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學者虞集,在《劉正奉塑記》一文中記載:元世忽必烈期間,始建大護國仁王寺,廣召天下能工巧匠,得正奉師。正奉師手藝非凡,其藝得尼泊爾阿尼哥真傳,神思妙合,遂為絕藝。凡兩都(元上都、元大都)名剎,有塑土、范金、摶換為佛者,一出正奉手,天下無以比者。
虞集所說劉正奉,名劉元,字秉元,薊之寶坻人,元朝雕塑家,官至昭文館大學士、正奉大夫,后人尊稱其為劉正奉。
元代佛像有塑土(泥塑)、范金(鑄造)、摶換三種制作方式。所謂摶換,即夾纻漆像,俗稱脫沙像。大悲寺的十八羅漢正是用摶換方法制作的。十八羅漢端坐于云石之上,或若有所思,或撫器作法,姿態各異,栩栩如生,堪稱曠世之作,實為八大處鎮山之寶。
更為奇特的是,十八羅漢像胎是用檀香木紛摻合細砂精制而成,至今仍能感到檀香繞梁、沁人心脾。
大悲寺的十八羅漢,曾經歷過一段輾轉流離、失而復得的故事。那是在“文革”初期,紅衛兵“破四舊”,塑像被粉碎,石碑被拉倒,經卷被焚燒。就在十八羅漢面臨粉身碎骨之際,已故八大處公園老職工楊儒有,冒著被打成“現行反革命”的危險,與北京市文物局聯系,乘著夜色將十八羅漢“請”上車,藏在廣化寺內。1978年,八大處公園管理處,輾轉多處,歷經坎坷,才把這稀世國寶“請”回八大處,重新奉安在大悲寺內。
大悲寺十八羅漢依次為注茶半托迦尊者、君徒般嘆尊者、阿氐多尊者、迦理迦尊者、實度羅跋羅惰阇尊者、因揭陀尊者、伽諸迦跋厘惰阇尊者、諾矩羅尊者、戌博迦尊者、蘇頻陀尊者、伽諾迦伐蹉尊者、跋陀羅尊者、那伽犀那尊者、半托迦尊者、伐阇羅弗多羅尊者、伐那婆斯尊者、羅怙羅尊者、迦葉尊者。
十八羅漢簡介
一、注茶半托迦尊者——看門羅漢
注茶半托迦尊者到各地去化緣,常常用拳頭叫屋內的人出來布施。有一次,因人家的房子腐朽,他不慎將房屋打爛,人家讓他道歉認錯。他回去問佛祖,佛祖說:“我賜給你一根錫杖,你以后去化緣,不用打門,用這錫杖在人家門上搖動,有緣的人,自會開門,如不開門,就是沒緣的人,改到別家去好了!”這[錫杖]上有幾個環,搖動時發出“錫錫”的聲音。人家聽到這聲音,果然開門布舍。
二.君徒般嘆尊者伏虎羅漢
傳說伏虎尊者所住的寺廟外,經常有猛虎因肚子餓長哮,伏虎尊者把自己的飯食分給這只老虎,時間一長了猛虎就被他降服了,常和他一起玩耍,故又稱他為伏虎羅漢。
三、阿氏多尊者——長眉羅漢
阿氏多,漢譯無比端正的意思。這位羅漢生下來就有兩條長長的白眉毛。原來他前世也是一位和尚,因為修行到老,眉毛都脫落了,脫剃兩條長眉毛,仍然修不成正果,死后再轉世為人,他父親送他入寺修行,修成羅漢果。迦諾迦伐厘情阇尊者、諾距羅尊者、
四、迦理迦尊者——騎象羅漢
象的梵文名迦理,迦理迦即騎象人之意。象是佛法的象征,比喻象的威力大,能耐勞又能致遠。迦理迦本是一位馴象師,出家修行而成正果,故名騎象羅漢。
五、實度羅跋羅惰尊者——坐鹿羅漢
這位羅漢本來是印度優陀延王的大臣,但他忽然發心去做和尚。優陀延王親自請他回轉做官,他怕國王糾纏,遂遁入深山修行。一日,皇宮前出現一名騎鹿和尚,御林軍連忙向國王報告,國王出來接他入宮,說國家仍然虛位以待,問他是否回來做官。他說回來是想導國王出家,他用種種比喻,說明各種欲念之可厭,國王讓位于太子,隨他出家而去。
六、因揭陀尊者——布袋羅漢
因揭陀相傳是印度一位捉蛇人,他捉蛇是為了方便行人免遭蛇咬。他捉蛇后拔去毒牙放生,因發善心而修成正果。他的布袋原是盛蛇的。相傳他在五代梁朝時在奉化出現,負一袋募化。后梁貞明三年(917)在岳林寺磐石上說佛偈曰:“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闭f完他便失蹤了。
七、迦諾迦伐厘情阇尊者舉缽羅漢
他原是一位化緣和尚,化緣的方法與眾不同,高舉鐵缽向人乞食。成道后,世人稱其為“舉缽羅漢”。他是一位慈悲平等托缽化緣的行者。藉托缽福利世人,予眾生種植福德,并為他們講說佛法,以身教、言教度化眾生。九、迦諾迦伐厘情阇尊者舉缽羅漢
他原是一位化緣和尚,化緣的方法與眾不同,高舉鐵缽向人乞食。成道后,世人稱其為“舉缽羅漢”。他是一位慈悲平等托缽化緣的行者。藉托缽福利世人,予眾生種植福德,并為他們講說佛法,以身教、言教度化眾生。
八、諾距羅尊者——靜坐羅漢
諾距羅可譯作大力士,是一位大力羅漢,原為一位戰士,力大無比。出家為和尚,修成正果。他的師父教他靜坐修行,放棄從前當戰士時那種打打殺殺的觀念,故而他在靜坐時仍現出大力士的體格。
九、戌博迦尊者——開心羅漢
戍博迦尊者,盛言即唐開元四年(716),來長安的善無畏尊者。他是中天蘭國王之太子,國王立他為儲君,他的弟因而作亂,他立即對弟弟說:“你來做皇帝,我去出家。”他的弟弟不信,他說:“我的心中只有佛,你不信,看看吧!” 說也奇怪,他打開衣服,弟弟看見他的心中果然有一佛,因此才相信他,不再作亂。
十、蘇頻陀尊者——托塔羅漢
托塔羅漢不是托塔天王,托塔天王是菩薩,菩薩和羅漢有分別:菩薩是“大乘”修成的果,而羅漢則是“小乘”修成的果。這羅漢名蘇頻陀,是佛祖釋迦牟尼所收的最后的一位弟子。他修到五神通,又修得非非想及非想定。他為了紀念師傅,特地把塔隨身攜帶,作為佛祖常在之意。
十一、迦諾迦代蹉尊者歡喜羅漢
迦諾迦代蹉尊者是古印度論師之一。論師即善于談論佛學的演說家及雄辯家。有人問他甚么叫做喜,他解釋說:由聽覺、視覺、嗅覺、味覺和觸覺而感到快樂之喜。又有人問他:“何謂之高慶?”他說:“不由耳眼口鼻手所感覺的快樂,就是高慶。例如誠如向佛,心覺佛在,即感快樂。”他在演說及辯論時,常帶笑容,又因論喜慶而名聞遐邇,故名歡喜羅漢。
十二、跋陀羅尊者——過江羅漢
跋陀羅,漢譯“賢”的意思。這位羅漢取名跋陀羅,另有原因。原來,印度有一種稀有的樹木,名叫跋陀羅。他的母親懷孕臨盆是在跋陀羅樹下產下他的,因此就為他取名跋陀羅,并將他送去寺門出家。相傳東印度群島的佛教,最初是由鈸陀羅傳去的。他由印度乘船到東印度群島中的爪哇島去,傳播佛法,因此稱之為過江羅漢。
十三、那迦犀那尊者——挖耳羅漢
那迦,漢譯“龍”的意思;犀那,漢譯“軍”的意思。那迦犀那,即龍的軍隊,比喻法力強大,有如龍的軍隊。這位羅漢住在印度半度坡山上。他也是一位論師,因論《耳根》而名聞印度。所謂耳根,是由于醒覺而生認識,是人類認識世界的六種根源之一。所謂六根清凈,耳根清凈是其中之一。佛教中除不聽各種淫邪聲音之外,更不可聽別人的秘密。因他論耳根最到家,故取挖耳之形,以示耳根清凈。
十四、半托迦尊者——探手羅漢
相傳他是藥叉神半遮羅之子。據《可哩底母經》說:古印度王舍城內一山邊有藥叉神,名叫婆多,北方犍陀多羅國又有一藥叉神名叫半遮羅,婆多與半遮羅的妻子同時懷孕,于是指腹為婚。婆多生女,半遮羅生子,半遮羅生子就是半托迦出家修成正果,也渡婆多的女兒成道。他被稱為探手羅漢,因他打坐時常用半迦坐法,此法是將一腿架于另一腿上,即單盤膝法,打坐完畢即將雙手舉起,長呼一口氣。
十五、伐阇羅弗多羅尊者笑獅羅漢
他身體魁梧健壯,儀容莊嚴凜然。據說,由于他往生從不殺生,廣績善緣,故此一生無病無痛,而且有五種不死的福力。故又稱他為“金剛子”,深受人們的贊美、尊敬。他雖有如此神通,但勤修如故,常常靜坐終日,端然不動。而且能言善辯,博學強記,通曉經書,能暢說妙法;但他難得說法,往往終日不語。他的師兄弟阿難詫異地問他:“尊者,你為何不開一次方便之門,暢說妙法呢?”尊者答到:“話說多了,不一定受人歡迎;盡管你句句值千金,卻往往會令人反感。我在寂靜中可得法樂,希望大家也能如此?!弊鹫呓洺⑿—{子帶在身邊,所以世人稱他為“笑獅羅漢”。
十六、伐那婆斯尊者——芭蕉羅漢
伐那婆期,漢譯“雨”的意思。相傳他出生時,雨下得正大,芭蕉樹被大雨打得沙沙作響,因此,其父為他取名雨。他出家后修成羅漢果。又相傳他喜在芭蕉下修行,故名芭蕉羅漢。
十七、羅怙羅尊者沉思羅漢
羅怙羅是印度一種星宿的名字。古印度認為,日食月宜是由一顆能蔽日月的星所造成。這位羅漢是在月食之時出世,故取名羅怙羅,即以該蔽日月之星命名。沉思羅漢沉思瞑想,在沉思中悟通一切趨凡脫俗,在沉思中能知人所不知,在行功時能行人所不能行。他的沉思,就是獲取智慧與行動。以“密行”修為著名。
十八、迦葉尊者降龍羅漢
傳說古印度有龍王用洪水淹那竭國,將佛經藏于龍宮。迦葉尊者降服了龍王,取回佛經,立了大功,故稱他為降龍羅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