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在兩漢之際自古印度和中亞傳至中國,憑教義和佛像傳教,早期又稱像教,但在中國西部的新疆,佛教的傳入則更早一些。
據查近年考古發現,東漢時四川樂山地區有著名的麻浩崖墓,麻浩崖墓一號墓前室東壁門楣石上,刻有一尊結跏趺坐的佛像,高37厘米,身著通肩天衣、頭為高肉髻、后有背光,右手施無畏印,這座東漢崖墓佛像可能為我國最早的佛像,這種造型至少延續至十六國時期。江蘇連云港孔望山佛教摩崖刻像初步證實也屬于東漢時期。這些都算是淺浮雕加刻畫的佛像。
我所拍攝的本土制作的最早佛造像(三國時期)是以魂瓶的形式出現,多以瓷塑佛像為主。十六國時期的佛造像多為銅鎏金。但幾乎不見明確標明東晉時代的佛造像(東晉名僧支道林卻如雷貫耳),有見到標南朝的。由于南北朝有不同的文化,佛像也表現出不同的地域性,南方佛像溫和清麗,北方佛像程靜雄壯,北魏孝文帝推行漢化后,南北佛像風格才趨于統一。石造佛像差不多從北魏孝文帝始興起,之前的石造佛像比較少見,北魏太武帝拓跋燾曾經滅佛,估計也毀了不少佛像。
東漢:公元25~220年
三國:公元220~280年
西晉:公元266~316年
東晉:公元317~420年
五胡十六國:公元304~439年
北朝(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和北周):公元386~581年
南朝(宋、齊、梁、陳):公元420~589年
東漢時期四川麻浩崖墓上的佛像(圖片來自網絡):
下面貼出三國至十六國時期、北魏早期的佛造像。
國博藏:
國博藏:
南京江寧區博物館藏:北京故宮藏:
國博藏:
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甘肅省博物館藏:
臺北故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