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郝新海
一節成功的課堂教學應該是精彩的,在師生互動生成的過程中,其間情感的交流、思維的碰撞、創造的迸發……往往會成為課堂教學中一道道亮麗風景線。不過,我們卻容易忽略另一種“精彩”——“錯誤”;“錯誤”也常常會伴隨著教學的始終,有它特有的“精彩”之處。
那么,如何認識和對待教學過程中反映出來的錯誤呢?在我看來:
一、容“錯”——千樹萬樹梨花開
我們的學生,有著不同的知識背景、不同的情感體驗、不同的表達方式,也就有著參差不齊的思維水平,難免就會出錯。出錯,是因為學生還不成熟,哪怕確實明顯有錯,也是正常的,又何況“正確”正是從“錯”的辨析、篩選中逐步形成的;出錯,是因為學習是從問題開始,甚至是從錯誤開始的,有的錯往往是學生對既定思維的反判、修正。正因為出錯,才會有點撥、引導和解惑,才會有研究、創新和超越。
對待錯誤,許多教師視為洪水猛獸,唯恐避之不及。或“快刀斬亂麻”,以一個“錯”字堵上學生的嘴,接二連三提問學生,直至得出“正確答案”;或親自“上陣”,把答案“雙手奉上”。或“堵”或“送”,都是置學生的實際于不顧。可以想到,不撥“亂”反“正”,不讓學生經歷實踐獲得體驗,阻住了學生邁向“錯”的腳步,也就阻斷了他邁向成功的道路。
其實,“學生的錯誤都是有價值的”(布魯納語)。著名教育家卡爾·威特的教育秘訣之一,就是寬容地、理性地看待孩子的一切,包括“錯誤”。這一點,特級教師于永正給我們做出了榜樣。他經常外出上示范課,每每告訴那些陌生的學生:“于老師上課最喜歡發言說錯的學生,我要給他發特等獎……”其實,這不僅僅是調動學生的發言積極性,還在于于老師一個清晰的教育理念:“錯誤,也是一種寶貴的教學資源”。
因此,我們要寬容、理性地對待學生的錯誤。不要輕易否定,要肯定學生的積極參與,用鼓勵的語言去評判。只有這樣,學生才會毫無顧忌地發表自己的意見,實踐自己的設想;師生間就會有認識上的溝通,心靈的對話,才會出現“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那樣一幅生氣勃勃、生動活潑的教育畫卷。
二、用“錯”——為有源頭活水來
英國心理學家貝恩布里奇說:“錯誤人皆有之,作為教師不利用是不可原諒的。”是的,“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我們不僅要寬容錯誤,更要挖掘利用好學生的錯誤資源,讓學生在糾正錯誤中開啟智慧,邁入知識的殿堂。
1、找準錯誤,尋找起點
學生有了錯誤,要給足學生思考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自己去發現錯誤,糾正錯誤。教師則應把它作為教學的真正起點,要站在學生的角度,“順應”他們的認知,掌握其錯誤思想運行的軌跡,摸清其錯誤源頭,然后對“癥”下藥,找到解決問題的好辦法。
如簡便計算110-55-45,有不少學生往往錯誤地計算為110-(55-45)。究其原因,是學生對連減中的簡便計算原理沒有弄懂。這時,教師可以適時地創設一個購物情境:“小明同學過10歲生日,爸爸到兒童服裝店給他買衣服,一件上衣55元,一條褲子45元,爸爸付出110元,應找回多少元?”在這樣所熟知的情境中,學生很快想到:可以先算出上衣和褲子一共多少錢,算式是(55+45);再算出找回多少元,算式是110-(55+45)。這樣緣于錯誤找根源,根源找準了,學生理解了,難題解決了,錯誤率自然就降低了。
2、將錯就錯,因勢利導
教學時,教師如果從學生出現的錯誤做法出發,進行引導點撥,不僅能引出正確的想法,還可以“將錯就錯”,拓寬學生思維。
如應用題“桃樹有45棵,比梨樹的3倍多6棵,梨樹有多少棵?”學生列出的算式有:①3×()+6=45;②3×45-6;③(45+6)÷3;④(45-6)÷3;⑤45÷3-6;⑥45×3+6……解法很多,究竟誰對誰錯?通過學生合作,結合線段圖,學生很快“統一”了答案,①、④是正確的。這時,教師“將錯就錯”,因勢利導:如果是其他算式,你能改變原題中的條件,改編出應用題嗎?學生的思維打開了,針對其他算式改編出應用題。這樣的“將錯就錯”,舉一反三,既豐富了知識,又拓展了思路,學生求異思維能力得到了提高。
三、誘“錯”——柳暗花明又一村
音樂界有這樣一個故事,世界著名指揮家小澤征爾當初參加一次世界性的比賽時,曾連續三次中斷了指揮,因為他認定樂譜中出現了“錯誤”。其實,這正是評委們故意設下的“陷阱”。事實上,對這個“陷阱”的大膽否定,正驗證了小澤征爾作為音樂指揮家的真正實力。教師也應善于恰當設置一些這樣的“陷阱”,讓學生在這種真實、饒有興趣的考驗中摔打,這樣,他們的選擇、辨析、批判能力將會得到很大的提高。
如學習了“能被2、5整除的數的特征”后,學習“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征”。教師故意設置“陷阱”:能被2、5整除的數,要看它的個位。同學們猜想一下,個位上是幾的數的能被3整除呢?學生異口同聲地回答:個位上是0、3、6、9的數能被3整除。這時,再結合具體的數字,師生共同驗證。學生很快便發現這個“答案”是錯的,判斷一個數能否被3整除看個位的思路是不正確的。在此基礎上,教師及時誘導,引領學生變換角度去探求新知。學生走進了“陷阱”,又從“陷阱里”走了出來,繼續去尋找新的答案,真是“山窮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是的,學生的“錯誤”是寶貴的,課堂正是因為有了“錯誤”才變得更加精彩。我們要讓“錯誤”美麗起來。只有在“出錯”、“糾錯”的探究過程中,課堂才是活的,教學才是美的,教師也才是稱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