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雪梅 于涵秋《光明日報》( 2015年09月12日 10版)
人們常說“風濕病是不死的癌癥”,其實不然。此類疾病經過規范治療是可以緩解的。因為它和高血壓、糖尿病一樣,同屬于慢性疾病,只要醫生患者共同攜手,風濕病并非不可控。
然而,風濕病治療和恢復效果不好是眾所周知的,到底是什么原因讓風濕病變得如此“難治”?
首先,很多患者因為不了解風濕病而延誤病情診治。有人認為風濕病就是單純的關節疼,不治也無妨。其實常見的風濕病有很多種,并且大部分風濕病是多系統受累的疾病,即很多臟器會因為得了風濕病而受到牽連,而關節疼痛只是風濕病臨床表現之一。如果有重要臟器損傷,如果不及時治療,可能重癥會導致死亡。所以,風濕病治療效果與病情本身的復雜性密切相關,一旦身體出現不適,必須及早到風濕專科就醫,以免延誤治療時機。
其次,常見的風濕病有很多,如類風濕性關節炎、系統性紅斑狼瘡、強直性脊柱炎、骨關節炎、痛風等,其中一些常見風濕病的發病癥狀很容易和其他科疾病混淆,導致誤診,要引起注意。有些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會以血尿、蛋白尿為首發癥狀,就診于腎科,如果腎科醫生沒有相關經驗,會被誤診為腎小球腎炎;有些白塞病患者會出現反復口腔潰瘍,可能首診口腔科,會被誤診為復發性口腔潰瘍;有些干燥綜合征患者口干就診于中醫科,如果沒有全面評估會被誤診為陰虛口燥,而忽略原發病治療;有些強直性脊柱炎以急性虹膜炎為首發表現而就診于眼科,如果眼科醫生沒有找出原發病,虹膜炎會反復發作,最后可以造成失明。為了讓更多非專科醫生了解風濕病,醫院應該不定期舉辦培訓班、義診及各種講座,使更多互助科室了解風濕病,以便與風濕科醫生一起攜手早期發現風濕病。
再次,風濕病屬于慢性疾病,大多需要長期藥物治療,而治療風濕病的藥物大多是毒性藥物,有一定的肝腎及骨髓毒性,因此需要定期門診隨診,監測病情活動度的同時檢測藥物安全性,即使病情穩定的患者也要每3到6個月來風濕科門診復查。但是,很多患者往往不能規律復診,或因為過度擔心藥物副作用而自行停藥,造成風濕病復發或未能及時發現藥物副作用,從而造成病情延誤及藥物副作用。
因此,風濕病并非難治,而是難識別,易忽視。那么,如何識別那些常見的風濕病呢?
風濕病的臨床表現主要為:一是關節腫脹,關節疼痛,晨起關節發僵;二是反復口腔潰瘍,口干,眼干,反復結膜炎,虹膜炎,紫外線過敏,紅斑,皮疹,結節,潰瘍,紫癜,皮膚變硬及色素沉著等黏膜和皮膚改變;三是肌肉疼痛,肌無力,翻身、下蹲、上舉困難;四是不明原因發熱大于兩周,無明顯原因消瘦,年輕人非外傷及家族性腦卒中、高血壓等。如果出現以上臨床表現,患者要及時到風濕專科就醫,以便早期診斷風濕病,早期治療。治療后一定要按時服藥,定期到門診復診,這樣才能提高風濕病的預后效果。
另外,風濕病患者要合理調整自己的生活習慣。紅斑狼瘡患者不能暴曬太陽;痛風患者不能飲酒和進食高嘌呤食物;強直性脊柱炎患者要保持良好的坐、立、行走姿勢,同一個姿勢持續一小時需要起身活動,同時適量做些運動,條件允許的話可以進行蛙泳。俗話說“十分病七分養”,只要患者按照醫囑,配合好治療和調養,控制風濕病不是夢。
(作者李雪梅為宣武醫院風濕免疫科副主任醫師,于涵秋整理)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