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中國?上海博物館文物考古大展系列的首個特展《宅茲中國——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展》在上海博物館拉開帷幕。本次展覽由上海市文物局、河南省文物局和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指導,上海博物館、河南博物院主辦,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20家文博單位共同參與。“宅茲中國”出自西周早期青銅器何尊的銘文,也是最早“中國”一詞的出處。何尊腹底銘文122字,記載了武王滅商和成王五年營建東都洛邑的史實。銘文里的“中國”是方位詞,接近地理概念,指的是中心、中央,表示國之中央的意思,指的是今洛陽一帶。展覽精心遴選文物217件/組,文物總量314件,匯集了20家博物館和考古機構收藏的諸多重要藏品,涉及89個考古遺址,集中展現了河南省內發掘的夏、商、周三代重要考古發現。將以文物為點、以時間為線、以王都為面,帶領觀眾順著歷史的軸線溯源而上,回到夏商周時期的中原地區,探尋先秦時期波瀾壯闊文明的神采與魅力。周原是商王朝西部的方國。周人始祖后稷,善于農業耕作。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滅商建立周王朝,史稱“西周”。公元前770年,周平王遷都洛陽,史稱“東周”。西周共歷11代12王,東周共歷25王,前后800余年。
自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陽,開始了歷史上所稱的東周時期。這一時期王室衰微、列國蜂起、諸侯爭霸,新興勢力不斷出現,各種思想學說百家爭鳴,文化由于創新與個性變得紛繁多彩。
本文圖片由花腳大仙拍攝
已獲得作者授權樂藝會發布
謝絕未經同意自行拷貝至自己公微號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