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口的增長,百家姓也一直在發生著變化,根據2015年最新的人口統計,中國排名前十的如下:
李姓不僅是中國最大的姓氏,更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姓氏。在朝鮮和越南,李姓也是很常見的,在朝鮮李姓為第二大姓。
出自黃帝之后顓頊帝高陽氏的后裔理徵和舜帝姚姓的后代結合的后代,或出自老子李耳,屬于以官職名為氏。顓頊和舜帝后代一說:李姓祖先之一是伯益,伯益是帝顓頊的裔孫。舜帝時候,伯益因幫禹治水有功,又為舜馴服鳥獸,被舜賜姓嬴氏,李姓出自嬴姓和姚姓,李姓祖先之一:嬴姓出現因為舜帝的賜姓給他的女婿姓為嬴,還把自己的姚姓的女兒嫁給他。舜帝,姚姓,舜,黃帝子孫,生于姚地,以地取姓為姚,其后代就以姚為姓。堯時,皋陶曾擔任大理的職務,其子伯益被舜帝賜為嬴姓,后子孫歷三代世襲大理的職務,其子孫按照當時的習慣,以官為氏,稱理氏。
三國時期諸葛亮平定哀勞夷后,曾賜當地各少數民族以趙、張、楊、李等姓。北魏鮮卑族有復姓叱李氏,在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后,實行全面漢化政策,改為漢字單姓李氏。
2:王姓。
世界三大姓氏之一,除中國外,在朝鮮、韓國也有王姓分布。
源于姬姓,出自周朝周文王第十五子畢公高的后裔,屬于以王族身份為氏。
源于子姓,出自成湯王子比干后裔,屬于以王族身份為氏。
源于姚姓,出自古帝王虞舜姚姓之后齊王田和后裔,屬于以王侯身份為氏。
出自賜姓或改姓的王姓。如戰國燕太子丹的玄孫嘉被王莽賜姓王,隋末王世充本姓支氏。
出自少數民族有王姓或改王姓。
3:張姓。
少昊子揮造弓箭,姓源啟自黃帝賜 出自黃帝之后揮。
出自黃帝姬姓的后代。
還有一說,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瓜分晉國后,除部分留在原地外,大部分隨著三國遷都而遷移。是為山西、河北、河南之張氏。
4:劉姓。
劉姓,最早一支劉姓源自堯的后裔劉累,故劉累為劉姓得姓始祖。
源于晉國士氏,帝堯裔孫劉累事夏王孔甲,賜氏御龍。
源于姬姓,出自周定王賜給弟弟姬季子的封地,屬于以封邑名稱為氏。
源于投降漢朝的秦末齊國將領劉到。
項氏、婁氏、王氏、盧氏、寇氏、丘氏、留氏、柳氏、薛氏等姓氏也都曾改姓為劉。
5:陳姓。
出自姚姓或媯姓。舜帝的后裔。舜生于姚地,以地取姓為姚。周武王滅紂以后,建立周朝以后,找到舜的后人陳胡公媯滿,封他在陳,建立了陳國,舜帝的后裔媯滿子孫有以國為姓的。
陳國在媯滿死后,其子孫有以國為氏,就是陳氏。除陳完這一支主系之外,在陳國內亂至亡國期間,還有三支陳國公族后裔避居他鄉,亦以國為氏姓陳。
韓國朝鮮族陳氏全部來自中國,本貫有130多個,現存不到10個,這些陳氏的祖上都是從中國遷過去的。
還有鮮卑、女真等少數民族改姓陳。
6:楊姓。
楊姓出自黃帝之后西周王族。
姞姓楊國位于今山西省洪桐縣附近。周宣王滅狄,同時滅姞姓楊國尚父為楊侯。晉獻公滅楊,后封晉悼公之弟于楊,號楊干。晉平公時,楊又成為叔向的采邑,叔向子羊舌石以邑為氏,改姓楊氏。
隋代楊義臣。楊義臣本姓尉遲氏,為北魏勛臣八姓之一。因祖上功績,賜姓楊。
7:趙姓。
趙姓,源于造父,顓頊帝后裔,是嬴姓十四氏之一。趙氏崛起于春秋晉國。與秦有同一個先祖。
8:黃姓。
黃氏源于嬴姓和姚姓,舜帝時候,伯益因幫禹治水有功,又為舜馴服鳥獸,被舜賜姓嬴氏,黃姓祖先之嬴姓出現因為舜帝的賜姓給他的女婿伯益姓為嬴,還把自己的姚姓的女兒嫁給他。舜帝,姚姓,舜,黃帝子孫,生于姚地,以地取姓為姚,其后代就以姚為姓。
傳說伯益的后裔有14支,既徐氏、郯氏、莒氏、終黎氏、運奄氏、菟裘氏、將梁氏、黃氏、江氏、修魚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趙氏、合稱嬴姓十四氏。其中的黃氏大約于商末周初在今河南潢川建立黃國,因被周朝封為子爵,又稱黃子國。春秋時期,楚國稱霸,只有黃國和隨國敢于抗衡。從夏朝建立黃國,經歷1500年的黃國被楚國所吞并。亡國后的黃國子孫,以國名為氏,就是黃氏。
9:周姓。
源出于嬴姓,出自黃帝大將周昌和商朝太史周任之后,屬于以祖先名字為氏。
源于姬姓,出自黃帝曾孫帝嚳之子后稷,屬于以居邑名為氏。
源于周平王姬宜臼的后裔,屬于以王朝名稱為氏。
周姓的祖根在河南,早期主要在河南繁衍發展。北魏時鮮卑皇族普乃氏、代北地區賀魯氏、北周普屯氏等都改姓周。此外唐代避唐玄宗名諱,姬姓朝臣也改姓周,五代時后梁賜汭姓周。
10:吳姓。
出自姬姓,以國為氏,為黃帝軒轅氏后裔。
史上幾個吳國滅亡之后,當時的臣民很多為了紀念自己的國家改姓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