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海寺坐落在北京石景山模式口翠微山南麓,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明正統(tǒng)四年(1439年)創(chuàng)建,歷時五年建成,弘治十七年(1504年)重修。
法海寺的寶貴遺產(chǎn)是大雄寶殿內(nèi)保存完整的十鋪明代壁畫,距今已有560多年。其藝術水平、繪制技術及保存完好程度,均為我國明代壁畫之最。
法海寺壁畫經(jīng)歷560余年,至今仍金碧輝煌,這在國內(nèi)外的壁畫中并不多見,壁畫中的圖案則反映了高超的繪畫水平。
法海寺壁畫之所以保存完好,除質(zhì)地好、建筑工藝科學外,還在于“瀝粉堆金”、“疊暈烘染”的繪法,其用色完全是礦物顏料,光用金方法就有七種之多。壁畫中的部位疊暈烘染竟達七層。如此考究、多樣、精細,在我國歷代壁畫中絕無僅有。
在法海寺的山門前,高聳著四棵參天古柏,好像是四大天王守護著寺院,人們叫它們“四大天王柏”。
大雄寶殿前,巍然屹立著兩棵巨大的白皮松,它們郁郁蔥蔥的綠冠高達30多米,西邊的一棵干周長達5.5米,東邊的一棵干周長5米。特別是西邊的一棵,比北海團城上著名的金代白皮松“白袍將軍”還粗壯。法海寺這兩棵白皮松是明代建寺時所植,距今已560多年。它們像兩條銀龍守護著大殿,人們稱為“白龍松”。
“曼陀羅藻井”。是現(xiàn)存為數(shù)不多的明代藻井的精品。藻井上圓下方,高一米有余,分三層,層層上收,最上層為圓形,中層為八角形,下層為正方形,頂部繪有曼陀羅,是典型的漢蔵藝術融合珍品。
明代壁畫在大雄寶殿展出。
明代壁畫珂羅版的復制品在藥師殿展出。
明代壁畫珍品在大雄寶殿展出,門票100元,為保護壁畫,室內(nèi)無光線,需持手電觀看,不可以拍照、錄像。此為安放在藥師殿的仿制品。(珂羅版方式復制)
法海寺全部10鋪壁畫,采用珂羅版方式(照相平版印刷復制工藝的一種)復制,歷時近兩年。這些壁畫按原樣大小復制,為了和原畫保持一致,局部采用手工描繪,可以體現(xiàn)真跡90%的原貌。壁畫復制品采用特制的進口宣紙,制作過程中使用了真金。(珂羅版方式復制)
明代壁畫最震撼的效果體現(xiàn)在《水月觀音像》上,高達3米多的水月觀音衣袂飄飄,服飾華麗。(珂羅版方式復制)
水月觀音像(局部),水月觀音周身纏繞著一條朦朧的白色輕紗,紗上綴有一朵朵六菱花,六個花瓣,每個花瓣由48根金線組成,細如蛛絲,精妙至極。(珂羅版方式復制)
壁畫采用了疊暈烘染法,就是將顏料層層疊染,這種技法在工筆重彩中應用廣泛,但法海寺壁畫藝高一籌的原因,除了技法更細膩(有時候暈染達到七層之多),在顏料用色上也頗為考究,較多采用上等的青金石、水晶、朱砂等天然礦物質(zhì)顏料,色彩層次鮮明。(珂羅版方式復制)
寺內(nèi)的精美壁畫中所繪人物形象惟妙惟肖,線條流暢,衣紋飄逸,色彩鮮艷。(珂羅版方式復制)
十鋪壁畫共繪有77個人物,姿態(tài)各異、栩栩如生。壁畫使用了大量黃金,側(cè)面觀看,壁畫凹凸有致,立體感極強,珂羅版仿制達不到真跡效果。雖是550余年前的作品,色彩依然艷麗。如此精美明代壁畫,不親自去參觀,是非常遺憾的一件事(珂羅版方式復制)
(珂羅版方式復制)
(珂羅版方式復制)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