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