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6月1日,新中國迎來了第一個兒童節。
今年,是我國“六一”兒童節走過70年的歷程。
這一天,全國各地都開展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慶祝活動,小朋友的歡聲笑語,童趣可愛處處可見。
望野6月月歷
如果六一兒童節遇見博物館,會有怎樣的收獲呢?在松山湖望野博物館(籌)的展線上,我們精心鋪陳了許多俏皮可愛的紅綠彩玩具瓷偶(磨喝樂),他們有的捕雀戲鳥,有的敲鑼打鼓,有點抱琴抱匣,十分生動活潑。
讓我們一起走進博物館,去看看古人那充滿“童真童趣”的磨喝樂吧。
磨喝樂亦稱“摩侯羅”,梵語mahoraga的音譯,原為佛教八部眾神之一的摩羅神。唐宋時借其名制作為一種土木偶人,于七夕供養。唐時也叫“化生”,謂供養以祝禱生育男孩,故成為送姻親家的禮物。后成為兒童玩具。
宋代孟元老《東京夢華錄》七夕條云:“七月七夕,潘樓街東宋門外瓦子、州西梁門外瓦子、北門外、南朱雀門外街及馬行街內,皆賣磨喝樂,乃小塑土偶耳,悉以雕木彩裝欄座,或用紅紗碧籠,或飾以金珠牙翠,有一對直數千者。禁中及貴家與士庶為時追陪。……又小兒須買新荷葉執之,蓋效顰磨喝樂。”
磨喝樂材質多樣、大小不等、配對成組、貧賤共享,且神態各異,多姿多彩。僅從紅綠彩磨喝樂就見有抱狗、抱貓、抱鵝、抱琴、抱匣、執杖頭傀儡、執撥浪鼓、執面具、執荷葉、執牌、捧書、襁褓嬰、戲鳥、拍鼓、敲鼓、敲鑼、騎馬、舞蹈等多種式樣,可見七夕節“斗巧爭奇”之風俗。
公元12世紀末-13世紀初
拍鼓童子像
望野博物館 藏
公元12世紀末-13世紀初
“李家造”抱琴童子像
望野博物館 藏
松山湖望野博物館(籌)還展陳了一件捕雀童子像,它生動再現了宋金時期兒童玩耍的生活場景,刻畫了兄弟之間的互助友愛之情:弟弟戲耍的黃雀不幸飛到了假山上,抱著空空如也的鳥籠哭天抹淚,鳥籠的蓋子被棄置一旁,哥哥則奮力探身幫助弟弟從假山上捕捉黃雀,童趣十足。
公元12世紀末-13世紀初
捕雀童子像
望野博物館 藏
公元12世紀末-13世紀初
舞蹈童子像
望野博物館 藏
公元12世紀末-13世紀初
執荷童子像
望野博物館 藏
公元12世紀末-13世紀初
執傀儡童子像
望野博物館 藏
公元12世紀末-13世紀初
執荷童子像
望野博物館 藏
公元12世紀末-13世紀初
執傀儡童子像
望野博物館 藏
在古代,兒童階段的教育與學習也是十分重要的。
古代的“蒙養之學”取自于《易·蒙》中的“蒙以養正,圣功也”這句話,即在童蒙時代培養純正無邪的品質,認真學,養正道。這是造就圣人的成功之路。
宋金時期童蒙教育和儒學教育的興盛,不僅是宋金統治者教化民心的政策,更養成了國家以文教而治天下社會風氣。無論是皇家貴族,還是黎民百姓,都對子女進行讀書教育,期望子女日后能在仕途生涯上得到發展,光宗耀祖。于是在此觀念影響下紅綠彩學童瓷俑形象就出現在大眾視線中了。它們身著典型宋金學童服飾,拿著書籍經卷,充滿朝氣。
公元12世紀末-13世紀初
抱匣學童像
望野博物館 藏
重視兒童,不止在兒童節。不同的時代,保持“童心”,就有“童”樣的快樂!愿每個大小朋友都可以健康快樂,永遠如孩童般真誠。
END
“征文”與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