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4月2日對外公布,《決定》對全面深化供銷社改革進行了新的全面部署。
曾經,供銷社在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發展,供銷系統的各類矛盾和問題逐漸顯露出來,供銷合作社呈現出與農民合作關系不夠緊密,綜合服務實力不強,層級聯系比較松散等問題。未來,供銷社應如何推進改革,讓農民獲得更多福利和紅利,讓老供銷重新煥發新面貌?在國務院新聞辦4月3日舉辦的新聞發布會上,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黨組副書記、理事會副主任李春生和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黨組成員、理事會副主任鄒天敬對此作出回應。
拓展服務領域:“為農、務農、姓農”宗旨不能丟
案例:近年來,農村進城務工人員越來越多,在不少農村出現土地撂荒現象。為解決“誰來種地、怎樣種地”問題,山東省供銷社探索大田托管模式,對農民的土地進行托管服務,避免了土地撂荒,給外出打工農民帶來了收益。
“山東等地的探索也表明,供銷社改革發展要從問題入手,始終抓住為農服務宗旨,把為農服務作為一條紅線,這是供銷社的立身之本、生存之基。”李春生介紹說,這也是這次綜合改革的一個出發點和落腳點。
李春生指出,目前,我國面臨人多地少、家庭經營分散的國情和農情,迫切需要建立以家庭農戶為基礎、以聯合合作為紐帶、以社會化服務體系為支撐的現代農業經營體系。這讓供銷合作社面臨新的重大的發展機遇。
經過多年改革,目前供銷合作社經濟實力和服務能力有了很大提升,2014年供銷社全系統銷售額超過3.7萬億元,利潤總額超過350億元,經營領域覆蓋80%以上的鄉鎮、60%以上的行政村。
盡管如此,一些長期制約供銷合作社發展的體制機制矛盾尚未根本解決。“現在,供銷社各層級聯系以及與農民利益的聯結都還不夠緊密,體制機制還沒有完全理順,這些問題既是改革的切入點,也是改革的重點和難點。”李春生說,此次公布的《決定》提出,要推動供銷合作社由流通服務向全程農業社會化服務延伸、向全方位城鄉社區服務拓展。
推進基層社改造:密切與農民的利益聯結
案例:過去,河北省樂亭縣供銷社2000多平方米的院落里雜草叢生,2011年,樂亭縣供銷合作社和金暢果蔬專業合作社“聯姻”,成立了農產品檢測中心、農資服務部、專家視頻服務站和農民培訓中心,為農服務的能力顯著提升。
“供銷社和其他一般的經濟組織不一樣,區別就體現在供銷合作社是為農服務的合作經濟組織,是黨和政府推進‘三農’工作的載體。”李春生說。
為密切與農民的聯結,《決定》提出通過勞動合作、資本合作、土地合作等多種途徑,采取合作制、股份合作制等多種形式,廣泛吸納農民和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入社,不斷強化基層社與農民在組織上和經濟上的聯結。
2014年4月2日,國務院批復同意廣東和河北、山東、浙江4省開展供銷社綜合改革試點,在基層社改造、聯合社治理、社有企業改革、農業社會化服務等多方面開展了許多先期探索。
“經過試點,基層社與農民的聯系得到加強。在全行業銷售額中,縣及縣以下供銷社從2013年的72.4%上升到2014年的73%,呈現出顯著的由降轉升趨勢,這說明供銷社的基礎得到了加強,改革取得了成效。”鄒天敬說。
創新發展理念:打造新的“網上供銷社”
案例:把農產品放到網上銷售,在線請農業專家解決種植難題,借助電商服務網絡打造農民自己的“鄉村淘”,如今,浙江供銷社的農村電子商務發展如火如荼。
“打造‘網上供銷社’是順應電子商務發展提出的重大改革舉措,《決定》對此也提出明確的要求。”鄒天敬指出,供銷社改革要不斷創新理念,在發揮實體網絡優勢的基礎上加快創新轉型,實現線上線下的融合發展。
打造“網上供銷社”將有哪些具體舉措?鄒天敬回應說,供銷社將首先突出整體優勢,由總社打造全國性電子商務平臺,各省級社將統籌發展區域性、專業性電子商務平臺,形成規模優勢。
鄒天敬介紹,各縣級供銷社還將發揮在農村電商中的主體作用,培育發展農村電子商務企業和網上的終端,發揮供銷社實體網點廣布的優勢,加快縣以下基層社、綜合服務社和各類經營服務網點的信息化改造,形成線下的天然優勢。此外,還要鼓勵和支持各級供銷社與知名電商企業開展合作,形成為農服務的合力。
(本報記者 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