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展覽共展出陜西省提供的311組件展品及清華大學(xué)藝術(shù)博物館的4件展品,其中一級文物達(dá)189組件。
展覽將持續(xù)至今年12月17日。
第二部分
“創(chuàng)制垂法”
周朝,分為西周(公元前11世紀(jì)中期-前771年)和東周(公元前770年-前256年)兩個時期,史書合稱為兩周。
周朝“名位不同,禮亦異數(shù)”,不同階層的“大宗”和“小宗”,分別享有不同的祭祀權(quán)。在這種新的宗法制度之下,“禮”既是制度實現(xiàn)的外在形式,也是制度運行的保證;祭祀不僅是一種純粹的禮儀形式,而且還是等級的象征;器、車服、名爵,號君之所司也,禮器(如青銅器和玉器)的制作和使用,在遵循基本的形制、紋飾、大小、數(shù)量、組合關(guān)系等前提下,成為標(biāo)明器主身份、權(quán)位的象征性標(biāo)志物,故孔子云:“器以藏禮,禮以行義”,“唯器與名不可以假人”。
豐鎬兩京故地、周人的發(fā)祥地周原(今岐山縣、扶風(fēng)縣和眉縣的一部分)和作為西周王畿區(qū)域的廣大關(guān)中平原等,擁有大量西周時期的文化遺存,本單元即是從中選取的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器”(如青銅器、玉器等)----它們,是西周思想、文化與藝術(shù)的精華所在。
05.乳釘紋四耳簋 西周早期 公元前11-前10世紀(jì) 高29.7cm 青銅 寶雞石鼓山西周墓地4號墓出土
陜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06.乳釘紋四耳簋 西周早期 公元前11-前10世紀(jì) 高29.7cm
青銅 寶雞石鼓山西周墓地4號墓出土 陜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1963年出土于陜西省寶雞市寶雞縣賈村鎮(zhèn)的“何尊”是一件典型的酒銅器代表。尊內(nèi)鑄有122字的銘文,其中“宅茲中國”為“中國”一詞最早的文字記載,記述的是周成王繼承周武王遺志,營建成周(今河南洛陽)之事。
08.何尊銘文拓片,紅線框出的就是“宅茲中國”四字
此件玉握飾是目前見到的周代最復(fù)雜奢華的握飾:它由一件玉握(玉立柱)和眾多玉貝、玉蠶、玉龜、玉獸面、玉珠、瑪瑙珠、料珠等穿成數(shù)串構(gòu)成。此件玉握飾用材考究,設(shè)計巧妙,工藝精美,令人嘆為觀止?,F(xiàn)場聽志愿者介紹,出土?xí)r玉立柱仍握在死者手中,瑪瑙珠傳則四散在手周圍。
我也是第一次見到這樣華美的玉握!站在那里久久不能移動腳步。
09.玉握飾 西周晚期到春秋早期 中央玉柱長10.2cm 韓城梁代村芮國墓地26號墓出土 陜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下列紅絨襯底整個展柜的文物圖片及09的玉握飾全部是國家一級文物哦(志愿者解說)。
僅從芮國桓公墓中出土的黃金器就多達(dá)48件。
其中金肩飾以鏤空加陰線手法雕刻,圖案左右對稱,人和龍的形象融為一體,這種形制的肩飾是首次發(fā)現(xiàn)(現(xiàn)場志愿者講解)。
金劍鞘則更為特別,那個年代劍鞘通常是皮革制成的,而出土的這支劍鞘正面呈尖圭形,鏤空雕出三組對稱的龍紋,龍張口露出獠牙。這是考古界迄今發(fā)現(xiàn)的先秦時期僅有的一支金劍鞘(現(xiàn)場志愿者講解)。
20.鏤空龍紋三角形金飾 西周 梁帶村芮國墓地27號墓出土 梁帶村芮國遺址博物館藏 國家一級文物
21.玉立人 西周 梁帶村芮國墓地26號墓出土 梁帶村芮國墓地遺址博物館藏
22.金劍鞘 西周 梁帶村芮國墓地27號墓出土 梁帶村芮國遺址博物館藏
23.玉鳥,神人鳳紋玉柄形器 西周 梁帶村芮國墓地502號墓出土 梁帶村芮國墓地遺址博物館藏
此怪獸為鷹嘴獸身。大耳環(huán)眼,頭生雙角。每角分四叉,叉端各浮雕有立耳環(huán)眼鷹嘴怪獸。怪獸彎頸低頭作角抵狀。尾卷成環(huán)形,亦作怪獸頭像。身驅(qū)及四肢上部滿飾凸云紋,頸及胸部以細(xì)線條刻劃成鬃毛。怪獸之角、尾、托座系分鑄焊接而成。
這件黃金制成的奇怪動物,身體似羊、嘴似鷹、角似鹿、蝎形尾,四蹄立于花瓣形托座上。怪獸的兩只抵角是由兩兩身相連、背相對的16只小鳥組成的,而且蝎形的尾巴也是一只小鳥的樣子。因此,這件小小的怪獸身上竟隱藏了十七只小鳥,體現(xiàn)出工匠們的睿智巧思和精湛做工。根據(jù)金怪獸底盤上的小孔,推測應(yīng)為冠飾。
27.細(xì)看怪獸足踏的金片四周有小孔,是用來縫在帽子上用的。國家一級文物
37.青銅車轅飾 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 公元前9世紀(jì)-前7世紀(jì) 長21.6厘米/29厘米/39.6厘米
青銅
國家一級文物秦公镈,通高75.1厘米,镈身高53厘米,舞寬30.4*26厘米,重62.5公斤。秦公镈造型雄偉,鼓部齊平,中起四道飛棱,側(cè)旁的兩道飛棱,形狀是九條蟠曲的飛龍,前后兩條則是五條飛龍和一只鳳鳥。舞部各有一龍一鳳,背對背,向后回首。紐上有環(huán)。镈身上下各有一條帶狀花紋,由變形的蟬紋與竊曲紋組成。
38.秦公镈 春秋早期 公元前8世紀(jì)-前7世紀(jì) 高75.1cm 青銅 1978年寶雞市陳倉區(qū)太公廟村出土 寶雞青銅博物館藏
其銘文居于镈的環(huán)形帶狀部位,空間較為寬松,文字較舒展,行列隨之疏朗,字法亦流美遒宛,是學(xué)習(xí)大篆的上佳作品。
謝謝關(guān)注!請看第三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