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塔名稱: | 觀音寺白塔 |
歸屬佛寺: | 觀音寺 |
始建年代: | 不詳 |
現(xiàn)存佛塔年代: | 遼代清寧四年(1058) |
所處省份: | 天津市 |
所在地址: | 薊縣城內(nèi)西門里 |
重點文保狀態(tài): | 第一批全國重點文保佛寺(1961) |
佛塔建筑之最: | 中國最大的三種塔型復(fù)合塔 |
塔的類型: | 樓閣、密檐、覆缽式復(fù)合塔 |
塔高度: | 30.6米 |
塔層數(shù): | 一層樓閣,兩層密檐,覆缽十三層相輪 |
塔材質(zhì): | 磚石塔 |
塔結(jié)構(gòu): | 八角形 |
觀音寺白塔始建年代不詳,史載于遼代清寧四年(1058)重建,該塔所在地薊縣古為漁陽郡,故塔原名漁陽郡塔,因與其北面300米處的獨樂寺原為一寺,故又名獨樂寺塔。此后明嘉靖、隆慶、萬歷及清乾隆朝均對其進行過修葺,但主要結(jié)構(gòu)和形制仍保持了遼代風(fēng)格。此塔因塔身白色,而獨樂寺又以供奉觀音為主尊,所以又被稱作為觀音寺白塔。獨樂寺觀音閣與白塔處于同一中軸線上,可見當(dāng)時的獨樂寺占地面積十分龐大。此塔塔高30.6米,形制特殊,采用了須彌座上建一層樓閣、兩層密檐式的八角形塔身,在樓閣南門內(nèi)設(shè)佛龕,龕內(nèi)壁繪有壁畫,東、西、北三面設(shè)假門。塔身的八角作三層小塔,飾寶蓋、蓮花。再施短檐兩重,上置八角形高大臺座,其上為覆缽式喇嘛塔,再上有相輪十三重和銅制剎頂。
觀音寺白塔造型奇特,只有北京云居寺北塔與其有相似之處,但其將樓閣式、密檐式與覆缽式塔型相復(fù)合的特點則更為明顯。觀音寺白塔的塔鈴十分清脆,歷久彌新,在“叮當(dāng)”聲中似乎在向人們述說著這千年的滄桑。觀音寺白塔在東南、西南、西北、東北四面均刻有緣起偈,闡釋世間萬物因緣和合真相,其塔身東南方向的緣起偈為“諸法因緣生/我說是因緣”,西南為“因緣盡故滅/我作如是說”,西北為“諸法從緣起/如來說是因”,東北為“彼法因緣盡/是大沙門說”。
1982年在進行搶救性維修時,發(fā)現(xiàn)在其塔內(nèi)還包有一塔,可能遼清寧四年(1058)重建白塔時是在原來的古塔外圍再行建塔保護。塔內(nèi)還找到了舍利石函,三面刻銘:前為“中京留守兼侍中韓知白葬定光佛舍利一十四尊。”右為“守司空輔國大師沙門思孝葬釋迦佛舍利六尊。”左為“知州守太子太保秦簽葬定光佛舍利二尊。清寧四年歲次戊戌四月二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