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人常說,南京最美的600米是明孝陵神道的深秋,我也是聽了這個傳說專門在彩葉漫天的時候來到神道,結果當晚一夜大風,葉子基本落沒了。明孝陵神道的布局十分奇怪,明顯地分成兩個部分,形成九十度的拐彎,兩部分神道也不是直線,有很自然的弧度。其實明孝陵前段設計都是沿山路的自然彎曲,從下馬坊、禁約碑、大金門、神功圣德碑碑亭、御橋、石像路、石望柱、翁仲路、欞星門。可以說是彎了好幾道灣。
我重點看了神道,官方介紹也把神道分成兩部分,前段叫石像路,神道中的動物都放在這一段,包括獅子、獬豸、駱駝、大象、麒麟、駿馬六類二十四只,動物造像缺乏藝術夸張,比較呆萌,以大象的體型最大,馬的造型很難看,但是粗壯有力,看民國時期的老照片,民眾與大象合影的照片最多,準確講這段叫動物石像路比較合適,這段動物石像路兩側的樹木是楓葉之類的彩葉林,當樹葉變色之后,與石獸形成炫目的景觀,是攝影家的取景之地。我本人并不喜歡這種景觀的設計,完全埋沒了石獸的風采,不如老照片中曠野列隊的氣勢,肅殺的秋草中突出列隊守護帝陵的高大石獸。
后段是石望柱打頭的石翁仲部分,這段石像是人像,沒有彩林相伴,全是柏樹,文臣武將各兩對,武將在前,文臣在后,與十三陵相比缺少了勛臣,開國的朱元璋殺了所有并肩作戰的功臣,為孫子坐穩江山打下基礎。而朱棣特意加上勛臣守護的地位,與老爹拉開的距離。文臣武將的衣飾是石刻最有細節的地方,這也是明代最早的石刻了,很多細節消失了。修復的手法不咋地,看老照片這些神道石像曾經都被密集的柵欄保護起來,1910年的事情,防護人為的破壞,其實最嚴重的損害是自然風化,越細節的石刻越容易損壞,趁早把品相最好的人像換到博物館,贗品的仿真性足以繼續守護隊列的整齊一致。
明孝陵已經融入大鐘山森林公園風景區的范疇,中山陵、美齡宮、靈谷寺、紫金山天文臺都是著名的建筑景觀,而整體植物規劃更是南京人的驕傲,騎行或徒步其中才是南京最有吸引力的旅行方式。我從博物院徒步到明孝陵,路兩側是高大的梧桐樹,路邊郊野園林小徑,途中包括琵琶湖邊的南京城城墻的射擊孔和沖毀的城墻遺址,短短行程,風景和古跡同在,給一個北京人視覺的享受,這是十朝金陵的魅力,我們趕上了最好的季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