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額竇炎的藥方
急性化膿性鼻竇炎是鼻竇粘膜的急性化膿性炎癥。炎癥可局限于一個鼻竇,也可累及多個鼻竇;可以一側鼻竇受累,也可以兩側同時受累,發病率以上頜竇最高,急性額竇炎次之,常與同側上頜竇炎和前組篩竇炎同時存在。急性蝶竇炎最少見,很少單獨發病,通常為全鼻竇炎的一部分,并且常與后組篩竇炎同時存在。
急性鼻竇炎應以非手術療法為主,治療原則是抗炎,以防炎癥轉為慢性,并避免并發癥的發生;促進鼻竇的通氣引流,改善癥狀。只有當炎癥向外擴散,引起鄰近器官嚴重并發病時,才考慮進行手術治療。現將有關治療措施介紹如下:
(1)全身治療:
1)一般治療:同急性鼻炎。應注意適當休息,多進水分,選用富于營養而清淡的食物。
2)抗炎治療:因急性鼻竇炎多為球菌感染,一般宜使用青霉素類或磺胺類藥物。若對上述藥物過敏或具有抗藥性,則應選用敏感抗生素;對于無條件進行藥敏試驗或結果末出時,可聯合用藥,使用廣譜抗生素。為使抗炎治療切實有效,以防轉化為慢性過程或并發眶內、顱內感染,抗生素應全身大劑量應用,用藥時間應掌握在10一14天左右。抗炎充分,常能迅速緩解急性化膿性鼻窒炎的癥狀。
3)鎮靜、鎮痛處理:對于頭痛或局部疼痛劇烈者,可酌情使用止痛劑及鎮靜劑;也可選取迎香、太陽、百會、合谷等穴位進行電針治療,對制止頭痛和緩解鼻塞有良好效果;尤其對急性額竇炎,鎮痛作用顯著而迅速。此外,尚可使用耳針療法以減輕或消除頭痛。
(2)局部治療:
1)改善鼻竇的通氣引流:使用含有促進鼻粘膜血管收縮作用的等滲滴鼻液力口1%麻黃素生理鹽水滴鼻,以減輕鼻粘膜、尤其是竇口處鼻粘膜的腫脹程度,有利于鼻竇通氣引流。在使用滴鼻劑的同時,還可配合相應頭位,如蝶、篩、額塞炎時取頭后仰位,上頜賣炎時取頭側位,目的是令患側鼻竇居于上方,以利引流。此外,還可配合藥液蒸氣收入法,對改善鼻竇通氣引流也十分有利。
2)使用導管法或穿刺法沖洗竇內積膿:亞急性上頜竇炎可施行上頜竇穿刺沖洗,既能沖洗出竇內分泌物,又可注入藥液;額竇亞急性炎癥可行額竇鉆孔置管引流術;篩竇炎和蝶竇炎時,在積極治療同時存在的額竇炎或上頜竇炎后,常可自行消退。由于導管沖洗法必須經竇口進入,操作上有一定難度,有時甚至造成損傷,故不常采用。
3)物理療法:急性鼻竇炎,若膿液不是很多,并能保證鼻竇引流通暢時,可使用局部熱敷、紅外線照射、超短波透熱等物理療法,以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增加白細胞數量以對抗感染,并使病人局部感覺舒適。
============================================================================
鼻竇炎
2005-10-11
【概述】鼻竇炎,中醫稱為“鼻淵”,是一種非常多見的耳鼻喉科疾病,在成人和兒童中都有較高的發病率,我國主要分布在寒帶地區發病。慢性鼻竇炎由于病程長,反復發作,難以治愈。
【診斷】
1.鼻竇炎常繼發于上感或急性鼻炎,這時原有癥狀加重,出現畏寒、發熱、食欲不振、便秘、周身不適等。小兒可發生嘔吐、腹瀉、咳嗽等癥狀。
2.多可出現—側持續性、偶可發生雙側持續性鼻塞。
3.患者膿鼻涕增多且不易擤盡,如向后流入咽部及下呼吸道時,刺激咽、喉粘膜,引起發癢、咳嗽和咳痰,甚至惡心。
4.前額部疼,晨起輕,午后重。還可能有面頰部脹痛或上列磨牙疼痛,多是上頜竇炎。
5.晨起感前額部疼,漸漸加重,午后減輕,至晚間全部消失,這可能是額竇炎。
6.頭痛較輕,局限于內眥或鼻根部,也可能放射至頭頂部,多蟲篩竇炎引起。
7.眼球深處疼痛,可放射到頭頂部,還出現早晨輕、午后重的枕部頭痛,達可能是蝶竇炎。
8.慢性鼻竇炎除鼻塞、流涕、頭痛等癥狀外,還有如下特點:
(1)頭痛較輕,一般多屬悶痛、鈍痛。
(2)嗅覺減退或消失。
(3)休息、滴鼻藥、蒸汽吸入或鼻腔通氣引流后頭痛可減輕。
(4)咳嗽、低頭、彎腰、用力時頭痛加重。
(5)吸煙、飲酒、情緒激動時可加重頭痛。
(6)有時可引起精神不振、易困倦、頭昏、記憶力減退、注意力不集中等等。
【治療措施】
1.家庭用藥
(1)急性鼻竇炎可用撲爾敏4毫克、每日3次口服;復方新諾明2片,每日2次口服,首次4片,紅霉素0.25克,每日3次口服;呋麻合劑,每日3次點鼻或0.5-1%麻黃素生理鹽水每日3次點鼻。注意點鼻方法要正確.病人頭向后仰,藥物垂直滴入,然后再捏住鼻孔揉—揉,使藥物充分吸收。
(2)慢性鼻竇炎可用1%麻黃素生理鹽水,每日3次點鼻;5-10%弱蛋白銀,每日3次點鼻。撲爾敏4毫克,每日3次口服。
2.體位引流法
先給病人用l%麻黃素生理鹽水點鼻。如病人是上頜竇積膿,取側臥低頭位,健側向下,若雙側均積膿,于15或30分鐘后再做另一側;如病人是額竇或篩竇積膿,取正坐位低頭引流法。另外,捏鼻閉口吸氣動作、使鼻腔成負壓,有助于體位引流,便于竇內膿液較快地排入鼻腔。
3.按摩迎香穴、上迎香穴和內迎香穴,每日每穴30次。也可用微型鼻炎治療儀按摩鼻通穴。均有治療作用。使用滴鼻凈類血管收縮藥,切不可使用過久,以免引致藥物性鼻炎。一般應以7-10日為宜。
【預防】
1.加強體育鍛煉,增強體質,預防感冒。
2.應積極治療急性鼻炎(感冒)和牙痛。
3.鼻腔有分泌物時不要用力擤鼻,應堵塞一側鼻孔擤凈鼻腔分泌物,再堵塞另一側鼻孔擤凈鼻腔分泌物。
4.及時、徹底治療鼻腔的急性炎癥和矯正鼻腔畸型,治療慢性鼻炎。
=============================================================
劉華華 2006-4-27 14:42:03 中華現代中醫學雜志 2006 年 2 月 第 2 卷 第 2 期
關鍵詞:通竅蠲痛
【摘要】 目的 探討中藥治療額竇炎性頭痛的臨床療效。方法 治療組(50例)采用中藥通竅蠲痛湯煎服,對照組(30例)用青霉素、氨芐青霉素靜滴,同時口服索米痛片,兩組均治療10天,觀察治療后癥狀、體征及X線的變化。結果 中藥治療組的治愈率為56%,總有效率為98%;西藥對照組的治愈率為23.33%,總有效率為70%,經統計學處理,差異均有顯著性(P<0.01)。結論 通竅蠲痛湯治療額竇炎性頭痛療效顯著。
【關鍵詞】 頭痛;額竇炎;中草藥;臨床運用
頭痛是額竇炎患者最常見的癥狀,自1996年1月~2004年6月,筆者自擬通竅蠲痛湯治療此癥,獲得了較好的療效,現將資料完整的50例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50例,男22例,女28例;20歲以下者7例,21~30歲者18例,31~40歲者17例,40歲以上者8例。50例患者均經X線拍片證實為額竇炎。臨床癥狀以前額頭痛為特點,疼痛晝重夜輕,常伴昏悶頭重,鼻塞,流濁涕或清涕,心煩,神疲乏力等癥。舌紅或暗紅,舌下脈絡瘀血,苔薄黃或黃膩,脈浮滑或弦滑。
1.2 治療方法
1.2.1 方藥組成 白芷、菊花、當歸各15g,川芎、防風、玄胡、川楝各10g,石膏30g,僵蠶、羌活各9g,全蝎3g(研末沖),蜈蚣1~2條,蒼耳子、辛夷花各10~12g,細辛3~5g,甘草6g(方解:川芎、玄胡活血化瘀,川楝行氣活血,當歸養血活血,僵蠶、全蝎、蜈蚣搜剔風邪。蒼耳、辛夷通鼻竅,羌活、防風、細辛祛風散寒勝濕,白芷、石膏直撤陽明之風熱)。如流濁涕者,去羌活、細辛,加薄荷、銀花以疏散風熱;心煩口干者,去羌活,加黃芩。病之后期可酌加黨參、黃芪以扶助正氣驅邪外出。
日服1劑,10天為1個療程。治1個療程后,頭痛昏悶諸癥不緩解者,作無效病例處理。
1.2.2 對照方法 隨機選擇額竇炎性頭痛患者30例,患者的一般資料與中藥組差異無顯著性,具有可比性。用青霉素、氨芐青霉素靜滴,口服索米痛片,鼻塞者加麻黃素滴鼻。經治1個療程后,頭痛及其他臨床表現不緩解者,作無效病例處理。
2 結果
2.1 療效標準 痊愈:頭痛、昏悶等癥完全消失,X線攝片提示鼻竇腔清晰,隨訪1年未復發;顯效:頭痛、昏悶等癥基本消失,X線顯示竇腔透明度較前明顯增高;有效:頭痛、昏悶等癥減輕但未消失,X線亦提示有好轉者;無效:頭痛、昏悶等癥無明顯減輕,其他臨床表現亦無明顯改善者。
2.2 治療效果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1
3 典型病例
患者,男,30歲,于1998年2月18日就診。患者訴頭痛,前額脹痛經常發作5年,復發并加重3個月余。伴鼻塞頭昏頭重,身體困倦,心煩神疲,舌紅,苔厚膩,脈滑緩。X線拍片提示:左側額竇混濁,透明度降低,曾用西藥治療10余天,諸癥未見減輕。證屬中醫表里同病,病久入絡,經脈瘀阻,瘀血生風化熱,兼寒熱外裹之證,治宜化瘀通竅,祛風清熱,兼散寒勝濕,方以通竅蠲痛湯:白芷、菊花、當歸各15g,川芎、防風、蒼耳子、辛夷、玄胡、川楝子各10g,全蝎3g(研末服),蜈蚣1.5條,石膏30g,細辛4g,僵蠶、羌活、甘草各6g,4劑后頭痛明顯減輕,頭重,身困消失。仍覺心煩,頭暈。舌暗紅,舌下脈絡瘀血,苔薄黃。守方去羌活、防風,加黃芩10g,黨參15g,黃芪30g,續服3劑后諸癥消失。隨訪1年未復發。
4 小結
本文所選病例屬現代醫學的額竇炎引起的頭痛患者,中醫認為本病多屬表證日久,入于經絡,經脈瘀阻,氣血相搏,生熱生風所致,多屬表里同病,外寒里熱之癥。故自擬通竅蠲痛湯以活血化瘀,祛風勝濕,兼清里熱。實踐證明,中藥通竅蠲痛湯治療額竇炎性頭痛的療效較西藥為優,且無副作用發生。
通竅蠲痛湯能有效地改善微循環,促進炎癥分泌物的吸收,減輕組織水腫。臨床觀察發現:用藥后,患者的體征(如:舌質暗、瘀點或瘀班、或舌下脈絡瘀血,以及鼻黏膜充血水腫等)均獲改善。大部分患者用藥前后經X線拍片對照觀察,用藥后患者額竇的透明度較前明顯增高,竇腔清晰,陰影消失。
中藥通竅蠲痛湯不僅療效好,且無任何副作用。西藥治療組不但療效不穩定,愈后復發率較高,且副作用十分明顯,常見惡心欲吐,食欲減退,胃痛或皮疹等。
作者單位:437500 湖北崇陽,崇陽縣中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