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在群里有印友提出問題,什么是“摹印篆”,什么是“繆篆”,兩者有什么區別?其實我之前已經寫過一篇較為詳細說明繆篆的文章,文中曾提到過摹印篆的概念,也基本界定清楚了繆篆與摹印篆的區別,我認為是足夠了。但忽然又有人提這樣的問題,使我覺得還是有必要再把摹印篆的概念解釋一遍。
字法很重要,甚至可以說字法問題是學篆刻的頭等問題,也是入門必須搞清楚的問題,否則篆刻初學者很可能連入印文字的正確性、統一性都無法解決,何談更進一步的學習。
“印宗秦漢”是學印人的入門點,首先就要分清楚秦印與漢印的不同文字特征。
1、秦代印章用的是“摹印篆”
準確地說,這里的“摹印篆”的稱呼是狹義的“摹印篆”。是指的一種字體:
漢許慎《說文解字》中說“自爾秦書有八體: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蟲書;五曰摹印;六曰署書;七曰殳書;八曰隸書。”
(《說文解字》中關于秦八體的敘述)
自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后,書同文,車同軌,全國文字嚴格規定統一執行一個標準,并分別規字了八種字體,如上圖所標,第五種就是摹印篆,很顯然,摹印篆是不同于其他七種字體(包括大篆、小篆)的字體,摹印篆的作用就是制作印章,它以小篆為基礎,筆畫尤其是轉折處略帶方意,以適合于方形的印面。
意思很清楚:秦代通行的字體有八種字體,八種字體各有各的用途,其中的第五種是專門用來制印使用的。這第五種字體專門用來摹印的篆書,就叫摹印篆。
2、摹印篆的特征:
既然是摹印用的文字,又是官方規定的,那么我們要考察這種字體,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去秦官印里找例子,畢竟官印在法度謹嚴的秦制之下,字體特征會比較反映摹印篆的本來面目:
(中行羞府)
(高陵右尉)
(左廄將馬)
(水印)
(上林郎池)
那么,我們可以從印中的字看出來這樣的字體風格,就是跟秦詔版、權量上的文字風格比較一致。
(秦詔版)
(秦權)
(秦量)
是的,他們大致是同一種字體,只是在印章上面,這種字體受印章印面面積限制,于是增加了線條的排疊感,但是一些長一點的線條跟漢印繆篆字體還是有區別的,漢印繆篆要盤曲一些,而摹印篆仍然是自由舒展的。
(漢印虎步司馬)
如上圖漢印中的“馬”字與秦印“左廄將馬”的“馬”以及秦印“中司馬印”中的“馬”相比,漢印的馬更加方正,是馴服過的馬,秦印中的馬則較為舒展,是脫韁的野馬。
(秦印中司馬印)
當然這種字體也不同于正規的具有強烈對稱和均衡特征的秦小篆,比如:
(小篆字體《嶧山刻石》部分)
我們在理解摹印篆與繆篆字體特征的時候,可以用發展的眼光去看,摹印篆介于先秦各國印章文字的自由奔放與漢繆篆的排列對稱,曲屈均滿之間。是介于古璽印字體與漢印字體之間的一種中間風格,屬歷史過渡字體風格。秦人也很具審美眼光,他們正因為摹印篆不夠規整,動感太強,因此,他們從樸素的審美出發,給印章安排了“田”字格和“日”字格。于是,秦摹印篆的每一個字都有一個獨立的章法,字畫挺勁、方中寓園,靜中寓動,有一種從容不迫的動感。因此,我們在看秦印時,會覺得秦印較漢印更具渾樸自然的天然之美。這種天然之美在漢印里被過度的人工給毀掉了,代之而來的是較強的工藝之美。
3、一個概念的混淆
“摹印篆”這個概念出問題是出在跟“繆篆”的混淆上,出這種問題的是根源還是《說文解字》,因為《說文解字》里面還強調過這樣一段話:
、
(《說文解字》中新莽六書)
“五曰繆篆,所以摹印也。”其實這里的摹印應該是較為廣義的摹印篆,《說文解字》明確的說了在新莽時期有“六書”其中第五種叫繆篆,也是用來“摹印”的,于是清代桂馥在編寫《繆篆分韻》時說漢印里的字叫“繆篆“,亦稱“摹印篆”。這個說法,讓后來一些篆刻學習者認為繆篆就是摹印篆,其實,“五曰繆篆,所以摹印也。”這句話里的摹印是指的繆篆這種字體的用途,而前面所說的”秦八書“里的”摹印篆“則是指的那種字體的名稱,兩種字體并不一樣,特征差異也明顯,學篆刻新入門的同學,一定要把這兩種字體區分開來,因為,在采用不同印式式使用不同的篆法(刻秦印印式的印和刻漢印印式的印,采用的字體并不一樣,秦印印式是用的摹印篆,而漢印印式是用的繆篆),兩種字體盡量不混合雜廁在同一方印里。
(《老李刻堂》之122)