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唐代,詩人陸龜蒙就曾以“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來形容秘色瓷之美。
及至北宋,趙令畤也在《侯鯖錄》中記載:“今之秘色瓷器,世言錢氏有國,越州燒進,為供奉之物,臣庶不得用之,故云秘色”。直到1987年法門寺地宮被打開,千年“秘色瓷”之謎才終于具象化,被人們認識。那么”秘色“究竟是什么顏色?這種沉浮浪潮中的“秘瓷”又有何過人之處呢?
法門寺是中國佛教的一處千年圣跡,位于扶風縣城北十公里的法門鎮,建于東漢末年,發跡于北魏,起興于隋,鼎盛于唐,被譽為“皇家寺廟”。因安置釋迦牟尼佛指骨舍利而成為舉國仰望的佛教圣地,距今約有1700多年歷史,有“關中塔廟始祖”之稱。▲法門寺
唐朝是法門寺的全盛時期,它以皇家寺院落的顯赫地位,以七次開塔迎請佛骨的盛大活動,對唐朝佛教、政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唐初時,高祖李淵改名為“法門寺”。1987年4月3日,法門寺因修建半壁坍塌的明代真身磚塔,考古工作者在塔基下意外發現了唐代真身寶塔地宮。隨著塔基下的地宮暴露出來,一批稀世之寶的出土轟動了世界,其中有令佛教徒頂禮膜拜的佛骨舍利,有唐懿宗供奉給法門寺的大量金銀器、瓷器、玻璃器、絲織品;尤其重要的是,同時還出土了記錄所有器物的物帳碑,讓文物考古專家明明白白地知道了出土物的名稱。(法門寺出土)
▼
法門寺地宮出土
塔內的鎏金銅浮屠
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之一
鎏金雙鴛團花紋大銀盆
四枚佛指舍利,左起第三枚為真身舍利
法門寺地宮出土
鎏金迎真身銀金花雙輪十二環錫杖
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之一
長1.96米,比藏于日本正倉院、曾號稱“世界錫杖之王”的長1.75米的白銅頭錫杖制作更為精良,是目前世界上年代最早、體型最大、等級最高的佛教法器,代表佛祖的最高權威。
法門寺地宮出土
其中,物帳碑上'瓷秘色'三個字,叫古陶瓷專家眼前一亮。秘色瓷到底是怎樣的一種瓷器呢?為什么這么神秘呢?據地宮出土的《物賬碑》記載:唐懿宗“恩賜……瓷秘色椀(碗)七口,內二口銀棱,瓷秘色盤子、疊(碟)子共六枚。”載明的13件,加上地宮中室內發現的未記入《物賬碑》的凈瓶,一共14件。秘色瓷位于地宮中室的銀香爐之下
秘色瓷是中國傳統制瓷工藝越窯青瓷中的精品,中國古代越州名窯進貢朝廷的一種特制瓷器,簡稱“秘瓷”。法門寺唐塔地宮出土的秘色瓷,器形規整,造型簡潔,釉色青綠(其中有12件),晶瑩潤澤。共有碗7件,其中兩件為鎏金銀棱平脫雀鳥團花紋秘色瓷碗,還有盤、碟共6件及瓶1件。下圖這件八棱凈水秘色瓷瓶出土時瓶內裝有五色寶珠共29顆,瓶口上覆蓋著一顆大寶珠,陳列方式顯然與密教儀式有關。
它的外形具有小口,圓唇,長細頸,八棱瓶身,圈足,頸下有三條平行凸棱的特征。整體造型優美、剛勁有力,瓶體各部分比例勻稱,給人一種玉立多姿,挺拔秀氣的感覺。
唐八棱凈水秘色瓷瓶
唐代越窯青瓷的釉色摒棄了過分的艷麗和豪華,突出了幽靜和淡雅的意趣。瓷器的釉色呈現溫潤的青綠色,猶如雨過天晴的天空,被世人譽為“千峰翠色”。
“如冰似玉”是人們不斷追求和向往的瓷器釉質,法門寺秘色瓷體現出的正是瓷器青釉的玉器質地。法門寺如此數量多、質地優良、制作精巧的唐代皇室秘色瓷的出土,在我國歷史上尚屬首次。它不僅揭開了唐代秘色瓷的身世之謎,使中國陶瓷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同時也為今后秘色瓷的鑒別提供了真實的實物標準。因此,研究法門寺秘色瓷的佛教美學特征,對于全面了解法門寺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