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為深入了解當前家庭農場的經營發展情況,我們專程到安徽省宿州市埇橋區王民主家庭農場、何勇家庭農場進行了實地調研,與兩位農場主深入交流,并就家庭農場發展的相關問題形成了幾點思考和體會。
兩戶家庭農場的基本情況
王民主家庭農場基本情況。王民主家庭農場位于宿州市桃園鎮桃東村,2012年經農業部門認證,并在工商部門登記注冊為個體工商戶。家庭農場主要負責人王民主今年36歲,初中文化,屬于務工返鄉人員。目前,該農場有勞動力11人(其中常年雇工2人),共經營土地1322畝(其中自有承包地不到20畝),主要從事糧食、蔬菜、蓮藕等作物種植及魚、雞、鴿子等養殖。
何勇家庭農場基本情況。何勇家庭農場位于宿州市灰古鎮秦圩村,2013年在工商部門登記注冊為個體工商戶,為宿州市市級示范家庭農場。農場的主要負責人何勇今年47歲,高中文化,現擔任秦圩村支書,自2011年開始流轉土地形成規模經營。目前,農場共有4名家庭勞動力,沒有常年雇工,經營土地總面積760畝(其中自有承包地12畝),主要從事糧食作物種植。
幾點思考和體會
家庭農場是市場化為導向的新型農業規模經營主體。相對于生產要素、銷售市場局限于社區范圍內的傳統承包農戶,家庭農場在組織生產要素、安排農業生產、銷售農產品等方面的市場化特征十分明顯。具體到這兩戶農場主要表現在:其一,農場流轉土地超出了村組社區邊界,是規模化的土地要素利用者。王民主家庭農場采用一家一戶簽訂流轉合同的方式,以900元/畝的價格流轉了1300多畝土地,涉及2個村的170多個農戶。據了解他選擇這些土地的主要原因是集中連片,而且靠近公路,便于農資和農產品運輸,也有利于發展高附加值的休閑觀光農業。何勇家庭農場流轉的748畝耕地則涉及3個村的60多個農戶,流轉租金為每年900斤小麥。據介紹,他選擇這些土地的主要原因是集中連片、利于機械化耕作,當時本村也有農戶愿意把相隔較遠的承包地流轉給他,但由于不能連成片,他沒有接手。其二,農場使用勞動力超出村組社區邊界,是規模化的勞動力要素使用者。王民主家庭農場的家庭勞動力包括其父母、弟弟、妹夫、姑父、表弟,農忙時需雇傭30多名勞動力;何勇家庭農場農忙需雇傭50多名勞動力。這些常年或季節性勞動力雖然多數為本村居民,但也有許多來自周圍村莊,甚至是城鎮下崗職工。其三,農產品幾乎全部用于銷售,是規模化的農產品商品提供者。王民主、何勇家庭農場種植小麥、玉米等糧食作物都在760畝以上,以兩季每畝平均產量2000斤計算,兩農場每年提供的商品糧超過300萬斤,可滿足約3800個城鎮居民(按人均年消費800斤計算)的糧食需求。
家庭農場是依血緣、姻緣為內在聯系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何勇農場的家庭特征十分鮮明,其主要勞動力全部來自一個單獨經濟核算的家庭,包括何勇夫妻、兒子兒媳。王民主家庭農場的情況就比較復雜,在11名常年勞動力中,除兩名外聘人員外,其余9名都是王民主的親屬,分別負責農場的財務、養殖、種植及農產品銷售等環節。據王民主介紹,農場成立時這些親屬都有投資,年終時根據效益大家分紅。因此,王民主農場實際上是一個大家庭組成的合伙家庭農場,類似于國外的兄弟農場、父子農場。我國的家庭農場剛剛起步,但地區間差異大,農村文化傳統不一,對家庭的概念如何理解,肯定有許多說法。在指導家庭農場發展中,應當給地方更多的自主權,給農民更多的選擇權,不宜設定具體的條條框框,應允許各種樣式的家庭農場競相發展,由市場來選擇最適宜的形式。
家庭農場是追求利潤最大化的經濟組織,傾向于從事比較效益高的非糧作物、非農產業具有客觀必然性。這在王民主家庭農場已經體現得十分清楚。據了解,農場流轉來的1300多畝土地最初絕大多數是種植糧食作物的。去年他們按地勢和地力條件細分為5個區域:(1)地力條件一般的800多畝種植小麥、玉米等大田作物;(2)地力條件較好的200多畝種植辣椒、萵筍、蘿卜、西瓜等經濟作物;(3)地勢較低的40多畝洼地改造成了蓮藕種植區,兼做汛期的排澇蓄水區;(4)原有的幾個魚塘用于養殖淡水魚類;(5)緊鄰國道、交通便利的100多畝地劃為苗木區,在種植紫薇、欒樹、高桿冬青等苗木的同時,在林下養殖雞鴨鵝等禽類,并計劃與幾個魚塘共同發展農家樂等休閑農業。對于何勇家庭農場來說,目前760畝土地都用來種植糧食作物。但在座談中了解到,他計劃在種植糧食的同時建個養雞場,主要考慮有三點:(1)自己從前養過雞,熟悉相關技術;(2)當地有個劉老二燒雞廠,不愁市場銷路;(3)只種糧有忙有閑,搞養殖可以把農閑時間利用起來。至于是否考慮種植瓜果、蔬菜等非糧作物,他表示由于自己缺乏相關技術,且市場風險大,沒有種糧踏實,所以暫不考慮。家庭農場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發育起來的經濟組織,追求利潤最大化是其本質特征,因此怎么掙錢就干什么是基本原則。當然,由于家庭農場源于傳統農戶,其資金實力弱,承擔風險能力差,相較于進入農業的工商資本而言,雖然同樣具有非糧化、非農化的意愿,但實現的本錢少,能力不足。因此,如果引導得當,這些從農戶發展而來的家庭農場更容易選擇糧食生產。下一步,應當根據家庭農場的特點,制定和完善有針對性的鼓勵糧食生產的政策措施,引導家庭農場經營者把流轉土地主要用于糧食生產。
家庭農場的經營規模如何才算適度,是一個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探索的問題。在調研中感到意外的是,兩個家庭農場負責人都認為目前的農場經營面積過大。王民主認為,以他家目前的種養結構和勞動力數量看,農場土地經營規模維持在500畝左右比較合適。目前1300多畝的規模種起來很吃力,無法實現每塊地的精細化管理,直接影響作物產量,統算下來,農場種植大田作物的單產水平比精耕細作的農戶要低。何勇則表示:當初租地時,許多村民看到價格合適都搶著把土地流轉給他,礙于面子就把一大片地都收下了,現在看規模有些偏大,資金和勞動力不夠,更重要的是效益不高,下一步想減少種植面積,最好控制在500畝左右。但由于專門搞種植,目前農場的760畝地單產水平還可以,比普通農戶能高100多斤。在理論上,許多同志想給家庭農場的適度經營規模確定一個具體標準。但從實踐中看,決定這個適度規模的因素很多,包括家庭農場的經濟實力、勞動力數量等內因,以及土地平整度、種植作物機械化作業程度、社會化服務業發展水平、政策扶持政策等外因。從這兩戶農場的情況看,就連家庭農場負責人自己,也需要經過幾年的實踐,才能夠發現適宜的經營規模到底是多少。而且,這個規模還是一個隨著土地、農機、社會化服務等相關條件而變化的動態數量。因此,在指導家庭農場發展中,不宜在國家層次上對其土地經營規模作出具體規定,應當更多地放手給基層農業部門根據本地實際去引導形成。
家庭農場的發展壯大需要健全的社會化服務體系作保障。調研中了解到,兩戶家庭農場都通過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獲得生產經營中需要的各種服務。在公益性服務方面,兩戶家庭農場的成員都先后接受了政府有關部門的多次培訓,包括土肥、養殖、灌溉、育種、防疫等方面的技術及農產品加工、銷售、農場經營等方面的知識。在經營性服務方面,何勇家庭農場加入了當地的淮河糧食種植產業聯合體,從中獲得生產技術指導、農機作業、糧食銷售等方面的服務。由于經營范圍更寬,王民主家庭農場與社會化服務組織的聯系更為廣泛。如其蔬菜產品由百畝良園蔬菜產業聯合體統一銷售,小麥良種由紫蘆源良種場按訂單回收,黑玉米、黑小麥、黑花生由創新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訂單收購,綠化苗木生產則與盛達苗木花卉有限公司合作,實現無風險銷售。與傳統承包農戶的“小而全”生產方式相比,家庭農場從事專業化、規模化生產,受勞動力、農機裝備數量的局限,必然對專業化的服務有更多的需求。因此,在加入或領辦合作社、與龍頭企業共同發展產業化經營、向社會化服務組織購買服務等方面,家庭農場的意愿更為強烈。同時,由于種植品種集中、規模大,單產水平的提高對其總收入影響較大,家庭農場對農業生產技術的培訓要求更迫切,也更愿意專門抽時間、精力、花錢去參加培訓。因此,要扶持家庭農場發展壯大,必須進一步加強公益性服務組織建設,鼓勵經營性服務組織發展,著力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
促進家庭農場健康發展必須解決農田基礎設施差、農業經營主體融資難等制度性難題。據了解,王民主家庭農場在3年間累計投資超過300萬元,包括購置4臺(套)各類農機具,平整農田,修建維護機井、大棚和倉庫等基礎設施,以及鋪設總長3.7公里的田間石子路等。何勇家庭農場近3年來,在農機購買、倉庫建設等方面的投入達50多萬元,共購買了大、中、小型農機具17臺(套),建設改造倉庫面積600平方米、農機具庫棚300平方米。王民主反映,農場的生產、銷售等所有問題歸結到最后就是資金短缺。由于農場經營的土地、建設的生產管理用房等不能用于抵押,向銀行等金融機構貸款幾乎不可能,目前生產經營所需的大量資金主要是向私人錢莊和親戚朋友借貸,成本太高,無法滿足長期發展需要。與小農戶依靠人畜力在小塊承包地上精耕細作不同,家庭農場主要依靠農業機械進行規模化生產,在農田基礎設施建設、農業生產裝備購買方面的投入需求很大,僅靠自身力量很難籌集。因此,應當認真研究改革現有的涉農項目實施方式,把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作為農田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組織者,根據他們的實際需求設計項目,并由政府補貼所需的絕大多數資金。同時,盡快出臺允許流入土地經營權抵押融資的試點方案,探索通過允許農機、農業生產管理用房等資產抵押的方式,提高家庭農場等經營主體的融資能力。
(作者單位:農業部經管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