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主要的傳播范圍就是東亞及東南亞,在國內各大博物館看到過很多佛教文物,這次看到了印度、日本等國的佛教雕像,讓我增加了對佛教的了解。
印度是佛教的起源地,雖然在印度早已不是主導型的宗教,但展出的公元2—3世紀的石雕佛立像、2世紀的石雕龍王禮佛飾板、公元5世紀的石雕無頭坐佛像等,都展現了印度早期佛教藝術的獨特風采。
柬埔寨在古代深受印度教、佛教影響,這次展出了一件石雕蛇王納迦護佛像。蛇王納迦是我國佛教中沒有的,百度一下才知道,蛇王納迦護佛是在柬埔寨和泰國家喻戶曉的故事,也是常見的佛教雕像題材。
蛇王納迦護佛說的是佛陀成道后的第六個七天,在狂風暴雨中禪定修持,蛇王納迦把它的身體盤蜷起來,供佛陀安坐。還從佛陀身后升起它巨大的蛇頭至佛陀頭頂,張開成七支蛇頭,為佛陀遮風避雨。在這尊雕像中,佛陀身后的背板上有雕刻有七個蛇頭。蛇身、蛇頭的蛇紋雕刻的栩栩如生。
巴基斯坦展出的幾尊佛像都是來自健陀羅古國遺址,讓我們領略到來自健陀羅藝術故鄉的佛教造像。公元前4世紀馬其頓王國的亞歷山大東征到中亞一帶,帶來了希臘文化。后來,佛教傳入此地,逐漸成為主要信仰,廣建寺塔,開始為佛立像。
佛教最初在印度興起時是僅以象征符號暗示佛陀,沒有直接以人形塑造佛陀的形象。到了健陀羅,才開始有佛教造像。而健陀羅的佛像雕刻深受希臘藝術影響,史稱健陀羅藝術。希臘化的健陀羅佛像隨佛教經蔥嶺東傳到中國,原本高高隆起的鼻梁按照東方人的審美逐漸“削平”,嘴唇也越來越厚,但仍保留了細眉、長目、闊耳等特征,形成了中國的佛像藝術。在云岡等石窟,能明顯感受到健陀羅藝術的影響。
展出中有一件公元2—3世紀的佛陀及侍者浮雕殘像,乍看上去與希臘神廟的浮雕一個樣,不論是雕刻風格還是整體構圖,都很像。
阿富汗的展品中有一尊石雕佛立像,說明上介紹,是所謂“迦畢試樣式”,這是健陀羅藝術晚期的重要流派之一,在佛教造像史上有著重要意義。
古城迦畢試距喀布爾80公里,也是亞歷山大所建,曾是貴霜帝國夏都。這里的佛像造型與希臘化的犍陀羅佛像造型有很大不同,兼容了波斯祆教的影響。有學者認為,迦畢試樣式的“僧侶色彩濃于人文色彩”,換言之,犍陀羅造型那種希臘人文主義的、寫實性的、理想化的優美風格,已經轉化為概括的、正面的、宗教神秘主義的造型。其意義在于,簡潔的造型,“使佛像可以雕刻得非常高大,這些高大的佛像并配有多種不同的手勢可以表現要說明的事件,從而代替了早期通過敘述才能達到的效果”。
日本的展品中也有佛像,看上去很熟悉,與我國古代的佛教造像風格差不多,其佛教本來就是從中國傳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