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琉璃璧(元代) |
作品名:綠色琉璃璧
典藏:臺灣國立歷史博物館
古代中國玻璃多為高鉛鋇屬性,形成不透明或半透明的效果,此為古代中國對玉器的重視,不僅竭力尋求天然玉,也努力地仿製人造玉。 |
玻璃圭(元) |
玻璃圭,1964年江蘇省蘇州市張士誠父母合葬墓出土,江蘇省蘇州市博物館藏。
縱42.6厘米、橫6.5厘米、厚1厘米,重量為1.275克。圭是禮器,“諸侯朝王以圭,朝后以璋,”器形上尖下方,中有脊。圭呈青翠色,光澤滋潤,細膩潔凈,略有氣孔,具有玉質(zhì)感,起初被誤認為玉器,后經(jīng)專家鑒定,確認是琉璃器,是迄今我國發(fā)現(xiàn)的尺寸最大而且最重的古琉璃器,且質(zhì)地純凈,反映了我國古代的琉璃制作工藝已有很高水平,是極為罕見的珍品。 |
玻璃蓮花盞拖(元) |
玻璃蓮花盞托
元代,傳統(tǒng)陳設(shè)品和仿古玻璃器的數(shù)量開始增多,為明清之際陳設(shè)實用玻璃器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chǔ)。此件盞托出土于甘肅省漳縣汪世顯家族墓葬第二十號墓中,盞與托各一件,其中盞由普藍色玻璃制成半透明,口、腹部為七瓣蓮花式,底為假圓足,底心微內(nèi)凹,以尖銳的蓮瓣尖組成口,整個器型仿佛一朵正在盛開的蓮花;托的內(nèi)圈為八邊形,斜內(nèi)凹,口沿稍揚起,作八瓣蓮花狀,瓣尖亦尖銳,平底,顏色比盞略淺。 此套盞、托以模鑄法成型,但其體內(nèi)均有大量的氣泡;尖銳的瓣尖成為其造型上區(qū)別于后代的一大特點;其器型較大,制作精巧,色彩艷麗,不愧為元代玻璃器皿中的稀世珍品。 |
玻璃帶板(明) |
玻璃帶板(明) 長9厘米,寬6厘米,1978年江蘇省揚州市梅花嶺史可法衣冠冢出土,江蘇省揚州市博物館藏。 |
明代琉璃珠 |
明代琉璃珠 |
大報恩寺琉璃寶塔-琉璃拱門構(gòu)件 |
【大報恩寺琉璃塔】 琉璃塔是大報恩寺建筑群中最耀眼的一顆明珠。它在五百多年前就已舉世聞名,明代永樂皇帝賜封共為 “ 第一塔 ” ,歐洲人稱它為世界奇觀,它是 “ 南京之表征 ” 和國外來華游客、商人、傳教士欲瞻仰之塔。 被譽為 “ 中國之人古董,永樂之大窯器 ” 的大報恩寺琉璃塔,其外觀全部是白瓷磚和五色琉璃瓦。白瓷磚嵌于塔的外壁,每塊瓷磚中央都有一尊佛像。據(jù)載每層所有磚數(shù)相等,只是體積自下而上逐層遞減。每層塔樓的層面覆蓋,欄桿和拱門,均用五色琉璃構(gòu)件,其中黃綠相間的拱門上,飛天、雷神、獅子、白象、花卉等圖案,造型生動,色彩絢麗,制作精美。塔頂和每層飛檐下都垂懸金鈴鳴鐸,共計 152 只,門側(cè)、塔心置篝燈 140 盞,百名少年日夜值守,每天耗油約 31 千克,號稱長明燈。入夜,如火龍懸掛,華燈耀月,數(shù)十里外可見。明清兩代,這里香火興旺,游人不絕。 清康熙皇帝南巡時曾登臨此塔,并賦詩贊之:“涌地千尋起,摩霄九級懸。琉璃垂法相,翡翠結(jié)香煙。締造人工巧,流傳世代遷。曠然彌遠望,萬象拱諸天。”清乾隆皇帝登臨此塔,親自題寫九級匾聯(lián),依次為:真人覺路;化成資備;舍衛(wèi)莊嚴;無際丹梯;攬妙鬘云;心游萬仞;空中風(fēng)濤;手捫星斗;無上發(fā)輪。 中國歷史上這一舉世無雙的琉璃寶塔,雄峙在金陵城外達四百多午之久,可惜在 1856 年毀于兵燹。如今在大報恩寺舊址,只能尋得殿宇一進以及體制崇宏的巨碑一方,碑額高達 1.50 米,上面書 “ 敕賜大報恩寺”,其中 “ 敕賜”二宇已經(jīng)剝離,碑身高達 5 米,碑文已漫漶難讀。 大報恩寺所有琉璃物件大都產(chǎn)于雨花臺四部芙蓉山、眼香廟,窯崗村—帶,當時七十地在窯,有技術(shù)工匠達一千七百多名,成為明初南京琉璃制品生產(chǎn)基地。遺憾的是大報恩寺和琉璃寶塔這些宏偉建筑今世人已無法看到。其覆瓦之式、雕繪之紋只能在南京市博物館中看到部分琉璃構(gòu)件。另,當年英國侵略軍在簽訂《南京條約》后曾多次登上寶塔竊取塔上琉璃磚瓦多塊,現(xiàn)存英國博物館內(nèi)。 |
大報恩寺琉璃寶塔構(gòu)件 |
【大報恩寺琉璃塔】 琉璃塔是大報恩寺建筑群中最耀眼的一顆明珠。它在五百多年前就已舉世聞名,明代永樂皇帝賜封共為 “ 第一塔 ” ,歐洲人稱它為世界奇觀,它是 “ 南京之表征 ” 和國外來華游客、商人、傳教士欲瞻仰之塔。 被譽為 “ 中國之人古董,永樂之大窯器 ” 的大報恩寺琉璃塔,其外觀全部是白瓷磚和五色琉璃瓦。白瓷磚嵌于塔的外壁,每塊瓷磚中央都有一尊佛像。據(jù)載每層所有磚數(shù)相等,只是體積自下而上逐層遞減。每層塔樓的層面覆蓋,欄桿和拱門,均用五色琉璃構(gòu)件,其中黃綠相間的拱門上,飛天、雷神、獅子、白象、花卉等圖案,造型生動,色彩絢麗,制作精美。塔頂和每層飛檐下都垂懸金鈴鳴鐸,共計 152 只,門側(cè)、塔心置篝燈 140 盞,百名少年日夜值守,每天耗油約 31 千克,號稱長明燈。入夜,如火龍懸掛,華燈耀月,數(shù)十里外可見。明清兩代,這里香火興旺,游人不絕。 清康熙皇帝南巡時曾登臨此塔,并賦詩贊之:“涌地千尋起,摩霄九級懸。琉璃垂法相,翡翠結(jié)香煙。締造人工巧,流傳世代遷。曠然彌遠望,萬象拱諸天。”清乾隆皇帝登臨此塔,親自題寫九級匾聯(lián),依次為:真人覺路;化成資備;舍衛(wèi)莊嚴;無際丹梯;攬妙鬘云;心游萬仞;空中風(fēng)濤;手捫星斗;無上發(fā)輪。 中國歷史上這一舉世無雙的琉璃寶塔,雄峙在金陵城外達四百多午之久,可惜在 1856 年毀于兵燹。如今在大報恩寺舊址,只能尋得殿宇一進以及體制崇宏的巨碑一方,碑額高達 1.50 米,上面書 “ 敕賜大報恩寺”,其中 “ 敕賜”二宇已經(jīng)剝離,碑身高達 5 米,碑文已漫漶難讀。 大報恩寺所有琉璃物件大都產(chǎn)于雨花臺四部芙蓉山、眼香廟,窯崗村—帶,當時七十地在窯,有技術(shù)工匠達一千七百多名,成為明初南京琉璃制品生產(chǎn)基地。遺憾的是大報恩寺和琉璃寶塔這些宏偉建筑今世人已無法看到。其覆瓦之式、雕繪之紋只能在南京市博物館中看到部分琉璃構(gòu)件。另,當年英國侵略軍在簽訂《南京條約》后曾多次登上寶塔竊取塔上琉璃磚瓦多塊,現(xiàn)存英國博物館內(nèi)。 |
琉璃鏤空三彩龍鳳紋薰爐(元代) |
名 稱: 琉璃鏤空三彩龍鳳紋薰爐 介 紹: 圖中所示爐爐頂為博山形制,在嶙峋的山石之間盤繞一龍,爐有兩直耳。爐腹圓鼓鏤空,有透雕鳳紋飾,爐腹下承三獸形足。該爐為琉璃三彩器,色彩斑斕絢麗,藝術(shù)感染力強。 北京市政府在2004年奧運會期間,在雅典舉辦了《帝王之都———北京文物珍寶展》,全面展現(xiàn)北京輝煌的歷史以及介紹中國瑰麗的藝術(shù)珍寶。北京首都博物館、北京藝術(shù)博物館和北京十三陵定陵博物館分別甄選出最具中國文化特色和傳統(tǒng)工藝的代表性作品101件套,包括青銅器、金銀器、玉器、瓷器、絲織品和文人書畫。這件琉璃三彩龍鳳紋熏爐,為北京元大都遺址出土的標志性器物展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