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爭者勝天下
中國的大智者老子說:“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這句話的意思是,正因為不與人相爭,所以遍天下沒人能與他相爭。這可是一個充滿大智慧的人生藝術。可惜的是,兩千多年來,能領悟和運用這人生藝術的人如鳳毛麟角。在名利權位面前,人們忘乎所以,一個個像烏眼雞似的,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可到頭來,這些爭得你死我活的人,大都落得個遍體鱗傷、兩敗俱傷,有的甚至身敗名裂、命赴黃泉。
當然,也有深諳其味并獲得成功者。
三國時的曹操,很注重接班人的選擇。長子曹丕雖為太子,但次子曹植更不才華,文名滿天下,很受曹操器重。于是曹操產生了換太子的念頭。
曹丕得知消息后十分恐慌,忙向他的貼身大臣賈詡討教。賈詡說:“愿您有德性和量度,像個寒士,樣做事,兢兢業業不要違背做兒子的理數,這樣就可以了。“曹丕深以為然。
一次曹操親征前,曹植又在高聲朗誦自己作的歌功頌德的文章來討父親歡心,并顯示自己的才能。而曹丕卻伏地而泣,跪拜不起,一句話也說不出。曹操問他什么原因,曹丕便哽咽著說:“父王年事已高,還要掛帥親征,作為兒子心里又擔擾又難過,所以說不出話來。”
一言既出,滿朝肅然都為太子如此仁孝而感動。相反,大家倒覺得曹植只曉得為自己揚名,未免華而不實,有悖人子孝道,作為一國之君恐怕難以勝任。畢竟寫文章不能代替道德和治國才能吧,結果還是按既定方針辦,太子還是原來的太子。曹操死后,曹丕果然順理成章地登上魏國皇帝的寶位。其實剛開始時,曹丕是極不甘心自己的太子之位被弟弟奪走的,他想拼死一爭,卻又明知自己的才華遠在曹植之下,勝數極微。一時竟束手無策。但她畢竟是個聰明人,經賈詡的點撥,腦瓜頓時開竅:爭是不爭,不爭是爭。與其不贏,不如不爭,我只需恪守太子的本分,讓對方一個人盡情去表演吧,公道自在人心。最后,這場兄弟奪鏑之爭,以不爭者勝而告終。
我們這個物質還不太豐富的社會里,爭名奪利的事情每天都在發生,有人為的圈套,也有自然的陷阱,它們如同一個巨大的漩渦,把無數人都卷了進去。
對此,最聰明的做法是,迅速遠離它。
君不見在橫渡江河時,只有遠離漩渦的人,才會是最先披波斬浪登上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