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服飾
Museum
巴爾虎服飾
新巴爾虎蒙古袍(一)
女袍
新巴爾虎女子蒙古袍以蔚藍色、淺綠色、紫紅色的團花絲綢、織錦緞、絲絨、蠶絲綢、布為面料。根據四季變化,分單袍、夾袍、棉袍、皮袍幾種,冬夏季款式變化不大。
單袍:夏季穿著,白色和藍色居多。立領,右衽,袍子長且偏瘦,不縫襯里,領、襟、袖口處均用粉紅色或綠色庫錦鑲細邊。
夾袍有三種。泡袖長袍,由前后兩種顏色的織錦緞組合而成,前身為紫色底暗黃色牡丹花織錦緞,后身為紅團花緞,整體分割式結構(肩、袖、腰)。立領,右衽,領角與襟角略圓。兩袖向上隆起高泡袖,袖根處與肘下均用多色庫錦、花絳裝飾三指寬的袖箍,袖根寬闊,前后裉捏褶。袖肩與下肘部絎明線,中袖窄,并用異色面料豎著里外接袖,袖長達膝,馬蹄袖。前腰捏褶,有八厘米寬的外貼腰裝飾,裙擺,后腰無褶,下擺短開裾。
領口和上襟鑲一指寬的邊,下襟和下擺之緣鑲三指寬的邊,內緣用紅、綠、白三色絳子沿細邊。立領長袍裝飾有兩種:一種襟緣下滑直線,襟角略方,袍長寬下擺。袖長,平袖口,領口與領座、袖口和大襟鑲三道邊,用紅色、黃色庫錦鑲邊的較多,一般沿邊與扣袢數量相等,且扣袢較長。領口和腋下兩個一組扣,上襟和下襟三個一組扣,共四組扣袢。另一種是鑲一指寬三道細邊。姑娘穿長袍時束腰帶,婦女穿坎肩不束腰帶,一般用紅色、綠色綢子或綺羅做腰帶。
女袍
女袍
棉袍、吊面皮袍。棉袍領角略圓,襟角略方。袍面絎明線,且絎線細密,沿邊密納三道絎線形成邊飾。領口和領座、袖口和大襟鑲一指寬紅、黃色庫錦單邊或三道細邊。吊面皮袍以藍色綢、緞、花貢緞、布為面料,馬蹄袖(或另接馬蹄袖),內吊羔羊皮或羊皮,與棉袍裝飾相同。
END
文字
張欣雨
圖文編輯
張欣雨
通遼市博物館簡介
通遼市博物館創立于1975年,原名為哲里木盟博物館,在1999年時更名為通遼市博物館。2003年10月遷入現址, 2007年開始實行對外免費開放制度,2008年被評為國家二級博物館,2009年被評為國家AAA級旅游景區。通遼市博物館總建筑面積2萬平方米,主體建筑分為地下一層和地面四層,一、二、三層分別設置了13個陳列展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