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神病的宋朝 //
“不豫”的宋仁宗
親愛的朋友們,你們好呀!又到了我們“腦洞大開”國學興趣小組活動的時間了,你們心里是不是有些小興奮呢?
上次的活動中,我們聊了一下宋太宗時期得了精神病的準太子——趙元佐,或許了解了他的故事后,你會覺得他發病主要是由于外部環境的刺激,并不能以此來斷定趙氏皇族有著遺傳性的精神疾病。的確,權力與親情的沖突很有可能是造成趙元佐精神失常的主要誘因,但隨著我們每一次的小組活動,你會看到,兩宋十八帝中有多位皇帝都或多或少地存在著精神問題,比如我們本次活動中要八卦的人物——宋仁宗。
(宋仁宗趙禎)
宋仁宗名叫趙禎,是宋真宗的第六子,北宋的第四位皇帝。他的確是兩宋時期一位優秀的皇帝,擔得起“仁宗”的廟號。他是宋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從1023年即位到1064年去世,一共長達41年。
宋仁宗即位后寬厚對待臣子,虛懷納諫,重視百姓,休養生息,使宋朝進入了一個各方面都極度繁榮的時期。歷史上把他在位的這段時期稱為“仁宗盛治”,并且許多學者都認為,“仁宗盛治”是不亞于唐太宗的“貞觀之治”和唐玄宗的“開元盛世”的。
仁宗在位期間,社會安定,國威大振,除了與西夏打了幾仗外,和老對頭遼國關系和睦,雖然依舊輸出歲幣,但改變了宋真宗“澶淵之盟”后宋對遼處于弱勢的局面,以至于仁宗去世的消息傳到遼國,遼道宗耶律洪基抓著宋使的手嚎啕痛哭,說:“四十二年不識兵革矣。”甚至遼道宗還在國境內為仁宗建了一座衣冠冢,后世遼國的歷代皇帝都像供奉祖宗一樣供奉仁宗。
(遼道宗耶律洪基)
而在經濟文化方面,仁宗朝則表現得更加繁榮:世界上最早的紙幣“官交子”在此時開始發行;唐宋八大家中的六家來自宋朝,而這六位宋代學者全部出自仁宗一朝。
除了文治武功外,仁宗皇帝其人也如同他的廟號一樣,為人寬厚仁和。據記載,他吃飯吃到沙子都不允許宮女聲張,因為怕給做飯的下人帶來罪責。
或許這樣介紹宋仁宗你會覺得不夠親切,那我們不如換個角度,從大家喜聞樂見的影視劇中來介紹他:還記得《包青天》或者《少年包青天》中的皇帝嗎?他就是宋仁宗,也就是民間傳說“貍貓換太子”里用剝了皮的貍貓換來的那個太子。
(戲曲中的“貍貓換太子”)
這里我們說一些題外話,“貍貓換太子”這個事件是存在的,但有些被夸張過頭了。宋仁宗的確是被劉太后搶來當作自己兒子養大的,并且他很長時間里都不知道自己的生母是李宸妃。但劉太后并沒有民間傳說中那么壞,她沒有迫害過李宸妃,也不是拿什么剝皮貍貓換來的仁宗,只是簡單的過繼而已。
仁宗在知道自己的生母是李宸妃時,也曾經聽信別人的話,懷疑過劉太后,所以他派人查看了生母的靈柩。棺槨打開后,仁宗得知生母被施以厚葬,容貌如生,才感嘆道:“人言豈能信?”然后又親自在劉太后的遺像前焚香,說:“自今大娘娘平生分明矣。”以表自己錯怪劉太后的愧疚之情。
好了,回到正題,既然宋仁宗如此仁德,是位千古少有的賢明君主,為什么還要說他有精神問題呢?這就要提到我們標題里的那個詞——“不豫”了。
什么叫“不豫”呢?這是一個專有名詞,是皇帝病了的諱稱。比如你感冒了,那我們說“你病了”就好,但如果你是皇帝,我們說“皇上有病”就不太好聽了,所以這時就要用“不豫”來代替,說“天子不豫”——實際上還是“皇上有病”的意思。
天子也是人,有個頭疼腦熱發燒流鼻涕之類的小毛病也是很正常的,可宋仁宗的“不豫”卻非常奇怪——從景佑元年開始,他常常“不豫”,并且一“不豫”就昏迷不醒。
關于宋仁宗第一次奇怪的“不豫”,要從性情溫和的他所做的一件不太溫和的事情說起——廢后。
仁宗皇帝的原配皇后是平盧軍節度使郭崇的孫女郭氏,但仁宗一直就不太喜歡她,只是當年拗不過垂簾聽政的劉太后,所以才立她為皇后。后來,劉老太太去世,郭皇后也就失去了靠山,可她卻渾然不覺,反而常常爭風吃醋,越發地跋扈起來了。
仁宗此時寵愛的女人是尚美人。尚美人明顯不是一個能和其他姐妹友好相處的女人:她知道仁宗不待見郭皇后,于是就常常在仁宗面前說郭皇后的壞話。直到有一天,正對仁宗說壞話的她被郭皇后撞個正著??
當爆碳遇上小辣椒兒,那場景一定是非常瘋狂的。
兩個女人徹底撕破臉皮地掐在了一起,這讓一向是個老好人的仁宗皇帝很不知所措。他上去勸架,結果,盛怒之下的郭皇后掃向尚美人的一記“九陰白骨爪”沒有收住勢,抓在了他的脖子上??
事情鬧大了。
媳婦兒打丈夫,這事兒要是放在咱們尋常百姓家里也算不得什么,可如果身份不同,變成“皇后撓皇上”,那就不一樣了。你可以這樣想想,假如某天新聞頭條里有個“美國總統被第一夫人打得雙眼烏青”的標題,你說這算不算大事兒?
——關鍵是這種事情會讓美國很沒面子,這已經不是夫妻關系問題了,而是國家形象問題。
從這件事后,仁宗就開始認真地考慮廢后的事情了。
但畢竟這是大宋開國以來第一次廢后,大臣們有勸和的,也有勸廢的。仁宗也是左思右想才拿定主意。最后,支持廢掉郭皇后的大臣們還搬出漢光武帝廢郭圣通的事情作為理論依據,才終于將郭皇后廢掉。
廢后風波鬧得沸沸揚揚,甚囂塵上,似乎把仁宗搞得焦頭爛額,于是,就在廢掉郭皇后之后,仁宗第一次奇怪地“不豫”了。
景佑元年,仁宗大病,連續昏迷了幾天,醒來后就變得瘋瘋癲癲的,說話胡言亂語,好像鬼上身了一樣。大臣們一開始并不太在意,認為可能就是皇帝太縱情聲色,把身體累垮了。可誰知從這之后,仁宗就開始常常“不豫”,次次都是這樣:先昏迷,然后抽瘋??不過,似乎他這“不豫”的病情不太嚴重,每次抽個幾天的瘋倒也就好了。
這種“不豫”和一些間歇性發作的精神疾病很像,比如癲癇、癔癥或躁狂抑郁癥等等,患上這些病癥的人平時表現正常,但是某些特殊情況下就會突然發病,精神失常,舉止瘋狂。其實,如果我們在仁宗身上有了關于間歇性精神疾病的猜測,也可以逆推一下他的父親宋真宗:
(妄想狂宋真宗趙恒)
熟悉宋朝歷史的人應該都會覺得上期我們提到過的“北宋好弟弟”宋真宗不是個正常人:《宋史》中記載,真宗“幼英睿,姿表特異,與諸王嬉戲,好作戰陣之狀,自稱元帥”,就是說這個家伙從小就愛和其他皇室子弟一起玩打仗游戲,還自稱“元帥”。可見,宋真宗小時候是一位非常癡迷的軍事愛好者。
可到了與遼國展開的“澶淵之戰”時,這位“元帥”卻變得極其膽小懦弱。宰相寇準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死說活說才勸得他御駕親征。親征之后,他又在戰局有利的情況下莫名其妙地選擇與遼國和談,并且締結了對北宋極其不利的“澶淵之盟”。
“澶淵之盟”后,這位爺還在繼續發著神經:他整天說自己做夢夢見神仙,還偽造天書,接二連三地搞“封禪”活動,而且,他竟然還封禪了泰山!
(五岳之首的泰山)
為什么要對宋真宗封禪泰山表示驚訝呢?這里我們要聊一聊“封禪”這事,“封”是指祭天,“禪”是指祭地,合起來就是指皇帝祭祀天地的慶典活動,一般都是在太平盛世或是天降祥瑞時舉行。
而“封禪泰山”是其中規格最高的一種,也就是到泰山去搞封禪。相傳在大禹之前,這種活動是很普遍的。但在大禹之后,封禪泰山變得極其神圣,帝王沒有足夠的功績,基本上是不會也不能去做的。所以,從夏以后一直到清,舉行過封禪泰山活動的帝王只有秦始皇、漢武帝,當然,還有我們神經兮兮的宋真宗。
秦始皇結束戰國亂世,攻滅六國,一統天下,書同文,車同軌,自稱“皇帝”,使中華大地正式走進了封建社會,這功績的確夠資格去封禪泰山。
(一統天下的秦始皇嬴政先生)
漢武帝推恩削藩,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北擊匈奴,東并朝鮮,南誅百越,西征大宛,開拓出漢朝的最大版圖,這功績也的確夠資格去封禪泰山。
(雄才大略的漢武帝劉徹同學)
可我們的宋真宗趙恒先生呢?
一場幾乎能夠取得勝利的“澶淵之戰”被他打成了和談,一場本來占據優勢的和談被他談出了每年輸出大量歲幣的“澶淵之盟”。看看有著豐功偉績的秦皇漢武,我們實在不知道趙恒先生有什么資格去封禪泰山??
其實,真宗之所以去泰山封禪,一方面是受佞臣鼓動挑唆,另一方面是他一直覺得“澶淵之盟”是自己的一個奇恥大辱,他需要用某種方式來把這個恥辱洗刷掉??
可封禪泰山是個太過于奇葩的雪恥方式了,這就好比你是一個學習成績比較差的學生,突然有一次考了個0分,你覺得太丟人,于是就做了一面“學習標兵”的錦旗,當著全校老師同學送給了自己??
一個思維正常的孩子會這么做嗎?
細數過宋真宗的奇葩作為,你有沒有覺得他很像一個患了癔癥的病人?他整天幻想著遇到神仙之類的不切實際的事情,還和大臣們樂在其中地一起表演著偽造天書和天降祥瑞的鬧劇,并且用封禪活動來不斷暗示自己,表明自己不是一個失敗的統治者。也許,在“澶淵之戰”中他之所以做出種種奇怪決定,最終導致宋朝締結屈辱的“澶淵之盟”,就是因為當時他的某些精神疾病間歇性地發作了吧?
好了,我們八卦了時常鬧“不豫”的宋仁宗,又順帶介紹了一下他的幻想狂父親宋真宗,本期我們的小組活動也要告一段落了。不過,關于宋朝皇族精神疾病的話題還沒有結束。下次活動中,我們要去了解一位更加有意思的宋朝皇帝——“病人”宋英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