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甘肅境內(nèi)館藏齊家文化玉牙璋初探

甘肅省博物館 王裕昌

牙璋屬玉禮器, 又稱刀形瑞刃器。其與圭、璧、琮、璜合稱“五瑞(或五玉);加上玉琥, 合稱“六瑞”(或六器)《周禮·春官》 之 《大宗伯》 中記載, “以玉作六器, 以禮天地四方 以蒼璧禮天, 以黃琮禮地, 以青圭禮東方, 以赤璋禮南方, 以白琥禮西方, 以玄璜禮北方”,《典瑞》 又稱“牙璋以起軍旅, 惟治兵守”。東漢許慎 《說文解字》 解釋說, “璋, 剡上為圭, 半圭為璋”。《詩經(jīng)·大雅》 之 《生民之什·板》 有“如璋如圭” 句, 孔穎達疏“半圭為璋, 合二璋則成圭, 以喻民合君心”。

目前全國發(fā)現(xiàn)的玉石牙璋近百件 (不包括早年流傳海外的牙璋)。主要分布在中原地區(qū)、 陜北與陜南地區(qū)、 山東東部地區(qū)、 川西成都平原地區(qū), 湖北、 湖南以及福建與廣東沿海、 香港也有零星的發(fā)現(xiàn), 在越南北部也發(fā)現(xiàn)四件。據(jù)目前公布資料看, 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玉牙璋的地區(qū)較多以陜北神木石峁一帶出土數(shù)量最多, 世界各地博物館收藏的玉牙璋多源于這一地區(qū), 距石峁不遠的新華遺址, 也出土一批同時代玉璋。石峁遺址屬龍山文化晚期至夏代早期之間的一個超大型中心聚落, 在這一區(qū)域里出土了較多的玉牙璋, 說明石峁龍山文化時期為玉璋的盛行期。全國其他地方如:四川廣漢中興鄉(xiāng),河南二里崗、二里頭 山西省侯馬牛村,福建漳浦眉力,香港大灣等地都有牙璋出土或發(fā)現(xiàn)。

朱乃誠先生依據(jù)國內(nèi)出土牙璋的端刃形狀、闌部以及闌部兩側扉牙的形態(tài)特征 將牙璋分為九型:I“簡單型”、 II“一牙型”、 III“無闌有扉牙型”、 Ⅳ“單闌多扉牙型”、 V“雙闌簡單扉牙型”、Ⅵ“雙闌復雜扉牙型”、 Ⅶ“雙闌密集扉牙型”、 Ⅷ“雙寓卷云型”、 Ⅸ“戈身雙闌型”。石峁有 I、II、 Ⅳ型牙障, 二里頭有 V、 Ⅵ、 Ⅶ牙璋, 三星堆有Ⅷ、 Ⅸ牙璋。他還注意到故宮有兩件更原始的玉璋, 認為石峁牙璋地層不確定可能是外來傳入, 推斷牙璋起源于陶寺文化。

甘肅境內(nèi)館藏齊家文化玉牙璋目前發(fā)現(xiàn)有 11 件 (包括國有和民營博物館以及個人收藏的)其中 3 件有明確的出土地點,1 件為博物館早年從齊家文化遺址地征集所得,還有 7 件是民營博物館或個人收藏品, 據(jù)收藏人自己介紹,2 件是從甘肅廣河縣私人手中收購所得,1 件是從定西一個收藏家手中收購所得,4 件是從齊家文化遺址地征集所得 (2 件出自甘肅漳縣,2 件出自甘肅康樂縣)這些玉牙璋有的與陜西神木石峁或國內(nèi)其他地區(qū)出土牙璋的形制大體相同, 僅有細微差別; 有的卻與之有較大差別。有的玉牙璋相關資料從未被公開發(fā)表,不為世人所知。 對于甘肅境內(nèi)齊家文化玉牙璋進行深入研究,有助于了解齊家文化治玉工藝、儀禮制度,及其與龍山、陶寺、二里頭等文化的關系具有重要意義并很有可能是解決中國史前玉璋的傳播線路等懸而未決的問題的重要突破口。筆者現(xiàn)就甘肅境內(nèi)已知牙璋的形制及玉料進行介紹,并將其與國內(nèi)其他地區(qū)牙璋的差異略做初步分析和研究。


甘肅清水縣金集鎮(zhèn)連珠村周代遺址出土綠玉端刃器,曾被認為是“鉞”。楊伯達認為是石峁文化殘牙璋,經(jīng)周人改制成現(xiàn)狀另作他用(照 1)。此璋呈茶綠色,頂端有褐色沁斑。體扁薄,形近長方形。刃部寬大,斜刃微弧,兩尖微斜出,一牙殘。長體兩腰內(nèi)曲成對稱的優(yōu)美內(nèi)弧。側飾三齒狀扉棱和“業(yè)”字形雞冠突闌。在闌部兩側邊分別出一組較復雜的扉棱,每組扉棱上有四個小扉牙在闌部以上器身兩側出 3 個小扉牙下端為柄,柄端兩坡似“人字形不平齊柄上部近闌處有一單面穿圓孔。此牙璋制作精細 打磨光滑,素面無紋, 闌部裝飾復雜 顯示了很高的琢玉水平。長 16.5 厘米,寬 8 厘米,厚 0.3 厘米?,F(xiàn)藏于甘肅省清水縣博物館。此牙璋雖然出土于周代遺址墓葬中,但專家們認為它應該屬于齊家文化玉牙璋。

這類牙璋是朱乃誠先生所說的Ⅳ型,即“單闌多扉牙型”。其形制以石峁 SSY:15 號牙璋為代表(照 2)。該牙璋闌部兩側邊分別出一組較復雜的扉棱, 每組扉棱上有四個小扉牙,在闌部以上器身兩側出 3 個小扉牙。全器長 30.6 厘米,上端的刃部一角殘, 寬 9.3 厘米, 厚 0.4 厘米。石峁遺址發(fā)現(xiàn)同類牙璋 3 件。清水縣金集鎮(zhèn)連珠村出土的牙璋形制與石峁出土的 SSY:15 號牙璋的形制基本一致, 只是清水縣金集鎮(zhèn)連珠村牙璋端刃為斜刃, 而石峁出土的 SSY:15 號牙璋端刃呈淺圓弧凹刃。臺北故宮博物院鄧淑蘋認為“此牙璋應是殘斷的石峁牙璋的下半截, 它與石峁牙璋中第二種'對稱多尖式扉牙’ 非常相似?!?br>

據(jù)筆者觀察,其器身極薄,作長條形,內(nèi)兩側各飾鋤牙,中有一孔,與國內(nèi)其他地區(qū)發(fā)現(xiàn)的牙璋相比其身較短 很可能是像鄧淑萍先生認為的應是殘斷的石峁牙璋的下半截,端部后改制成斜刃,并有使用痕跡,推測此器應為切割用的玉工具,而并非禮儀用玉鉞??芍苋诵哪恐惺刮幕?br>
玉器是何等地位。延安蘆山峁出土的玉器中確有璧琮然其中的琮仍為良渚形式,素面琮璧為數(shù)并不多,目前尚未發(fā)現(xiàn)其影響齊家玉文化璧、琮的跡象,反過來還可考慮有齊家玉文化北進而波及蘆山峁玉文化的可能。所以從其與周鄰玉文化的關系來看也不能排除齊家玉文化獨立性地方性特色的存在與發(fā)展。

1976 年,臨夏州文物普查小組從積石山縣新莊坪遺址征集了一件牙璋該牙璋出土于齊家文化遺址 (照 3),呈豆青色玉質(zhì),有豎向彎條形斑紋。體扁平片狀,基本呈長方形。下端為柄,柄端斜直,柄一側有一小凹口,柄上偏移中軸一側有一大一小兩個豎向排列的單面穿孔,上大、下小,大孔的右部有缺豁,應屬玉材本身所致。上端為刃,是原牙璋上部 (刃部)殘斷后改制磨出的刃部, 刃部略寬, 雙面直刃。兩側邊從刃角至闌腳邊呈微凹弧形。一側有一牙(有一凹孔), 一側平直,無牙,略成弧形。通體表面打磨圓潤光滑,素面無紋,不見明顯使用痕跡。長邊 18 厘米,短邊 16 厘米 最寬 4.7~5.7 厘米,刃寬 6.1 厘米,上孔距上邊 0.7 厘米,兩孔間 2.6 厘米,厚約 0.8 厘米。現(xiàn)藏臨夏州博物館。


閆亞林先生在 《西北地區(qū)史前玉器研究》 中提及這件牙璋,他認為是經(jīng)過改制的,鄧淑蘋先生也持相同意見。朱乃誠先生根據(jù)形制推斷應該是由牙璋改制的鉞。他認為這是一件承載了很多信息的玉器,這件牙璋的刃部及柄端的小穿孔以及柄部側邊的小凹口,可能都是后來改制時所為。原本的牙璋還要長一些,可能在 20 厘米以上,刃部的寬度可能是全器的最寬處。從闌角處尚未出牙的特征分析,原件牙璋應是一件形態(tài)原始的牙璋。也就是說它曾經(jīng)殘斷過,改制后經(jīng)過打磨作為刃來使用。此牙璋有兩個孔,很特殊,使用功能不是牙璋的功能 顯然是一件由牙璋經(jīng)過改制成的玉鉞。其最初的制作年代可能在新砦一期譼訛或更早。至于其改制的年代從其出自積石山新莊坪齊家文化遺址的現(xiàn)象推測可能在齊家文化中晚期階段。這件牙璋的玉質(zhì)也很特殊。目前全國發(fā)現(xiàn)的 100 多件牙璋中 (不包括早年流傳出去的),玉質(zhì)大部分呈黑色或墨玉色,但這件牙璋所采用的是甘肅本地產(chǎn)的豆青色玉料 而不是石峁黑玉,由此推斷這件牙璋應該是在甘肅境內(nèi)由齊家先民制作的。

1976 年會寧縣頭寨子鎮(zhèn)牛門洞遺址出土的一件大玉璋 (圖 4、5),呈青黃色玉質(zhì),在光線暗淡中呈現(xiàn)為黑色,用光照則顯現(xiàn)為黃色。表面有明顯的土沁色斑。形制為長條形片狀。端刃刃部斜弧狀。最寬處在刃部柄端略為收窄。兩側邊平直。束柄柄兩側呈內(nèi)凹弧形在柄兩側邊內(nèi)凹弧的上下兩端,分別有上下兩個極為細尖的齒棱,其中一側邊的柄端一個齒棱已受損在柄部以上約器身的四分之一范圍的中軸線上即距柄部 18.8 厘米處14.2 厘米處 8.8 厘米處分別有三個單面穿孔,孔內(nèi)未做打磨修理,是為綁縛木柲而設的穿孔。中部殘斷為兩節(jié)后修補。闌部有凹槽,一端兩小牙,一端一小牙通體打磨拋光精細,素面無紋。長 54.2 厘米 刃短處長 52.1 厘米 刃部寬9.9 厘米,兩面刃。上部牙缺處寬 7.5 厘米,中部寬 9.3 厘米,厚度僅為 0.1~0.2 厘米 因為極薄,好像一大刀片,應該是齊家文化玉器中僅見的玉璋精品,也是齊家文化玉器中尺寸最大的重器之一 級別之高,罕有其匹,稱為齊家文化玉璋王,一點也不夸張。譽之為中國史前文化玉璋王,從尺寸、玉質(zhì)和工藝三個方面指標看,也是名副其實的。現(xiàn)藏于會寧縣博物館。

由于整個器形的形制,似牙璋又不是牙璋,似刀又不是刀,似圭又不是圭。朱乃誠將其稱之為“束柄齒棱端刃器” 這種形制目前僅見此一件,無從比對 但從玉料為墨玉,器形很薄,器身無闌而在束柄處飾有細尖齒棱等特點分析,其制作工藝較高,不像齊家文化先民所制作,應是由中原傳入的。而其細尖齒棱的特點,則與二里頭文化一、二期的玉鉞上的扉牙有近似的特征卻更加細尖,據(jù)此推測這件牙璋或“束柄齒棱端刃器”的制作年代相當于二里頭文化一期或更早。

目前所知陜西神木石峁遺址采集的龍山文化玉牙璋最大者長 49 厘米。河南二里頭遺址有一件大牙璋,也是 54 厘米,但其年代較晚,玉質(zhì)也不通透。2015 年以前,會寧縣頭寨子鎮(zhèn)牛門洞遺址出土的這件大玉璋從未公開發(fā)表過2005 年由古方主編的《中國出土玉器全集·甘肅青海寧夏新疆卷(15 卷)里內(nèi)沒有收錄這件玉璋,大多數(shù)玉器及玉文化研究者并不知道它 以至于普遍認為齊家文化沒有玉璋。目前研究認為,玉璋分布在自山東半島至甘肅東部的大半個中國, 最南端到達香港和越南。但是其起源地在何處,傳播路線如何,還是懸而未決的疑問??梢灶A期,會寧大玉璋的再認識和深入研究,將會改寫中國玉文化史,對于近年有人提出的“玉文化先統(tǒng)一中國”說,也是一個生動的證據(jù)。

甘南州博物館在臨夏州積石山縣甫川鄉(xiāng)代山村征集的一件牙璋(照 6),呈青綠色玉質(zhì),上部和下部有黃褐色斑沁 半透。體扁平呈長條形,束腰,長體兩腰內(nèi)曲成對稱的優(yōu)美內(nèi)弧,凸弧形端刃,一刃角殘;柄部呈長方形,柄端兩坡似“人”字形不平齊;柄上部近闌處有一單面穿圓孔。兩側邊從刃角斜弧形往下,并在下部形成由上而下逐步斜凸的闌角。長 34 厘米寬 4.5 厘米厚 0.3 厘米。現(xiàn)藏甘南州博物館。此牙璋的形制與陜西神木石峁遺址出土的牙璋非常相似,但刃部有所不同,此璋為外圓弧凸形,而陜西神木石峁遺址出土的牙璋基本為內(nèi)圓弧凹形,即淺的圓弧凹刃。二者所用的玉料也不相同,前者呈青綠色玉質(zhì),而后者呈黑色或墨色玉質(zhì)。

定西市眾甫博物館藏的一件玉牙璋 (照 7),呈青色玉質(zhì),中部和下部有黃褐色斑沁。體扁平呈長條形,束腰,長體兩腰內(nèi)曲成對稱的優(yōu)美內(nèi)弧,淺圓弧凹刃,刃部一角有殘刃部為全器的最寬、最薄處。柄部呈長方形,柄端兩坡似“人”字形不平齊;柄上近闌處有一單面穿圓孔。兩側邊從刃角斜弧形往下,并在下部形成由上而下逐步斜凸的闌角。長 31.8 厘米、寬 5.3~8.2厘米、厚 0.2~0.7 厘米。這件牙璋也與陜西神木石峁遺址出土的 SSY:7 牙璋非常相似,據(jù)該館劉歧江館長介紹, 這件牙璋是他從定西一位收藏家手中收購所得。

臨夏州收藏家馬鴻儒先生收藏了兩件牙璋。其中一件(照 8)青色玉質(zhì),有黃褐色土沁斑,通體鈣化。扁平狀。長援 短內(nèi),援端外撇 雙面刃 弧形內(nèi)凹,似為雙尖內(nèi)弧刃,一刃角殘。有一組凸出體側的闌齒,內(nèi)呈不規(guī)則長方形 有一圓穿。長 18.5 厘米、刃殘寬 3.8 厘米、腰寬 6.2 厘米 肩寬 7.2 厘米、底寬 4.2 厘米、孔徑 0.9 厘米、厚 0.8 厘米.

以上 3 件牙璋是朱乃誠先生所說的Ⅱ型牙璋,即“一牙型”。這類牙璋以陜西神木石峁遺址 SSY:7 牙璋為代表 (照 9,在牙璋的闌部兩側邊分別出一短小扉牙。全器長 26 厘米,刃寬 7 厘米,柄端厚 0.6 厘米。該型牙璋數(shù)量較多,有的體寬短,有的體窄長,但基本特征相同,都是在闌部兩側邊分別出一短小扉牙。

這類牙璋分布很廣,在陜北神木石峁、山東東部的臨沂大范莊、海陽司馬臺、五蓮上萬家溝北嶺、 沂南羅圈峪村、秦嶺南側丹江上游的商洛東龍山、河南淅川下王崗、湖南石門桅崗 以及越南北部的永富省佳唐村雄仁(Xom Ren) 等地,都有分布。在香港爛頭島東灣發(fā)現(xiàn)的一件牙璋與Ⅱ型牙璋接近。其中以石峁遺址發(fā)現(xiàn)得最多,約有 20 件,其次是山東東部,有 4 件。
臨夏州收藏家馬鴻儒先生收藏的另一件牙璋 (照 10)為青白色玉質(zhì),通體鈣化,有黑色沁斑和朱砂。扁平長條,長援,短內(nèi),呈斜坡狀 刃端殘 亦呈斜坡狀 在內(nèi)和柄相援處有兩組扉牙,兩側扉牙既有裝飾作用,又可縛繩捆綁木柄 柄近內(nèi)處有一雙面穿圓孔。璋體較為粗糙。長 22.5 厘米、刃殘寬 5.1 厘米、肩寬 7.2 厘米 底寬 厘米、孔徑 0.5~0.9 厘米、厚 0.7~0.8 厘米。

定西市眾甫博物館還藏有兩件玉牙璋。一件 (照 11) ,呈青綠色玉質(zhì),中部和柄部有黃褐色斑沁。體扁平呈長條形,束腰,端刃略呈“丫”字形弧刃,一刃角殘;柄端呈斜坡狀;凸闌雙齒,與陜西神木石峁遺址出土的牙璋“介”字形冠闌不同 亦不同于凸闌。柄上部近二個扉齒對稱處有一單面穿圓孔。長 24.7 厘米、寬 4~5.7 厘米、厚 0.2~0.7 厘米。從其形制看,應該是甘肅出土的早期牙璋。另一件牙璋 (照 12)  呈青綠色玉質(zhì),中部有黃褐色斑沁。體扁平呈長條形,刃部寬,柄部窄,雙直斜邊;柄部不明顯,柄端部一角有殘缺。淺圓弧凹刃,柄上部中心處有一單面穿圓孔。長 19 厘米、寬 2.8~4.2 厘米 厚 0.2~0.8 厘米。從其形制來看,應為長柄玉鏟。如果是牙璋的話,那就應該是甘肅出土的早期牙璋的雛形據(jù)該館劉歧江館長介紹,定西市漳縣有數(shù)十個齊家文化遺址,出土過不少牙璋,可惜都流散到他鄉(xiāng),這兩件玉牙璋也是從定西市漳縣馬泉鄉(xiāng)的一個齊家文化遺址中出土的。

中國古玉器研究會甘肅中心杜義德先生收藏了兩件齊家文化玉牙璋。一件(照 13),用祁連青白玉制成,呈黃褐色,形體較為寬大。形制為直邊的長方形柄部,雙闌,器身兩側邊略內(nèi)弧,寬弧形刃,刃部的寬度為整器的最寬處。兩牙完整,器型較長,牙端琢磨為“丫”字形的邊刃,左右兩側向上斜出成尖峰,在柄部接近闌處有一單面穿圓孔,孔徑 0.6~1.1 厘米。在牙璋下闌的兩側邊分別為由兩組小扉棱組成的一個大扉棱。兩組小扉棱中,每組扉棱有 2 個扉牙,并且向下凸出,凸出面上有兩個短牙;上部小扉棱有 2 個扉牙。在柄兩側邊分別有三組扉棱,每組 2 個扉牙。在上闌兩側邊分別有一組扉棱 3 個扉牙。整器受沁,表面已鈣化,工藝樸拙、大氣、端莊。長 47.9 厘米,寬 5.4~9 厘米,厚 0.7~0.9 厘米 柄長 7.8 厘米。另一件 (圖 14)用祁連青白玉制成,呈黃褐色,形體較為寬大。形制為直邊的長方形柄部,雙闌,器身兩側邊略內(nèi)弧,寬弧形刃 刃部的寬度為整器的最寬處。一牙稍有傷殘,器型較長,牙端琢磨為“丫”字形的邊刃 左右兩側向上斜出成尖峰在柄部接近闌處有一單面穿圓孔在牙璋下闌的兩側邊分別為由兩組小扉棱組成的一個大扉棱。兩組小扉棱中下部小扉棱有 4 個扉牙并且向下凸出,凸出面上有兩個短牙上部小扉棱有2 個扉牙。在柄兩側邊分別有二組扉棱 3 個扉牙。在上闌兩側邊分別有一組扉棱 2 個扉牙上部的扉牙還向下凸出。根據(jù)刃上崩傷的破碴來看,可知此牙璋在當時是實用的,很可能是因過于用力殺伐,以致刃端嚴重殘斷。整器受沁,表面已鈣化。長 34.3 厘米 寬 6.4~10 厘米 厚 0.6 厘米,柄長 8.8 厘米。據(jù)杜義德先生介紹這兩件牙璋都是從甘肅廣河縣一私人手中收購所得。這類牙璋是朱乃誠先生所說的Ⅵ型牙璋,即雙闌復雜扉牙型,闌部扉牙形式多變。這類牙璋的形制以二里頭80YLVM3:4\5 兩件牙璋為代表。

二里頭 80YLV M3:4 牙璋 照 15),形體較為寬大,青灰色,器表兩面都涂有一層朱紅色顏料。形制為直邊的長方形柄部,雙闌,器身兩側邊略內(nèi)弧,寬弧形刃,刃部的寬度為整器的最寬處,在柄部接近闌處穿一孔。在下闌兩側分別形成由 4 個齒牙組成的扉棱,扉棱下部朝下出一齒牙。扉棱上的牙 細而尖,顯示其制作較為精工。雙闌之間的柄的兩側分別有兩組扉棱 4 個齒牙。在上闌兩側略微凸出形成一扉牙。全器長 54 厘米。在器身上部的一側邊上有一小孔,鑲嵌一圓綠松石片。這是目前發(fā)現(xiàn)的二里頭文化牙璋中體量最大的一件。

二里頭 80YLVM3:5 牙璋 (照 16)比前一件牙璋略小一點,亦為青灰色,只有一面器表涂朱紅色顏料。其雙闌與柄部的扉牙也與前一件相似但略有區(qū)別。在牙璋下闌的兩側邊分別為由兩組小扉棱組成的一個大扉棱。兩組小扉棱中,下部小扉棱有 3 個扉牙并且向下凸出凸出面上有兩個短牙上部小扉棱有 2 個扉牙。在柄兩側邊分別有一組扉棱 2 個扉牙。在上闌兩側邊分別有一組扉棱2 個扉牙,上部的扉牙還向上凸出。全器長 48.1 厘米。

二里頭文化的這兩件牙璋同出一墓,形制基本相同,都屬二里頭文化三期。而二里頭 80YLVM3:5 牙璋的雙闌及柄部的扉牙裝飾比二里頭 80YLV M3:4 牙璋略微復雜些,推測二里頭 80YLVM3:5 牙璋的制作年代,可能比二里頭 80YLV M3:4 牙璋的略微晚一點。

杜義德先生收藏的這兩件玉牙璋從形制上看與二里頭 80YLVM3:4\5 出土的兩件牙璋大體相同但二者的端刃和玉料有所區(qū)別。前者端刃呈“丫字形 用的是甘肅境內(nèi)產(chǎn)的青白玉;后者端刃為淺的圓弧凹刃,用的則是河南產(chǎn)的南陽青玉。端刃呈“丫”字形的牙璋除神木石峁遺址出土的 SSY:17 號牙璋外 (照 17,還見于四川三星堆遺址二號祭祀坑出土的 K2③202-2 牙璋 (照18、 照 19)、福建漳浦眉力出土的一件牙璋 、漳州虎林山M13:1 石牙璋照 20、 香港南丫島大灣遺址出土玉璋 (圖 21、廣東東莞村頭出土的一件牙璋,端刃似與此型牙璋接近。義德收藏的這兩件牙璋因為是從藏家手里收購的,它究竟是中原地區(qū)傳入的,還是齊家文化先民制作的,目前尚無法考證,但就從牙璋使用的是甘肅玉料,又有甘肅境內(nèi)黃土高原所特有的沁色來看,應該是在甘肅境內(nèi)由齊家先民制作的。首先玉牙璋所用的玉材是典型的甘青祁連玉即甘青地方玉包括馬銜山玉,這種材質(zhì)在齊家文化玉器中比較常見的。其次,牙璋所受沁色及皮殼包漿非常符合當?shù)氐耐临|(zhì),俗稱老土沁。 第三,牙璋的加工工藝也比較端莊大氣,粗獷豪放,不注重細節(jié)的修飾,征集時據(jù)老鄉(xiāng)講是在平田整地挖土時所得,當時只有牙璋等玉禮器,并無出土其他文物,現(xiàn)在推斷牙璋等玉禮器當時應該是祭祀用品,所以是在祭祀坑中發(fā)現(xiàn)并出土的。


就目前所見甘肅境內(nèi)館藏的 11 件牙璋扉牙的特征考慮,清水縣金集鎮(zhèn)連珠村出土的牙璋具有早期牙璋特征,代表甘肅較早期的牙璋。而積石山新莊坪和甫川鄉(xiāng)代山村征集的 2 件牙璋以及定西眾甫博物館、臨夏州馬鴻儒和中國古玉器研究會甘肅省中心收藏的 7 件牙璋,可能稍偏晚。甘肅地區(qū)發(fā)現(xiàn)的幾件牙璋, 形制上均與陜北石峁出土的牙璋基本相似。如連珠村牙璋除改制后端刃不同外其他部分的制作工藝就是石峁式Ⅳ型牙璋的翻版。據(jù)目前考古資料的發(fā)現(xiàn), 黃河中、下游均未見此類型扉牙牙璋的出現(xiàn)。因此陜北的石峁可能是此種牙璋的起源地。目前國內(nèi)發(fā)現(xiàn)的 100 多件牙璋中 (不包括早年流傳出去的)玉質(zhì)大部分呈黑色或墨玉色,但甘肅境內(nèi)館藏或個人收藏的 11 件牙璋大多所采用的是甘肅本地產(chǎn)的玉料,結合其形制特征和制作工藝來看,這些件牙璋應該是受到石峁文化牙璋的影響,或者是陜北政治集團向西南移動進入甘肅,再由齊家文化先民在甘肅境內(nèi)制作的。據(jù)最近石峁的考古發(fā)現(xiàn),碳14 年代測定數(shù)據(jù)顯示石峁式牙璋的年代在距今 4000 年前后其時正值中國萬邦玉帛輝煌的階段,在當時東部發(fā)達玉文化的影響下發(fā)展起來的石峁類型玉器,分別向黃河上游和中游東西的擴散,極大地推動了黃河中上游地區(qū)玉文化的發(fā)展,甘肅境內(nèi)所發(fā)現(xiàn)的玉牙璋正是在這一影響下得以出現(xiàn)和發(fā)展的。

附記:本文為甘肅省文物局文化遺產(chǎn)保護領域甘肅省省級科研課題“甘青寧館藏齊家文化玉器的調(diào)查與研究” 的階段性成果。在調(diào)查過程中, 各文博收藏單位給課題組提供了很大的支持和幫助, 課題組的全體同志也為本課題付出了辛勤勞動并做了大量工作, 在此一并表示感謝。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認識齊家文化玉器(下二)
齊家文化
齊家文化玉“潛力”待挖
齊家文化玉石璧用途與源流問題研究(一)
朱乃誠:福建光澤走馬嶺玉器的形制特征、文化屬性、年代及相關問題
巴爾先生古玉藏品(二)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武清区| 樟树市| 曲靖市| 阿拉尔市| 塔城市| 斗六市| 周至县| 瓦房店市| 云阳县| 方山县| 罗田县| 丰镇市| 眉山市| 霞浦县| 腾冲县| 阜平县| 临湘市| 瑞丽市| 鹿邑县| 新竹县| 沾化县| 民乐县| 海门市| 三穗县| 岢岚县| 揭东县| 太谷县| 曲阜市| 平定县| 安仁县| 惠水县| 贺州市| 曲靖市| 沐川县| 合水县| 清流县| 阿合奇县| 依兰县| 鄂托克前旗| 阿勒泰市| 遂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