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淮川 民告官,被告席上卻難得一見“官”的身影。為避免此類現象,本月起實施的《北京市人民政府行政應訴工作規則》明確規定:以市政府為被告的行政訴訟案件,出庭人員中應當至少有1人是應訴承辦單位的負責人或者工作人員。 自古以來,老百姓“畏進公堂,恥于訴訟”。而如今,越來越多的公民敢于拿起法律武器維權,民告官越來越常見,這彰顯出公民的法律意識在增強。不過, 民告官案件,往往只見民不見官。一項調查顯示,民告官案件9成難見官。 從法律上說,缺席審判并不影響法律效力,更不影響判決結果。但官不出庭,也折射出一些官員缺乏法治觀念。尊重法律尊嚴,官員當以身作則,如果官員當被告,選擇不出庭,民眾會怎么想?官員應破除“當被告面子上不好看”的陳舊觀念。 近年來,北京市一直在積極推動行政機關以更積極的態度面對行政審判案件,并已逐步探索實施行政首長出庭應訴制度。比如,2011年起,平谷區積極推行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制度,實施第一年,行政機關負責人在行政訴訟中出庭應訴比例便由原來的不到1%上升到近47%。效果立竿見影,這是可喜的進步。要求官員出庭,看似細枝末節,實則意義深遠,言此是打造法治政府的一個逗號,并不夸張。 “民告官,官出庭”的目的,并非讓官員難堪,而是讓官員在出庭時能夠深刻體會“依法行政,執政為民”的真諦。基于此,民告官案件中,官員應出庭出聲,更應該在日后的工作中真正做到依法行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