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改革開放三十年中國共產黨文化發展戰略思想的演進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黨對文化發展戰略進行了長期不懈的探索,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毛澤東是偉大的戰略家,認為無論是革命戰爭、社會改造,還是經濟建設和文化建設,都應該有全局性的戰略指導思想。他的一些關于文化建設的戰略思想,至今仍是我們文化發展戰略研究的寶貴財富。例如,他的政治經濟文化三位一體思想,建設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的思想,以及繁榮文化的一系列方針原則,為我黨全面認識與把握新社會主義文化發展戰略提供了重要的理論遺產。這些具有創造性的戰略思想和系統性的文化理論,奠定了中國文化建設的基礎,對新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改革開放以來,我黨繼承了毛澤東關于文化建設的戰略理論,在文化建設新的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展我們黨關于文化發展戰略的思想,取得了豐碩的成果。考察這個生動的發展演進過程,深刻認識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的中央歷屆領導集體對文化發展戰略的探索及其成果,對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改革開放開始后中國文化發展戰略的發展(1978—1992

  以十一屆三中全會為起點,我國進入了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新時期,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生動實踐中,黨的第二代領導集體科學地總結以往文化建設的經驗教訓,對文化為人民大眾服務,為政治服務的方向進行了調整,創造性地提出并使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范疇,創造性地提出文化建設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戰略方針,豐富了毛澤東文化發展戰略思想,為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構建了基本的戰略框架。

  1、戰略方針:二為方向的調整。

  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毛澤東提出了文化工作要為人民大眾(工農兵)服務。這個方針指導了抗日戰爭后期解放區的文藝創作和新中國成立以后文藝創作的發展。但是,毛澤東在《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關于文藝從屬于政治的提法,關于把文藝作品的思想內容簡單地歸結為作品的第一標準的提法,關于把具有社會性的人性完全歸結為階級性的提法,是不確切的、片面的。文藝從屬于政治的提法,隨后演變成了文藝為政治服務的口號。這個不準確的口號連同文藝政治標準和人性階級性的不確切提法,對新中國成立后文藝的發展產生了不利的影響。這種不利的影響表現為:在文化領域以階級斗爭為綱,把兩個階級,兩條道路的斗爭當作文化領域的主要矛盾;經常地對文化工作者和文藝作品發動一種急風暴雨式的群眾批判,上綱上線;否定文化工作的主流和成績,認為在文化思想界被一條反黨反社會主義的黑線專了政,因而要堅決進行一場文化戰線上的社會主義大革命,徹底搞掉這條黑線。這也是導致十年動亂的重要原因之一。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鑒于黨的工作重點已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同時也鑒于新中國成立后文化工作的教訓,我們黨決定不再提文藝從屬于政治文藝為政治服務的口號,而提文藝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1980116日,鄧小平在《目前的形勢和任務》的講話中指出:我們現在不繼續提文藝從屬于政治這樣的口號,因為這個口號容易成為對文藝橫加干涉的理論根據,長期的實踐證明它對文藝的發展利少害多。但是,這當然不是說文藝可以脫離政治。文藝是不可能脫離政治的。任何進步的、革命的文藝工作者都不能不考慮作品的社會影響,不能不考慮人民的利益、國家的利益、黨的利益。培養社會主義新人就是政治……文藝工作對人民特別是青年的思想傾向有很大影響,對社會的安定團結有很大影響。” 1981129日,《中共中央關于當前報刊新聞廣播宣傳方針的決定》明確提出了文藝一定要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 從此,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作為新時期文藝工作的基本方針確定了下來。

  實踐證明,文化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提法與文化為政治服務的提法比較起來,更加準確。政治本身不是最終目的,我們的一切政治歸根到底都是為大多數人謀利益的手段。為政治服務,在某種范圍內也是需要的,但是決不能用它來概括文化的全部作用,而且這種政治必須確實代表人民的利益。二為方向的調整,表明中國共產黨對文藝與政治關系的認識不斷深化,是中國在文藝與政治關系問題上合乎邏輯的政策發展,它不僅糾正了長期存在的文藝與政治不正常的政策關系,而且為新時期正確處理文藝與政治的關系指明了方向。

  2、戰略布局: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的同時,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

  19799月,葉劍英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3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第一次正式使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概念。從此以后,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就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目標之一。198012月,鄧小平在中央工作會議上指出,我們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國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質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所謂精神文明,不但是指教育、科學、文化(這是完全必要的),而且是指共產主義的思想、理想、信念、道德、紀律、革命的立場和原則,人與人的同志式關系,等等 1982年黨的十二大報告中,首次把精神文明提高到是社會主義的重要特征,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重要表現的戰略高度,指出沒有這種精神文明,就不可能建設社會主義。

  19869月,黨的十二屆六中全會通過了《關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指導方針的決議》,該《決議》對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作了全面的闡述,明確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根本任務,即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 198710月,黨的十三大提出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確定要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把精神文明與經濟富強和政治民主并列為我國現代化建設的戰略目標。

  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理論的形成和發展過程,體現了以鄧小平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領導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中,對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問題全面系統的理論思考和探索。通過對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根本目標、基本內容、戰略地位、主要任務、指導方針以及方法原則等問題的科學闡述,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指明了正確的方向,是構建新時期國家文化發展戰略的指導思想。

  3、戰略方向:三個面向的方針。

  1983101日,鄧小平為北京景山學校題詞: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鄧小平對教育領域的三個面向的提法,雖然首先是針對教育的,但實際上也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在新時期關于文化發展的戰略思維。三個面向的方針不僅為教育,也為整個新時期文化發展指明了方向。因此,黨的十五大把三個面向正式作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文化建設的整個戰略方針確定下來。三個面向的方針為新時期中國文化建設和發展提供了一個廣闊的時空視野,避免了建國以來古今中西文化關系上的形而上學思維和絕對化傾向。

  (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目標確立后文化發展戰略思想的新內容(1992—2002

  黨的十四大把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作為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我國改革開放進入新的階段。以江澤民為代表的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思想路線,著眼于文化建設新的形勢,提出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概念和文化是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的新論斷,提出了包括我們黨要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在內的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豐富了毛澤東、鄧小平的文化發展戰略思想。這些思想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確立后對我國文化發展戰略思想的進一步發展。

  1、戰略地位:文化是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

  在當今世界,隨著知識經濟與科技革命的不斷發展,人們對文化和科技在整個經濟生活和社會生活中的作用的認識不斷提高和深化,知識、文化、價值觀念等在綜合國力中的作用和地位日益突出。從一定意義上可以說,以文化實力為核心的軟實力影響著軍事實力和經濟實力的發揮。誰掌握了先進的知識和文化,誰就在日趨激烈的綜合國力競爭中占據優勢。以江澤民為代表的第三代共產黨人,緊緊把握世界政治、經濟和文化發展的新趨勢,在十五大報告中提出: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是凝聚和激勵全國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 這一提法,從凝聚力、激勵力和綜合國力方面,揭示了文化建設在現代化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江澤民關于文化是綜合國力重要標志的論斷,是鄧小平文化建設戰略地位思想的發展,是對文化建設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的再認識。

  2、戰略綱領: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綱領。

  早在199171日,在《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七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江澤民就提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這一嶄新概念,指出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濟、政治、文化是有機統一、不可分割的整體 19979月,在黨的十五大報告中,江澤民在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綱領,政治綱領的同時,正式提出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綱領。他指出,有中國物色社會主義的文化,就其主要內容來說,同改革開放以來我們一貫倡導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是一致的。文化相對于經濟、政治而言。精神文明相對于物質文明而言。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就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為目標,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 這個關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文化建設基本綱領的闡述,既堅持了毛澤東的關于經濟、政治與文化關系的文化基本理論,又吸收了鄧小平的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思想;是對毛澤東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思想和鄧小平提出的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思想的有機整合,賦予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以全新的內涵,進一步指明了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文化建設的戰略目標和根本任務。

  3、戰略原則:始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

  2001年,江澤民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八十周年大會上指出,堅持什么樣的文化方向,推動建設什么樣的文化,是一個政黨在思想上和精神上的一面旗幟。” 始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突出了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偉大歷史作用,體現了文化建設對黨的建設的重要意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一個重要的理論創新成果。黨要始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內涵之一。牢牢把握先進文化方向,更好地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江澤民文化發展戰略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建設先進文化的過程中,江澤民還提出要弘揚主旋律,提倡多樣化堅持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要大力發展先進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堅決抵制腐朽文化等重要文化方針。

  (三)新的文化發展觀為科學確立文化發展戰略指明了方向(2002—

  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在科學判斷國際國內形勢,全面把握當今世界文化發展趨勢,深刻分析我國基本國情和戰略任務的基礎上,加深了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規律性的認識,提出了新的文化發展觀,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提高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能力,建設社會主義和諧文化以及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等新思想、新觀點和新論斷,進一步豐富了文化發展戰略思想的內容。

  1、戰略指導思想:新的文化發展觀。

  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文化發展大局,樹立新的文化發展觀是新一屆領導集體對文化發展戰略指導思想的最突出的貢獻。20069月,《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指出:要堅持樹立新的文化發展觀,不斷深化對文化發展的地位、方向、動力、思路、格局和目的的認識,沖破一切束縛文化發展的思想觀念、做法、規定和體制機制性障礙,不斷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促進文化與經濟、政治、社會協調發展。

  新的文化發展觀是與科學發展觀相適應的發展觀,是與和諧社會建設要求相統一的發展觀,是關于文化地位和作用,文化發展方向,文化發展動力,文化發展思路,文化發展格局和文化發展目的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具體地說,就是要求我們按照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不斷深化對文化地位和作用的認識,充分認識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繁榮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具有全局性、戰略性意義;不斷深化對文化發展方向的認識,始終堅持黨對文化工作的領導,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不斷深化對文化發展動力的認識,堅持以改革為動力,以體制機制創新為重點,建立遵循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特點和規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求的體制機制,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不斷深化對文化發展思路的認識,堅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業、一手抓經營性文化產業,做到兩手抓、兩加強;不斷深化對文化發展格局的認識,形成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文化產業格局,以民族文化為主體、吸收外來有益文化的文化市場格局,切實維護國家戰略利益和安全;不斷深化對文化發展目的的認識,堅持以人為本,創造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產品,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

  新的文化發展觀是科學發展觀在文化領域的具體體現,反映了我們黨對文化發展的新認識,是我們加強文化發展戰略研究的重要指導原則,對于繁榮社會主義文化事業和加快發展文化產業,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

  2、戰略途徑:深化文化體制改革,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

  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要深化文化體制改革,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 這是中央正式文件中第一次出現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的提法,它反映了我們黨對文化發展和文化體制改革的認識更加深入。文化創新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必然要求,包括文化觀念創新,文化體制機制創新,文化傳播創新,文化內容創新,文化形式創新等方面。推進文化體制改革是文化體制創新的體現,是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全面繁榮文化事業和大力發展文化產業的必由之路。2006112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出《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

  《意見》指出,文化體制改革的目標任務是:以發展為主題,以改革為動力,以體制機制創新為重點,形成科學有效的宏觀文化管理體制、富有效率的文化生產和服務的微觀運行機制、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文化產業格局和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文化市場體系;要形成完善的文化創新體系,形成以民族文化為主體、吸收外來有益文化,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開放格局。

  3、戰略保障:提高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能力。

  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了加強黨執政能力建設的五大任務,其中就有不斷提高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能力。具體說來,提高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能力主要體現在以下六個方面。第一,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性質,不斷提高把握先進文化前進方向的能力;第二,遵循和適應文化發展與市場經濟的內在要求,不斷提高掌握文化建設規律的能力;第三,堅持重在建設的原則,不斷提高繁榮文化事業,發展文化產業的能力;第四,繼承,借鑒和吸收古今中外一切優秀文化成果,不斷提高文化創新的能力;第五,抓好隊伍建設,不斷提高營造團結穩定局面的能力;第六,為黨和國家的外交大局服務,不斷提高開展文化外交的能力。 提高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能力,是我黨執政能力的重要內容。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能不能提高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能力,是對我黨執政能力的一個重要考驗。

  4、戰略重點:建設和諧文化,構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200610月,十六屆六中全會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做了系統闡述。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指出:建設和諧文化,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任務。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建設和諧文化的根本。

  所謂和諧文化,是指一種以和諧為思想內核和價值取向,以倡導、研究、闡釋、傳播、實施、奉行和諧理念為主要內容的文化形態、文化現象和文化性狀。它包括思想觀念、價值體系、行為規范、文化產品、社會風尚、制度體制等多種存在方式。 和諧文化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不可或缺的文化基礎,為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精神動力、思想保證、輿論支持和文化條件。

  建設和諧文化,最根本的就是要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從最基本的層面看,包括四個方面:一是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這是我們立黨立國的根本指針,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靈魂;二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這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是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強大動力;三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這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傳的精神支撐,是當代中國人民不斷創造嶄新業績的力量源泉;四是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這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優秀革命道德與時代精神的完美結合,是市場經濟條件下判斷行為得失、確定價值取向、做出道德選擇的基本準則。 我們建設的和諧文化,是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根本、為內在規定的和諧文化。

  5、戰略目標: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文化軟實力是國家和地區綜合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綜合國力中的文化、精神力量,是國家文化的總體實力和國際競爭力。國家文化軟實力對內就是一種凝聚力、向心力、傳播力、創造力和生命力,對外就是一種輻射力、影響力、吸引力、親和力和感召力。隨著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文化軟實力已經成為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因素。我國要在激烈的國際競爭贏得主動,就必須在壯大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和加強國防力量的同時,使國家文化軟實力有一個大的提高。

  20061110日,胡錦濤總書記在第八次文代會、第七次作代會上的講話指出,當今時代,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日益重要。誰占據了文化發展的制高點,誰就能夠更好地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掌握主動權。他指出,創造民族文化的新輝煌,增強我國文化的國際競爭力,提升國家軟實力,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大課題。” 2007724日,全國政協召開專題協商會,圍繞以文化建設為主要內容的國家軟實力建設問題建言獻策。這表明黨和國家已經敏銳的意識到以文化實力為主要內容的國家軟實力在當前國際競爭中的重大意義。

  20071015,胡錦濤總書記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明確提出,在當今時代,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要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激發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使社會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風貌更加昂揚向上。” 國家文化軟實力作為一個重要命題正式寫入黨的報告,這充分反映了我們黨對當今世界文化發展的歷史趨勢和我國文化發展方位的科學把握,體現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高度文化自覺,是在文化建設領域總結歷史、面向世界、著眼未來做出的重要論斷,表明國家和政府正把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實現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作為增強綜合國力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的戰略著眼點。

  從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到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與和諧文化,從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和政治體制改革到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從經濟、政治、文化三位一體到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四位一體,從文化是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到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從提高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能力到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我們黨對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特點和市場經濟條件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規律性認識不斷加深,對我國文化發展的地位、方向、動力、思路、格局和目的的認識達到了新的高度。這些文化發展戰略思想為我們構建新時期國家文化發展戰略提供了相當豐富的理論成果,對于我們深刻認識文化建設的戰略地位和作用,文化發展的戰略指導思想,戰略環境,戰略方針,戰略保障,戰略目標和戰略任務等有著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作者單位:江西理工大學)


  內容提要:文化建設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中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改革開放以來,我黨繼承了毛澤東關于文化建設的戰略理論,在文化建設新的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展我們黨關于文化發展戰略的思想,取得了豐碩的成果。考察這個生動的發展演進過程,深刻認識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的中央歷屆領導集體對文化發展戰略的探索及其成果,對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戰略思想 文化發展戰略 演進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黨對文化發展戰略進行了長期不懈的探索,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毛澤東是偉大的戰略家,認為無論是革命戰爭、社會改造,還是經濟建設和文化建設,都應該有全局性的戰略指導思想。他的一些關于文化建設的戰略思想,至今仍是我們文化發展戰略研究的寶貴財富。例如,他的政治經濟文化三位一體思想,建設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的思想,以及繁榮文化的一系列方針原則,為我黨全面認識與把握新社會主義文化發展戰略提供了重要的理論遺產。這些具有創造性的戰略思想和系統性的文化理論,奠定了中國文化建設的基礎,對新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改革開放以來,我黨繼承了毛澤東關于文化建設的戰略理論,在文化建設新的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展我們黨關于文化發展戰略的思想,取得了豐碩的成果。考察這個生動的發展演進過程,深刻認識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的中央歷屆領導集體對文化發展戰略的探索及其成果,對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改革開放開始后中國文化發展戰略的發展(1978—1992)

  以十一屆三中全會為起點,我國進入了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新時期,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生動實踐中,黨的第二代領導集體科學地總結以往文化建設的經驗教訓,對文化“為人民大眾服務,為政治服務”的方向進行了調整,創造性地提出并使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范疇,創造性地提出文化建設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戰略方針,豐富了毛澤東文化發展戰略思想,為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構建了基本的戰略框架。

  1、戰略方針:“二為”方向的調整。

  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毛澤東提出了文化工作要“為人民大眾(工農兵)服務”。這個方針指導了抗日戰爭后期解放區的文藝創作和新中國成立以后文藝創作的發展。但是,毛澤東在《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關于“文藝從屬于政治”的提法,關于把文藝作品的思想內容簡單地歸結為作品的第一標準的提法,關于把具有社會性的人性完全歸結為階級性的提法,是不確切的、片面的。“文藝從屬于政治”的提法,隨后演變成了“文藝為政治服務”的口號。這個不準確的口號連同文藝政治標準和人性階級性的不確切提法,對新中國成立后文藝的發展產生了不利的影響。這種不利的影響表現為:在文化領域以階級斗爭為綱,把兩個階級,兩條道路的斗爭當作文化領域的主要矛盾;經常地對文化工作者和文藝作品發動一種急風暴雨式的群眾批判,“上綱上線”;否定文化工作的主流和成績,認為在文化思想界被一條“反黨反社會主義的黑線”專了政,因而要“堅決進行一場文化戰線上的社會主義大革命”,徹底搞掉這條黑線。這也是導致十年動亂的重要原因之一。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鑒于黨的工作重點已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同時也鑒于新中國成立后文化工作“左”的教訓,我們黨決定不再提“文藝從屬于政治”、“文藝為政治服務”的口號,而提文藝“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1980年1月16日,鄧小平在《目前的形勢和任務》的講話中指出:我們現在“不繼續提文藝從屬于政治這樣的口號,因為這個口號容易成為對文藝橫加干涉的理論根據,長期的實踐證明它對文藝的發展利少害多。但是,這當然不是說文藝可以脫離政治。文藝是不可能脫離政治的。任何進步的、革命的文藝工作者都不能不考慮作品的社會影響,不能不考慮人民的利益、國家的利益、黨的利益。培養社會主義新人就是政治……文藝工作對人民特別是青年的思想傾向有很大影響,對社會的安定團結有很大影響。” 1981年1月29日,《中共中央關于當前報刊新聞廣播宣傳方針的決定》明確提出了文藝“一定要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 從此,“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作為新時期文藝工作的基本方針確定了下來。

  實踐證明,文化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提法與文化為政治服務的提法比較起來,更加準確。政治本身不是最終目的,我們的一切政治歸根到底都是為大多數人謀利益的手段。為政治服務,在某種范圍內也是需要的,但是決不能用它來概括文化的全部作用,而且這種政治必須確實代表人民的利益。“二為”方向的調整,表明中國共產黨對文藝與政治關系的認識不斷深化,是中國在文藝與政治關系問題上合乎邏輯的政策發展,它不僅糾正了長期存在的文藝與政治不正常的政策關系,而且為新時期正確處理文藝與政治的關系指明了方向。

  2、戰略布局: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的同時,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

  1979年9月,葉劍英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3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第一次正式使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概念。從此以后,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就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目標之一。1980年12月,鄧小平在中央工作會議上指出,“我們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國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質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所謂精神文明,不但是指教育、科學、文化(這是完全必要的),而且是指共產主義的思想、理想、信念、道德、紀律、革命的立場和原則,人與人的同志式關系,等等”。 在1982年黨的十二大報告中,首次把精神文明提高到“是社會主義的重要特征,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重要表現”的戰略高度,指出“沒有這種精神文明,就不可能建設社會主義。”

  1986年9月,黨的十二屆六中全會通過了《關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指導方針的決議》,該《決議》對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作了全面的闡述,明確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根本任務,即“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 1987年10月,黨的十三大提出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確定要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把精神文明與經濟富強和政治民主并列為我國現代化建設的戰略目標。

  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理論的形成和發展過程,體現了以鄧小平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領導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中,對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問題全面系統的理論思考和探索。通過對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根本目標、基本內容、戰略地位、主要任務、指導方針以及方法原則等問題的科學闡述,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指明了正確的方向,是構建新時期國家文化發展戰略的指導思想。

  3、戰略方向:“三個面向”的方針。

  1983年10月1日,鄧小平為北京景山學校題詞:“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鄧小平對教育領域的“三個面向”的提法,雖然首先是針對教育的,但實際上也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在新時期關于文化發展的戰略思維。“三個面向”的方針不僅為教育,也為整個新時期文化發展指明了方向。因此,黨的十五大把“三個面向”正式作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文化建設的整個戰略方針確定下來。“三個面向”的方針為新時期中國文化建設和發展提供了一個廣闊的時空視野,避免了建國以來“古今中西”文化關系上的形而上學思維和絕對化傾向。

  (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目標確立后文化發展戰略思想的新內容(1992—2002)

  黨的十四大把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作為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我國改革開放進入新的階段。以江澤民為代表的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思想路線,著眼于文化建設新的形勢,提出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概念和文化是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的新論斷,提出了包括我們黨要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在內的“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豐富了毛澤東、鄧小平的文化發展戰略思想。這些思想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確立后對我國文化發展戰略思想的進一步發展。

  1、戰略地位:文化是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

  在當今世界,隨著知識經濟與科技革命的不斷發展,人們對文化和科技在整個經濟生活和社會生活中的作用的認識不斷提高和深化,知識、文化、價值觀念等在綜合國力中的作用和地位日益突出。從一定意義上可以說,以文化實力為核心的軟實力影響著軍事實力和經濟實力的發揮。誰掌握了先進的知識和文化,誰就在日趨激烈的綜合國力競爭中占據優勢。以江澤民為代表的第三代共產黨人,緊緊把握世界政治、經濟和文化發展的新趨勢,在十五大報告中提出:“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是凝聚和激勵全國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 這一提法,從凝聚力、激勵力和綜合國力方面,揭示了文化建設在現代化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江澤民關于文化是綜合國力重要標志的論斷,是鄧小平文化建設戰略地位思想的發展,是對文化建設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的再認識。

  2、戰略綱領: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綱領。

  早在1991年7月1日,在《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七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江澤民就提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這一嶄新概念,指出“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濟、政治、文化是有機統一、不可分割的整體”。 1997年9月,在黨的十五大報告中,江澤民在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綱領,政治綱領的同時,正式提出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綱領。他指出,“有中國物色社會主義的文化,就其主要內容來說,同改革開放以來我們一貫倡導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是一致的。文化相對于經濟、政治而言。精神文明相對于物質文明而言。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就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為目標,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 這個關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文化建設基本綱領的闡述,既堅持了毛澤東的關于經濟、政治與文化關系的文化基本理論,又吸收了鄧小平的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思想;是對毛澤東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思想和鄧小平提出的“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思想的有機整合,賦予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以全新的內涵,進一步指明了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文化建設的戰略目標和根本任務。

  3、戰略原則:始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

  2001年,江澤民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八十周年大會上指出,“堅持什么樣的文化方向,推動建設什么樣的文化,是一個政黨在思想上和精神上的一面旗幟。” 始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突出了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偉大歷史作用,體現了文化建設對黨的建設的重要意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一個重要的理論創新成果。黨要始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內涵之一。牢牢把握先進文化方向,更好地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江澤民文化發展戰略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建設先進文化的過程中,江澤民還提出要“弘揚主旋律,提倡多樣化”;“堅持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要“大力發展先進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堅決抵制腐朽文化”等重要文化方針。

  (三)新的文化發展觀為科學確立文化發展戰略指明了方向(2002—)

  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在科學判斷國際國內形勢,全面把握當今世界文化發展趨勢,深刻分析我國基本國情和戰略任務的基礎上,加深了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規律性的認識,提出了新的文化發展觀,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提高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能力,建設社會主義和諧文化以及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等新思想、新觀點和新論斷,進一步豐富了文化發展戰略思想的內容。

  1、戰略指導思想:新的文化發展觀。

  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文化發展大局,樹立新的文化發展觀是新一屆領導集體對文化發展戰略指導思想的最突出的貢獻。2006年9月,《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指出:要“堅持樹立新的文化發展觀,不斷深化對文化發展的地位、方向、動力、思路、格局和目的的認識,沖破一切束縛文化發展的思想觀念、做法、規定和體制機制性障礙,不斷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促進文化與經濟、政治、社會協調發展。”

  新的文化發展觀是與科學發展觀相適應的發展觀,是與和諧社會建設要求相統一的發展觀,是關于文化地位和作用,文化發展方向,文化發展動力,文化發展思路,文化發展格局和文化發展目的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具體地說,就是要求我們按照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不斷深化對文化地位和作用的認識,充分認識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繁榮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具有全局性、戰略性意義;不斷深化對文化發展方向的認識,始終堅持黨對文化工作的領導,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不斷深化對文化發展動力的認識,堅持以改革為動力,以體制機制創新為重點,建立遵循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特點和規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求的體制機制,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不斷深化對文化發展思路的認識,堅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業、一手抓經營性文化產業,做到兩手抓、兩加強;不斷深化對文化發展格局的認識,形成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文化產業格局,以民族文化為主體、吸收外來有益文化的文化市場格局,切實維護國家戰略利益和安全;不斷深化對文化發展目的的認識,堅持以人為本,創造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產品,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

  新的文化發展觀是科學發展觀在文化領域的具體體現,反映了我們黨對文化發展的新認識,是我們加強文化發展戰略研究的重要指導原則,對于繁榮社會主義文化事業和加快發展文化產業,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

  2、戰略途徑:深化文化體制改革,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

  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要“深化文化體制改革,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 這是中央正式文件中第一次出現“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的提法,它反映了我們黨對文化發展和文化體制改革的認識更加深入。文化創新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必然要求,包括文化觀念創新,文化體制機制創新,文化傳播創新,文化內容創新,文化形式創新等方面。推進文化體制改革是文化體制創新的體現,是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全面繁榮文化事業和大力發展文化產業的必由之路。2006年1月12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出《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

  《意見》指出,文化體制改革的目標任務是:以發展為主題,以改革為動力,以體制機制創新為重點,形成科學有效的宏觀文化管理體制、富有效率的文化生產和服務的微觀運行機制、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文化產業格局和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文化市場體系;要形成完善的文化創新體系,形成以民族文化為主體、吸收外來有益文化,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開放格局。

  3、戰略保障:提高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能力。

  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了加強黨執政能力建設的五大任務,其中就有不斷提高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能力。具體說來,提高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能力主要體現在以下六個方面。第一,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性質,不斷提高把握先進文化前進方向的能力;第二,遵循和適應文化發展與市場經濟的內在要求,不斷提高掌握文化建設規律的能力;第三,堅持重在建設的原則,不斷提高繁榮文化事業,發展文化產業的能力;第四,繼承,借鑒和吸收古今中外一切優秀文化成果,不斷提高文化創新的能力;第五,抓好隊伍建設,不斷提高營造團結穩定局面的能力;第六,為黨和國家的外交大局服務,不斷提高開展文化外交的能力。 提高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能力,是我黨執政能力的重要內容。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能不能提高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能力,是對我黨執政能力的一個重要考驗。

  4、戰略重點:建設和諧文化,構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2006年10月,十六屆六中全會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做了系統闡述。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指出:“建設和諧文化,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任務。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建設和諧文化的根本。”

  所謂和諧文化,“是指一種以和諧為思想內核和價值取向,以倡導、研究、闡釋、傳播、實施、奉行和諧理念為主要內容的文化形態、文化現象和文化性狀。它包括思想觀念、價值體系、行為規范、文化產品、社會風尚、制度體制等多種存在方式。” 和諧文化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不可或缺的文化基礎,為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精神動力、思想保證、輿論支持和文化條件。

  建設和諧文化,最根本的就是要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從最基本的層面看,包括四個方面:一是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這是我們立黨立國的根本指針,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靈魂;二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這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是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強大動力;三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這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傳的精神支撐,是當代中國人民不斷創造嶄新業績的力量源泉;四是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這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優秀革命道德與時代精神的完美結合,是市場經濟條件下判斷行為得失、確定價值取向、做出道德選擇的基本準則。 我們建設的和諧文化,是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根本、為內在規定的和諧文化。

  5、戰略目標: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文化軟實力是國家和地區綜合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綜合國力中的文化、精神力量,是國家文化的總體實力和國際競爭力。國家文化軟實力對內就是一種凝聚力、向心力、傳播力、創造力和生命力,對外就是一種輻射力、影響力、吸引力、親和力和感召力。隨著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文化軟實力已經成為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因素。我國要在激烈的國際競爭贏得主動,就必須在壯大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和加強國防力量的同時,使國家文化軟實力有一個大的提高。

  2006年11月10日,胡錦濤總書記在第八次文代會、第七次作代會上的講話指出,“當今時代,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日益重要。誰占據了文化發展的制高點,誰就能夠更好地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掌握主動權。”他指出,“創造民族文化的新輝煌,增強我國文化的國際競爭力,提升國家軟實力,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大課題。” 2007年7月24日,全國政協召開專題協商會,圍繞“以文化建設為主要內容的國家軟實力建設”問題建言獻策。這表明黨和國家已經敏銳的意識到以文化實力為主要內容的國家軟實力在當前國際競爭中的重大意義。

  2007年10月15日,胡錦濤總書記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明確提出,在“當今時代,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要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激發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使社會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風貌更加昂揚向上。” 把“國家文化軟實力”作為一個重要命題正式寫入黨的報告,這充分反映了我們黨對當今世界文化發展的歷史趨勢和我國文化發展方位的科學把握,體現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高度文化自覺,是在文化建設領域總結歷史、面向世界、著眼未來做出的重要論斷,表明國家和政府正把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實現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作為增強綜合國力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的戰略著眼點。

  從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到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與和諧文化,從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和政治體制改革到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從經濟、政治、文化三位一體到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四位一體,從文化是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到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從提高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能力到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我們黨對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特點和市場經濟條件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規律性認識不斷加深,對我國文化發展的地位、方向、動力、思路、格局和目的的認識達到了新的高度。這些文化發展戰略思想為我們構建新時期國家文化發展戰略提供了相當豐富的理論成果,對于我們深刻認識文化建設的戰略地位和作用,文化發展的戰略指導思想,戰略環境,戰略方針,戰略保障,戰略目標和戰略任務等有著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作者單位:江西理工大學)


  內容提要:文化建設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中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改革開放以來,我黨繼承了毛澤東關于文化建設的戰略理論,在文化建設新的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展我們黨關于文化發展戰略的思想,取得了豐碩的成果。考察這個生動的發展演進過程,深刻認識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的中央歷屆領導集體對文化發展戰略的探索及其成果,對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戰略思想 文化發展戰略 演進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黨對文化發展戰略進行了長期不懈的探索,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毛澤東是偉大的戰略家,認為無論是革命戰爭、社會改造,還是經濟建設和文化建設,都應該有全局性的戰略指導思想。他的一些關于文化建設的戰略思想,至今仍是我們文化發展戰略研究的寶貴財富。例如,他的政治經濟文化三位一體思想,建設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的思想,以及繁榮文化的一系列方針原則,為我黨全面認識與把握新社會主義文化發展戰略提供了重要的理論遺產。這些具有創造性的戰略思想和系統性的文化理論,奠定了中國文化建設的基礎,對新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改革開放以來,我黨繼承了毛澤東關于文化建設的戰略理論,在文化建設新的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展我們黨關于文化發展戰略的思想,取得了豐碩的成果。考察這個生動的發展演進過程,深刻認識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的中央歷屆領導集體對文化發展戰略的探索及其成果,對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改革開放開始后中國文化發展戰略的發展(1978—1992)

  以十一屆三中全會為起點,我國進入了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新時期,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生動實踐中,黨的第二代領導集體科學地總結以往文化建設的經驗教訓,對文化“為人民大眾服務,為政治服務”的方向進行了調整,創造性地提出并使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范疇,創造性地提出文化建設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戰略方針,豐富了毛澤東文化發展戰略思想,為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構建了基本的戰略框架。

  1、戰略方針:“二為”方向的調整。

  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毛澤東提出了文化工作要“為人民大眾(工農兵)服務”。這個方針指導了抗日戰爭后期解放區的文藝創作和新中國成立以后文藝創作的發展。但是,毛澤東在《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關于“文藝從屬于政治”的提法,關于把文藝作品的思想內容簡單地歸結為作品的第一標準的提法,關于把具有社會性的人性完全歸結為階級性的提法,是不確切的、片面的。“文藝從屬于政治”的提法,隨后演變成了“文藝為政治服務”的口號。這個不準確的口號連同文藝政治標準和人性階級性的不確切提法,對新中國成立后文藝的發展產生了不利的影響。這種不利的影響表現為:在文化領域以階級斗爭為綱,把兩個階級,兩條道路的斗爭當作文化領域的主要矛盾;經常地對文化工作者和文藝作品發動一種急風暴雨式的群眾批判,“上綱上線”;否定文化工作的主流和成績,認為在文化思想界被一條“反黨反社會主義的黑線”專了政,因而要“堅決進行一場文化戰線上的社會主義大革命”,徹底搞掉這條黑線。這也是導致十年動亂的重要原因之一。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鑒于黨的工作重點已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同時也鑒于新中國成立后文化工作“左”的教訓,我們黨決定不再提“文藝從屬于政治”、“文藝為政治服務”的口號,而提文藝“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1980年1月16日,鄧小平在《目前的形勢和任務》的講話中指出:我們現在“不繼續提文藝從屬于政治這樣的口號,因為這個口號容易成為對文藝橫加干涉的理論根據,長期的實踐證明它對文藝的發展利少害多。但是,這當然不是說文藝可以脫離政治。文藝是不可能脫離政治的。任何進步的、革命的文藝工作者都不能不考慮作品的社會影響,不能不考慮人民的利益、國家的利益、黨的利益。培養社會主義新人就是政治……文藝工作對人民特別是青年的思想傾向有很大影響,對社會的安定團結有很大影響。” 1981年1月29日,《中共中央關于當前報刊新聞廣播宣傳方針的決定》明確提出了文藝“一定要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 從此,“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作為新時期文藝工作的基本方針確定了下來。

  實踐證明,文化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提法與文化為政治服務的提法比較起來,更加準確。政治本身不是最終目的,我們的一切政治歸根到底都是為大多數人謀利益的手段。為政治服務,在某種范圍內也是需要的,但是決不能用它來概括文化的全部作用,而且這種政治必須確實代表人民的利益。“二為”方向的調整,表明中國共產黨對文藝與政治關系的認識不斷深化,是中國在文藝與政治關系問題上合乎邏輯的政策發展,它不僅糾正了長期存在的文藝與政治不正常的政策關系,而且為新時期正確處理文藝與政治的關系指明了方向。

  2、戰略布局: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的同時,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

  1979年9月,葉劍英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3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第一次正式使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概念。從此以后,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就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目標之一。1980年12月,鄧小平在中央工作會議上指出,“我們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國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質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所謂精神文明,不但是指教育、科學、文化(這是完全必要的),而且是指共產主義的思想、理想、信念、道德、紀律、革命的立場和原則,人與人的同志式關系,等等”。 在1982年黨的十二大報告中,首次把精神文明提高到“是社會主義的重要特征,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重要表現”的戰略高度,指出“沒有這種精神文明,就不可能建設社會主義。”

  1986年9月,黨的十二屆六中全會通過了《關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指導方針的決議》,該《決議》對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作了全面的闡述,明確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根本任務,即“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 1987年10月,黨的十三大提出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確定要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把精神文明與經濟富強和政治民主并列為我國現代化建設的戰略目標。

  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理論的形成和發展過程,體現了以鄧小平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領導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中,對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問題全面系統的理論思考和探索。通過對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根本目標、基本內容、戰略地位、主要任務、指導方針以及方法原則等問題的科學闡述,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指明了正確的方向,是構建新時期國家文化發展戰略的指導思想。

  3、戰略方向:“三個面向”的方針。

  1983年10月1日,鄧小平為北京景山學校題詞:“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鄧小平對教育領域的“三個面向”的提法,雖然首先是針對教育的,但實際上也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在新時期關于文化發展的戰略思維。“三個面向”的方針不僅為教育,也為整個新時期文化發展指明了方向。因此,黨的十五大把“三個面向”正式作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文化建設的整個戰略方針確定下來。“三個面向”的方針為新時期中國文化建設和發展提供了一個廣闊的時空視野,避免了建國以來“古今中西”文化關系上的形而上學思維和絕對化傾向。

  (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目標確立后文化發展戰略思想的新內容(1992—2002)

  黨的十四大把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作為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我國改革開放進入新的階段。以江澤民為代表的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思想路線,著眼于文化建設新的形勢,提出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概念和文化是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的新論斷,提出了包括我們黨要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在內的“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豐富了毛澤東、鄧小平的文化發展戰略思想。這些思想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確立后對我國文化發展戰略思想的進一步發展。

  1、戰略地位:文化是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

  在當今世界,隨著知識經濟與科技革命的不斷發展,人們對文化和科技在整個經濟生活和社會生活中的作用的認識不斷提高和深化,知識、文化、價值觀念等在綜合國力中的作用和地位日益突出。從一定意義上可以說,以文化實力為核心的軟實力影響著軍事實力和經濟實力的發揮。誰掌握了先進的知識和文化,誰就在日趨激烈的綜合國力競爭中占據優勢。以江澤民為代表的第三代共產黨人,緊緊把握世界政治、經濟和文化發展的新趨勢,在十五大報告中提出:“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是凝聚和激勵全國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 這一提法,從凝聚力、激勵力和綜合國力方面,揭示了文化建設在現代化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江澤民關于文化是綜合國力重要標志的論斷,是鄧小平文化建設戰略地位思想的發展,是對文化建設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的再認識。

  2、戰略綱領: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綱領。

  早在1991年7月1日,在《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七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江澤民就提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這一嶄新概念,指出“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濟、政治、文化是有機統一、不可分割的整體”。 1997年9月,在黨的十五大報告中,江澤民在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綱領,政治綱領的同時,正式提出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綱領。他指出,“有中國物色社會主義的文化,就其主要內容來說,同改革開放以來我們一貫倡導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是一致的。文化相對于經濟、政治而言。精神文明相對于物質文明而言。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就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為目標,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 這個關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文化建設基本綱領的闡述,既堅持了毛澤東的關于經濟、政治與文化關系的文化基本理論,又吸收了鄧小平的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思想;是對毛澤東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思想和鄧小平提出的“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思想的有機整合,賦予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以全新的內涵,進一步指明了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文化建設的戰略目標和根本任務。

  3、戰略原則:始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

  2001年,江澤民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八十周年大會上指出,“堅持什么樣的文化方向,推動建設什么樣的文化,是一個政黨在思想上和精神上的一面旗幟。” 始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突出了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偉大歷史作用,體現了文化建設對黨的建設的重要意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一個重要的理論創新成果。黨要始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內涵之一。牢牢把握先進文化方向,更好地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江澤民文化發展戰略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建設先進文化的過程中,江澤民還提出要“弘揚主旋律,提倡多樣化”;“堅持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要“大力發展先進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堅決抵制腐朽文化”等重要文化方針。

  (三)新的文化發展觀為科學確立文化發展戰略指明了方向(2002—)

  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在科學判斷國際國內形勢,全面把握當今世界文化發展趨勢,深刻分析我國基本國情和戰略任務的基礎上,加深了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規律性的認識,提出了新的文化發展觀,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提高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能力,建設社會主義和諧文化以及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等新思想、新觀點和新論斷,進一步豐富了文化發展戰略思想的內容。

  1、戰略指導思想:新的文化發展觀。

  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文化發展大局,樹立新的文化發展觀是新一屆領導集體對文化發展戰略指導思想的最突出的貢獻。2006年9月,《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指出:要“堅持樹立新的文化發展觀,不斷深化對文化發展的地位、方向、動力、思路、格局和目的的認識,沖破一切束縛文化發展的思想觀念、做法、規定和體制機制性障礙,不斷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促進文化與經濟、政治、社會協調發展。”

  新的文化發展觀是與科學發展觀相適應的發展觀,是與和諧社會建設要求相統一的發展觀,是關于文化地位和作用,文化發展方向,文化發展動力,文化發展思路,文化發展格局和文化發展目的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具體地說,就是要求我們按照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不斷深化對文化地位和作用的認識,充分認識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繁榮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具有全局性、戰略性意義;不斷深化對文化發展方向的認識,始終堅持黨對文化工作的領導,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不斷深化對文化發展動力的認識,堅持以改革為動力,以體制機制創新為重點,建立遵循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特點和規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求的體制機制,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不斷深化對文化發展思路的認識,堅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業、一手抓經營性文化產業,做到兩手抓、兩加強;不斷深化對文化發展格局的認識,形成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文化產業格局,以民族文化為主體、吸收外來有益文化的文化市場格局,切實維護國家戰略利益和安全;不斷深化對文化發展目的的認識,堅持以人為本,創造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產品,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

  新的文化發展觀是科學發展觀在文化領域的具體體現,反映了我們黨對文化發展的新認識,是我們加強文化發展戰略研究的重要指導原則,對于繁榮社會主義文化事業和加快發展文化產業,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

  2、戰略途徑:深化文化體制改革,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

  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要“深化文化體制改革,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 這是中央正式文件中第一次出現“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的提法,它反映了我們黨對文化發展和文化體制改革的認識更加深入。文化創新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必然要求,包括文化觀念創新,文化體制機制創新,文化傳播創新,文化內容創新,文化形式創新等方面。推進文化體制改革是文化體制創新的體現,是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全面繁榮文化事業和大力發展文化產業的必由之路。2006年1月12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出《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

  《意見》指出,文化體制改革的目標任務是:以發展為主題,以改革為動力,以體制機制創新為重點,形成科學有效的宏觀文化管理體制、富有效率的文化生產和服務的微觀運行機制、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文化產業格局和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文化市場體系;要形成完善的文化創新體系,形成以民族文化為主體、吸收外來有益文化,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開放格局。

  3、戰略保障:提高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能力。

  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了加強黨執政能力建設的五大任務,其中就有不斷提高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能力。具體說來,提高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能力主要體現在以下六個方面。第一,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性質,不斷提高把握先進文化前進方向的能力;第二,遵循和適應文化發展與市場經濟的內在要求,不斷提高掌握文化建設規律的能力;第三,堅持重在建設的原則,不斷提高繁榮文化事業,發展文化產業的能力;第四,繼承,借鑒和吸收古今中外一切優秀文化成果,不斷提高文化創新的能力;第五,抓好隊伍建設,不斷提高營造團結穩定局面的能力;第六,為黨和國家的外交大局服務,不斷提高開展文化外交的能力。 提高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能力,是我黨執政能力的重要內容。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能不能提高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能力,是對我黨執政能力的一個重要考驗。

  4、戰略重點:建設和諧文化,構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2006年10月,十六屆六中全會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做了系統闡述。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指出:“建設和諧文化,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任務。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建設和諧文化的根本。”

  所謂和諧文化,“是指一種以和諧為思想內核和價值取向,以倡導、研究、闡釋、傳播、實施、奉行和諧理念為主要內容的文化形態、文化現象和文化性狀。它包括思想觀念、價值體系、行為規范、文化產品、社會風尚、制度體制等多種存在方式。” 和諧文化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不可或缺的文化基礎,為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精神動力、思想保證、輿論支持和文化條件。

  建設和諧文化,最根本的就是要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從最基本的層面看,包括四個方面:一是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這是我們立黨立國的根本指針,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靈魂;二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這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是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強大動力;三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這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傳的精神支撐,是當代中國人民不斷創造嶄新業績的力量源泉;四是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這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優秀革命道德與時代精神的完美結合,是市場經濟條件下判斷行為得失、確定價值取向、做出道德選擇的基本準則。 我們建設的和諧文化,是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根本、為內在規定的和諧文化。

  5、戰略目標: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文化軟實力是國家和地區綜合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綜合國力中的文化、精神力量,是國家文化的總體實力和國際競爭力。國家文化軟實力對內就是一種凝聚力、向心力、傳播力、創造力和生命力,對外就是一種輻射力、影響力、吸引力、親和力和感召力。隨著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文化軟實力已經成為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因素。我國要在激烈的國際競爭贏得主動,就必須在壯大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和加強國防力量的同時,使國家文化軟實力有一個大的提高。

  2006年11月10日,胡錦濤總書記在第八次文代會、第七次作代會上的講話指出,“當今時代,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日益重要。誰占據了文化發展的制高點,誰就能夠更好地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掌握主動權。”他指出,“創造民族文化的新輝煌,增強我國文化的國際競爭力,提升國家軟實力,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大課題。” 2007年7月24日,全國政協召開專題協商會,圍繞“以文化建設為主要內容的國家軟實力建設”問題建言獻策。這表明黨和國家已經敏銳的意識到以文化實力為主要內容的國家軟實力在當前國際競爭中的重大意義。

  2007年10月15日,胡錦濤總書記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明確提出,在“當今時代,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要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激發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使社會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風貌更加昂揚向上。” 把“國家文化軟實力”作為一個重要命題正式寫入黨的報告,這充分反映了我們黨對當今世界文化發展的歷史趨勢和我國文化發展方位的科學把握,體現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高度文化自覺,是在文化建設領域總結歷史、面向世界、著眼未來做出的重要論斷,表明國家和政府正把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實現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作為增強綜合國力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的戰略著眼點。

  從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到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與和諧文化,從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和政治體制改革到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從經濟、政治、文化三位一體到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四位一體,從文化是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到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從提高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能力到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我們黨對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特點和市場經濟條件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規律性認識不斷加深,對我國文化發展的地位、方向、動力、思路、格局和目的的認識達到了新的高度。這些文化發展戰略思想為我們構建新時期國家文化發展戰略提供了相當豐富的理論成果,對于我們深刻認識文化建設的戰略地位和作用,文化發展的戰略指導思想,戰略環境,戰略方針,戰略保障,戰略目標和戰略任務等有著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作者單位:江西理工大學)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九年級政治復習知識點
2013年中考政治復習資料
【2016-10-24】六中全會“縱貫線”
要充分體現集郵文化的先進性
構建和諧社會
文化的作用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桑日县| 诸城市| 当涂县| 孝感市| 五原县| 新郑市| 甘南县| 虎林市| 开原市| 卢龙县| 精河县| 孟连| 宁夏| 剑河县| 临桂县| 万州区| 吉安县| 徐汇区| 科尔| 文化| 凌云县| 綦江县| 遂川县| 浦县| 灵寿县| 建始县| 米脂县| 武山县| 和政县| 唐山市| 贵定县| 汝州市| 开封市| 汝南县| 渭源县| 威宁| 泗水县| 彝良县| 孟津县| 绥江县| 梨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